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步”锁定教学内容,课堂简约而高效

2021-06-25曾方君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4期
关键词:表达方式语文要素文本解读

曾方君

【摘要】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教学中,如何让单元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如何让语文课堂目标明确,简约而高效?本文以《月光曲》为例,探讨了如何用“三步”法锁定教学内容。

【关键词】 语文要素;文本解读;表达方式;简约高效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提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指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怎么教”,指的是教学方式。从三年级开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教科书在每个单元前编排篇章页,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语文要素,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单元”为载体细化了“教什么”。

如何让单元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如何让语文课堂目标明确,简约而高效?这取决于“怎么教”。下面以《月光曲》为例,浅谈在统编教材使用过程中“三步”锁定教学内容,课堂简约而高效的小尝试。

一、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展开文本“深度解读”,锁定教学内容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深入的文本解读是有效实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更是提升阅读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那么,我们究竟该从何着手,走近作者的文字,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呢?在统编教材使用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可以根据单元“语文要素”,锁定“文本解读”。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盲姑娘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月光曲》中又有怎样的“艺术之美”?细读课文,我们发现正是“钢琴声”吸引着贝多芬,让他见到了茅屋里穷苦的兄妹俩,以及那一架破旧的钢琴。接着,盲姑娘在谈话中透露了“期待看一场贝多芬演奏会”的愿望触动了贝多芬对他们的同情。于是,贝多芬决定亲自为盲姑娘弹一曲。这是贝多芬在简陋的茅草屋里的第一次弹琴。盲姑娘却凭借着琴音,听出了弹琴人是自己崇拜的偶像:贝多芬。“知音”在眼前——贝多芬心潮澎湃,在小茅屋里第二次弹奏钢琴。这次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曲》。课文第九自然段中用“皮鞋匠”在听到《月光曲》时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让我们感受到《月光曲》的美妙。由此可见,课文循着“艺术之美”这条线,用“钢琴声”作引子,首先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之美”;接着用“音乐之美”链接两个陌生而又同样热爱艺术的高尚灵魂,让我们感叹于“知音之美”。最后,让我们震撼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之美……与此同时,课文第九自然段中联想和想象的画面也与钢琴奏鸣曲一样,写出了一组相对的景物在不断地变化,而变化中又有着规律……课文的“文字之美”与贝多芬的“艺术之美”相得益彰。

循着统编教材单元“语文要素”的线索,我们可以展开一场文本的“深度解读”,走近作者的文字,走近编者的意图,帮助我们初步锁定了教学内容。

二、根据单元“习作要求”和“习作指导”,发现“文本表达的密妙”,锁定教学目标

语文学习不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要学习语言表达。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从语文学科的独特视角加以观照、甄别、滤选、重组,挖掘出适合学生探寻的“文本秘妙”,从而习得言语表达的技巧。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依据单元“习作要素”和“习作指导”,发现“文本表达的密妙”,锁定教学目标。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自己的感受、看法写出来。在单元的“习作指导”中,教材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想一想:(1)你的拿手好戏是怎样练成的?关于拿手好戏,有哪些有趣的故事?(2)怎样来写你的拿手好戏?哪些内容先写?哪些内容后写?(3)哪些内容要写得详细些?哪些内容可以写得简略些?很显然,第一条建议是关于习作内容的选择;第二条建议是关于习作内容先后顺序的安排;第三条建议是关于习作的详略关系。至此,根据单元的“习作要素”和“习作指导”,我们能够很快地锁定《月光曲》的表达密妙:(1)《月光曲》中贝多芬的拿手好戏是弹钢琴,文中选择的是“创作钢琴曲”的有趣的故事。(2)在《月光曲》中,首先以“拿手好戏—钢琴声”为引子,写了贝多芬与盲姑娘兄妹俩的相见,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贝多芬为满足盲姑娘的心愿,第一次弹琴—这是故事的起因;盲姑娘却凭借着琴音,听出了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这是贝多芬的“拿手好戏”的第一次震撼的效果。接着,贝多芬心潮澎湃,第二次亮出了“拿手好戏”—即兴创作《月光曲》,这次“拿手好戏”深深地陶醉了盲姑娘兄妹俩,皮鞋匠如痴如醉,听着《月光曲》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好的“海上月光图”,这是故事的高潮。最后,以贝多芬记录“拿手好戏”—《月光曲》结束。(3)《月光曲》中略写了贝多芬的第一次弹琴,详细了第二次弹琴。

依据单元“习作要素”和“习作指导”,发现“文本表达的密妙”,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脉搏,了解作者为表现文章内容所选的材料及組织安排,以及为何这样安排。从这个角度发现“文本表达的密妙”,锁定教学目标,学生学完课文后才会知道作者不但“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从而运用到白己的习作中。

三、根据“课后习题”,解密“学习方法”,突破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一堂课的中心,是贯穿于一堂课的灵魂和主线。重点内容往往是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点。怎样确立教学重点呢?在统编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发现,根据“课后习题”能很快锁定教学重点。

以《月光曲》为例,课后习题一共有三个:(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2)反复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3)选做: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习题(1),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弄清楚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一弹再弹”?(这是创作《月光曲》的触发点。)习题(2),通过反复朗读第9自然段,聚焦贝多芬第二次弹琴的情景。习题(3),是模仿课文第9自然段,进行“写作迁移”。 鉴于以上分析,三个习题都指向“贝多芬第二次弹琴”,显然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在于此—课文第9自然段的学习。而且,三个课后习题,已经指出了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的方法:“反复朗读”—“想象”—“感受”—“背诵”—“边听边想”—“边想边写”。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学生自主朗读、老师范读、师生合作朗读第9自然段,初步感受想象之美。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的方式:“聚焦景物”(海上生明月—月升穿微云—月照浪汹涌),“猜测音乐节奏”(柔美—渐强—最强),“发现规律”(发现所描写景物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规律、发现画面变化与音乐节奏变化的联系),师生共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想象、感受《月光曲》的音乐之美,艺术之美。随后,我补充了《月光奏鸣曲》真实的创作背景,道破了课文中的“传说”,借以引导学生感悟艺术之美的力量:音乐能给予人生存的力量。伴随着《月光奏鸣曲》,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背诵。紧接着,“读写结合,体验创作之美”。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节选部分,感受音乐的快或慢,轻或重,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想象与音乐节奏、情感相匹配的画面。随后,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最后,师生交流:围绕“变化”和“规律”指导学生写好想象的画面。循着“课后习题”,以及“课后习题”中解密的“学习方法”,我们突破了“教学重点”,走进了作者的文字,走进了编者的意图。

总之,在六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三步”锁定教学内容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读文本,锁定教学内容;也可以很方便地发现文章的表达密妙,确定教学目标;更加可以解密学习方法,突破教学重点,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约而高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 周一贯.语文课堂变革的创意策略:周一贯谈好课的应有样态[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表达方式语文要素文本解读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将感悟能力培养植根于有效的阅读活动中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图案的艺术表达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