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下肺癌切除中的应用
2021-06-28陈梅
陈梅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中由于各种术中操作会引起剧烈的疼痛,为了确保术中安全,通常是采取全麻方案[1]。术中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重视术中麻醉方案的有效性[2]。胸椎旁神经阻滞主要是将局麻药注入胸椎旁间隙,达到阻滞神经的效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术中镇静效果,从而保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稳定性,进一步预防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3-4]。文章主要针对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肺癌切除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8月68例医院收治的行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肺癌且符合胸腔镜手术指征。排除标准:术前行化放疗治疗、近期使用过阿片类药物、严重肝肾器质性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前30 min进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共计34例)与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方案,共计34例)。观察组中有男17例,女17例;年龄19~62岁,平均(43.6±5.3)岁;体质指数19.1~32.5 kg/m2,平均(24.3±3.2)kg/m2。对照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20~61岁,平均(43.2±5.0)岁,体质指数20.6~32.1 kg/m2,平均(25.2±3.0)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方案,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通路并检测生命体征,麻醉诱导方案为:0.5 μg/kg舒芬太尼(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272;生产企业: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1~2 mg/kg异丙酚(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03117;生产企业:北京长城制药厂)、0.9 mg/kg罗库溴铵(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070;生产企业: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常规置留双腔导管,之后行机械通气,术中维持麻醉为:静脉输注0.1~0.2 μg/(kg·min)瑞芬太尼(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43315;生产企业: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吸入1%~3%七氟醚(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4099;生产企业:吉林恒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间断注射0.3 mg/kg罗库溴铵。手术结束前20 min静脉注射10 μg舒芬太尼和5 mg托烷司琼(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675;生产企业:山东益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常规连接自控镇痛泵。
观察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前30 min进行胸椎旁神经阻滞,使用超声引导,在T4~7椎旁间隙进针,确认达到位置之后注入0.5%罗哌卡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866;生产企业: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点注射10 ml,超声观察到药物在胸椎旁间隙扩散。之后的麻醉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不同时间(麻醉诱导前—T1、切片即刻—T2、人工气胸30 min—T3)的生命体征变化;并比较两组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生命体征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T1时平均动脉压与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T2、T3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生命体征比较 (±s)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生命体征比较 (±s)
组别 平均动脉压(m m H g) 心率(次/m i n)T 1 T 2 T 3 T 1 T 2 T 3观察组(n=3 4) 9 2±1 0 7 5±9 8 1±1 0 7 5±1 0 6 9±9 7 5±1 0对照组(n=3 4) 9 1±1 1 6 4±8 7 4±9 7 5±9 6 3±7 6 8±8 t值 1.4 5 6 5.1 0 2 5.0 6 4 1.5 2 7 5.1 3 4 5.2 2 4 P值 0.1 3 6 0.0 4 1 0.0 4 0 0.1 4 3 0.0 4 1 0.0 4 2
2.2 两组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及主被动抽烟人数的增长,我国肺癌发生率逐年升高,成为威胁人们健康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5]。目前肺癌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生率与死亡率中均位于首位,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不断提升,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也不断提高[6]。肺叶切除术联合淋巴结扫除术是早期肺癌临床治疗的常用术式,且近些年来内镜技术的发展为该术式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路径,能够提高肺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手术效果与开放性手术基本一致[7],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性手术,该手术具有创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能够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因此近些年来在临床得到了推广使用。虽然胸腔镜手术与开放性手术相比,手术创伤明显减小,但是术中的各种牵拉及病理组织切除等操作均可引起较大的疼痛感[8]。因此术中需要采取有效的镇痛措施,能够保障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稳定性。
目前胸腔镜手术中多采取全身麻醉的方案,但是其镇痛效果不够理想,因此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术中镇痛措施[9]。胸椎旁神经阻滞是一种有效的镇痛措施,主要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椎体两侧的神经根附近,从而达到阻滞椎旁神经的效果。椎旁间隙注入局麻药物能够有效阻滞神经信号传导,从而有效缓解术中疼痛感[10]。有研究发现,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降低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量,并且具有较高的镇痛效果与安全性[11]。胸椎旁神经阻滞能够为手术镇痛提供有效的干预效果,且该方法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进一步提高阻滞成功率,降低尿潴留、低血压等硬膜外麻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12]。
袁磊等[13]通过观察发现,采取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观察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术后疼痛及镇痛效果均明显高于采取常规全身麻醉方案的对照组患者(P<0.05),这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谭周鹏等[14]通过双盲对照观察发现,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镇痛效果与胸椎竖脊肌平面神经阻滞相当,均有较高的镇痛效果与安全性。熊成龙等[15]在观察中发现,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有助于提高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的镇痛效果,且对患者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在T1时平均动脉压与心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T2、T3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胸椎旁神经阻滞能够有效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稳定性,避免患者平均动脉压与心率的大幅下降;两组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全身麻醉诱导前使用胸椎旁神经阻滞不会增加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中应用能够有效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稳定性,且不会增加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