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干预对肝癌患者TACE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2021-06-25底瑞青周纪妹张延藏刘卫萍
王 洋,底瑞青,周纪妹,张延藏,刘卫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 介入科,2 护理部,3 综合医学部,4 血管外科,郑州 450052)
肝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当前临床对于肝癌的发病原因以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黄曲霉素、病毒性肝炎以及肝硬化等化学致癌物质以及环境因素是引起肝癌的重要因素[1-2]。肝癌患者可出现肝区疼痛、消瘦、腹胀、食欲下降以及肝大等临床表现,其中肝区疼痛属于首发症状,并且呈现持续性胀痛、钝痛或刺痛[3-4]。伴随疾病病程发展,患者可出现肝昏迷、肿瘤破裂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以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此病病情较为隐匿,大多患者确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无法进行常规手术治疗,只能采取介入治疗。然而,介入治疗及其药物治疗极易引发一系列严重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因此,如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防止不良反应的产生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干预,以期减少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120例拟行TACE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A组(循证护理干预)与干预B组(常规护理),每组60例。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IRB-2017-289)。
表1 一般资料对比
纳入标准:① 患者基础信息完整,参与整个实验步骤。② 无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受损者。③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肿瘤内科手册》[6]中的肝癌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 机体其他系统存在肿瘤或出现转移性肿瘤者。② 心、肺、肾、脾、胃等重要脏器重疾者。③ 中途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接受相关治疗而退出者。
1.2 治疗方法
TACE治疗:使用Seldinger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常规右股部消毒铺巾,给予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816,规格5 ml∶0.1 g)0.1 g皮下或皮内注射给药以达到局部麻醉的目的。医生于患者右股动脉穿刺并置入5F股动脉鞘,送入5F-RH导管并选择性进入腹腔动脉干,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完成造影,明确肿瘤信息。将5F-RH导管头端置入肿瘤供血动脉,用氟尿嘧啶注射液(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593,规格10 ml∶0.25 g)1.0 mg加生理盐水注射液160 ml缓慢动脉导管推注进行灌注、注射用奥沙利铂(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337,规格50 mg)100 mg加生理盐水注射液160 ml缓慢动脉导管推注进行灌注,再使用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H44024359,规格10 mg(按C27H29NO11·HCl计)]20 mg加碘化油(GUERBET公司,注册证号H20171362,规格10 ml)10 ml缓慢动脉导管推注完成栓塞,最后将穿刺点压迫止血,加压包扎。
干预A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1)确定循证问题:组建1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循证护理干预小组,组内成员工作年限皆在5年以上,并经过专业的原发性肝癌相关疾病知识培训,具备扎实的护理学知识。组内成员通过共同开会讨论,并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提出发热、腹部疼痛、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受损等循证问题。(2)循证依据:查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筛选,以近5年护理专刊类文献为主,确保文献资料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将其作为循证支持;再根据临床经验、患者实际病情,确诊循证护理方案。(3)循证护理实施:① 发热:介入治疗后患者通常会在2天后出现发热情况,通常7天即可自行恢复,无需特别处理,并鼓励患者术后多饮水;若发热持续时间过久,可给予退热剂治疗;若出现感染,则给予抗生素治疗。② 胃肠道反应:介入治疗后通常会伴随较强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通常术后2~3天会有所改善。可在治疗前30 min给予地西泮和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肌内注射,术后进行止吐药物治疗。建议患者术后注意合理膳食,少食多餐;若呕吐较严重,可暂停进食。③ 腹痛:介入治疗后,因化学药物的刺激,极易出现腹痛。为此术后需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了解患者腹痛发生时间与原因,并判断腹痛的性质,再进行对症处理。此外,可以加强与患者沟通,转移其注意力来缓解腹部疼痛。④ 肝肾损害:肝肾损害是介入治疗术后较为常见的反应,为此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并给予保肝护肾治疗,术后紧密监测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处理。让患者术后大量饮水,以促进化疗药物及时排出,并定期回院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干预B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患者化疗后各项指标变化,使患者了解相关注意事项,降低化疗后不良症状的发生,提高患者化疗配合度。
1.3 观察指标
① 统计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肝肾损害等。② 分别于护理前后使用健康调查量表36(SF-36)[7]评估每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对比每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分别从社会能力、生理职能、心理健康、生理能力、生活积极性、情感职能、机体疼痛得分以及总得分方面进行评估。每项满分100分,最终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越低。③ 护理满意度评估:采用自制护理量表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估,分值为0~100分。<60分:不满意;60~74:一般;75~90分:基本满意;>90分:非常满意。满意人数=非常满意人数+基本满意人数。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干预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低于B组(16.67%,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60,例
2.2 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前,研究对象在SF-36各项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干预A组SF-36得分均高于B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分
2.3 满意度对比
干预A组满意度(98.33%)高于B组(85.00%,P<0.05)。见表4。
表4 两组满意度对比n=60,例
3 讨论
近年来,肝癌发病率逐渐升高,在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中居于第4位,并且已成为第2大肿瘤致死病因,对人民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均产生严重威胁[8-9]。
介入治疗是肝癌的一种常见治疗方式,虽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其术后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低下[10-11]。以往临床以传统护理为主。该护理方式缺乏针对性,会降低临床护理效率[12]。循证护理干预是近年来新成立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为满足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双重需求,以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查找相关权威文献资料作为循证依据,并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确定一种有针对性的循证护理方案[13-14]。本研究中,干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干预A组(P<0.05)。护理前,研究对象在生活质量各项评分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干预A组社会能力、生理职能、心理健康、生理能力、生活积极性、情感职能、机体疼痛得分以及总得分均高于干预B组(P<0.05);干预A组满意度高于B组(P<0.05)。循证护理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临床护理经验及患者的意愿,明确、准确及明智地结合临床经验、科研结果等开展的一系列护理手段。该项护理措施可以解决临床问题,属于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将临床实践当中的问题提出并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寻求证据,后对证据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得出正确的结果,并对临床护理提供指导,使临床护理更具规范化及科学性[15]。本研究组是由本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组成的循证护理小组,安排护士长作为组长,对整个计划进行督促,使得护理计划责任到人。此外,结合患者自身病情与临床经验确定循证问题所在,并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作为循证依据,最后针对性地对介入治疗术后的相关不良反应进行防治护理,可有效预防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更有针对性与预见性。
综上所述,对肝癌行药物联合介入治疗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干预后,可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此方法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