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效果及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研究
2021-06-28李娟娟
李娟娟
白内障属于常见的眼科疾病,导致视觉障碍,可采取手术切除混浊的晶状体植入人工晶体方式进行治疗,疗效好,视力障碍缓解,但该术式易引起并发症,以干眼症多见[1]。白内障术后干眼症导致患者出现瘙痒、干涩等眼部不适症状,若未能有效缓解,可能影响手术效果,严重者导致失明,因此需加强可靠治疗方案的研究。其中妥布霉素、复方托吡卡胺和地塞米松等滴眼液治疗干眼症可获得减轻症状的作用,有效减轻充血炎症、组织水肿等,但对泪膜层重建效果不佳,难以获得预期效果[2]。人工泪液具有保水效果,增强眼部保水性能,可促使泪腺功能改善,配合减轻炎症滴眼液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为此,本次研究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进行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96例作为资料。纳入标准:均为白内障术后复诊确诊为轻中度干眼症,表现出眼部烧灼感、干涩,且泪腺破裂时间3~10 s,角膜荧光染色评分≤6分[3];符合《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相关诊断标准;近期未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排除标准:合并感染性角膜炎、结膜炎等其他疾病导致干眼症;近期眼部手术史;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及全身免疫系统疾病;临床资料不全。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36~68岁,平均(48.47±4.42)岁;病程 5~10 d,平均(7.22±0.63)d;眼压 44~78 mm Hg,平均(50.49±6.62)mm Hg。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 35~68岁,平均(48.03±4.45)岁;病程5~11 d,平均(7.28±0.66)d; 眼 压 44~79 mm Hg,平 均(50.51±6.88)mm Hg。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及目的,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妥布霉素滴眼液[s.a.Alcon-Couvreur n.v.(比利时爱尔康),注册证号H20140811,规格:5 ml]、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长春迪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127,规格:5 ml)及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新乡华青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3005,规格:5 ml)滴眼治疗,均为1~2滴/次,第1周为4次/d,每周降低1次,第4周为1次/d,共4周。
1.2.2 观察组 上述常规滴眼液滴眼治疗基础上,增加人工泪液玻璃酸钠滴眼液[URSAPHARM Arzneimittel GmbH(德国),批准文号:进口注册证号H20150150,规格:1%×10 ml]滴眼治疗,治疗时间共4周,1滴/次,4次/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为干涩、异物感等症状消失,泪液分泌试验结果为5~10 mm/5 min,裂隙灯检查结果正常;显效为干涩、异物感等症状基本消失,泪液分泌试验结果为5~10 mm/5 min,裂隙灯检查结膜角膜及泪液好转;有效为干涩、异物感等症状明显改善,泪液分泌试验<5 mm/5 min,裂隙灯检查结膜角膜及泪液好转;无效为症状及泪腺功能无变化。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性状体征评分,感觉性状询问异物感、干涩感及眼刺激症状,无症状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0~3分,总分9分;裂隙灯下眼表体征评分从睑结膜充血、乳头增生、结膜囊分泌物评价,无症状至重度症状评分0~3分,总分9分。测定治疗前后患者泪腺功能指标变化,包含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标准:将角膜分为上、下、鼻侧、颞侧四个象限,荧光素染色后四个象限分别评分,0分为角膜无点状染色;1分为1~5个点状染色;2分为6~10个点状染色;3分为>10个点状染色或存在斑块染色。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含角膜异常、结膜炎、多泪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感觉性状、眼表体征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感觉性状、眼表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感觉性状、眼表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感觉性状、眼表体征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感觉性状、眼表体征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感觉性状 眼表体征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8) 3.65±0.94 1.01±0.49 2.45±0.52 0.90±0.37对照组(n=48) 3.60±0.87 1.88±0.56 2.47±0.55 1.73±0.46 t值 0.270 8.100 0.183 9.740 P值 0.787 0.000 0.855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泪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泪液分泌试验结果高于对照组,泪膜破裂时间长于对照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泪腺功能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泪腺功能指标比较 (±s)
组别 泪液分泌试验(mm/5 min) 泪膜破裂时间(s) 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8) 4.04±1.08 9.45±1.21 6.12±2.42 12.46±2.87 1.69±0.46 0.62±0.19对照组(n=48) 4.07±1.03 7.04±1.14 5.90±2.75 9.75±2.82 1.70±0.50 0.93±0.24 t值 0.139 10.043 0.416 4.666 0.101 7.016 P值 0.889 0.000 0.678 0.000 0.919 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根据临床研究可知,白内障术后干眼症发生率较高,并受到年龄、环境、炎症、麻醉剂、灯光照射等因素诱发,导致泪液的质、量或动力学异常,不利于泪膜稳定性,泪液减少,渗透压升高,引起诸多眼部不适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眼表组织病变特征[4]。临床认为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需去除病因,而炎症是常见因素,因此临床多选择抗炎滴眼液治疗,其中妥布霉素滴眼液作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及绿脓杆菌有良好作用[5]。地塞米松滴眼液作为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起到抗炎、抗过敏及抑制免疫作用[6]。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具有散瞳功效,对促使患者视觉质量改善有良好效果。上述滴眼液联合应用可起到消除炎症,减轻症状作用,但难以恢复泪膜稳定性,疗效局限,因此需在此基础上,增加滋润眼睛,改善泪膜稳定性的药物研究[7-8]。人工泪液玻璃酸钠滴眼液可起到上皮细胞的连接、伸展,有效滋润眼睛,促进且保存的水分子保水作用强,修复角膜创伤,改善泪腺功能,改善泪腺功能[9-10]。玻璃酸钠滴眼液不含防腐剂,避免对角膜产生毒性,安全性高,滴眼后可黏附于角膜表层产生亲水性薄膜,重建光滑的泪膜层,维持时间长,逐渐改善角膜表面的不规则散光,提高泪液分泌功能[11]。联合应用抗炎滴眼液、散瞳滴眼液及人工泪液可有效去除病因,减轻症状,促进泪腺功能改善,但需注意,干眼症属于慢性疾病,需长期治疗,注意日常诱发因素方法,以期获得最佳疗效[12-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症状及体征改善良好,泪腺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少,提示在常规滴眼液基础上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消除瘙痒、干涩等眼部不适症状,促使眼表体征减轻,并改善泪腺功能,提高视觉质量,而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属于可靠的治疗药物。与文献[2]研究结果相近,提示人工泪液治疗眼部手术后并发干眼症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特征,滴眼治疗4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除,眼表体征改善,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