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统计过程 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学实录
2021-06-25文|杜步
文|杜 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收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师:学校准备组织一次夏令营活动,要求统一服装。为了购置统一服装,我们需要先做什么?
生:调查了解同学们喜欢的款式和颜色。
师:服装的款式和颜色我们可以怎样去调查?
生:可先列出几种款式和颜色,再让同学用举手或符号记录的方法进行调查。
师:还需要什么信息?
生:要统计班上每个同学的身高。
师:身高数据可以怎样收集?
生:可以先在小组里收集,再汇总全班的数据。
(学生分组统计,教师汇总各组数据,课件呈现)
?
二、经历统计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1.谈话交流,产生直观整理数据的需求。
师:观察调查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组(第四小组)身高最高的是151厘米。
生:全班身高最高的是156厘米,最矮的是120厘米。
师:那你能清楚地看出不同身高的学生的数量吗?
生:不能,数据太乱了,要整理下才能看出来。
师:那要怎样整理才能一眼就能看出来?
生:用×或☆把相同身高的学生表示出来。
生:把身高从小到大排,再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同学,这样就能把不同身高的结果统计出来。
2.数形结合,直观地整理与表示数据。
师:现在请同桌用符号在下面的“数线”上表示。
(学生统计后,展示学生统计好的数线图)
师:我们在统计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不能重也不能漏。
师:怎样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生:在表上按顺序划数,划一个,在数线上记一个。
师:那怎样检验统计时做到了“不重不漏”?
生:看各个身高人数加起来的和是不是36。
师:36是怎么来的?
生:一组有6人,6组共36人。
师:观察我们统计好的“数线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边说边指)我一眼就看出了最高身高是156厘米,最矮身高是120厘米。
生:我能清楚地看出不同身高的人数。
生:我发现中间一部分人数最多。
师:哪一部分?
生:135~145这部分。
3.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准备怎样购买服装?
生:根据身高的不同购买。
师:身高最高的是156厘米,最矮的是120厘米。我们应该怎样购买?
生: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可以穿同一个型号的服装。比如我的身高是143厘米,她(同桌)的身高是141厘米,我跟她穿的就是同一型号的校服。
师:分析得很好。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可以穿同一个型号的服装,那身高相差多少的可以穿同一个型号比较合适?
生:身高相差5厘米的可以穿同一个型号。
生:我认为身高相差10厘米的可以穿同一种型号,如果身高相差5厘米的话,这样型号就比较多,服装厂做起来比较麻烦。
师:你的想法和服装厂的想法一致,一般身高相差10厘米的可以穿同一个型号的服装。那我们可以怎样统计身高数据,确定购买不同型号服装的数量?
生:可以按120~130厘米、130~140厘米、140~150厘米、150~160厘米来统计。
生:你这种分法不明确,130厘米的同学该穿哪种型号的服装?
生:可以这样划分,120~129厘米、130~139厘米、140~149厘米、150~159厘米。
(出示统计表,学生统计,教师巡视)
身高段(厘米)120~129130~139140~149150~159人数(人)
师:这两位同学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的,你能说说你们是怎么统计的吗?
生:我俩合作,一人报身高,一人在相应身高段画正字,这样可以做到不重不漏。
生:可以不用重新逐一统计,根据整理好的“数线图”来统计,这样速度更快。
师:两种方法都很好,一种运用了以前学习的画“正”字方法,同桌合作完成,做到了不重不漏;一种巧妙地运用“数线图”统计的结果。结果很重要,但统计的过程更重要,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学会利用报纸、网络等多渠道收集整理数据,才能得到正确的、有效的统计结果。
师:如果要在全年级同学中调查,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班相同吗?
生:我认为得到的数据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每个人的身高都不相同。
生:我认为大多数同学的身高都在140厘米左右,因为我们的年龄都差不多大。
三、学以致用,体验分段整理数据的实践价值
本次夏令营活动的交通方式为“大巴+高铁”,乘坐高铁需要购买火车票,课件出示铁道部有关儿童购票的规定(规定略),这里有几种票?
生:两种票,身高在120~150厘米之间的买半价票,其余的不能买半价票。
生:不对,应该有三种票,免票的、半价票的、全票的。
师:哪些同学能免票?
生:身高在120厘米以下的。
师:120厘米的能免票吗?
生:不能,要买半价票。
师:150厘米的买什么票?
生:买半价票,因为150厘米在120~150厘米之间。
师:有多少名同学能够买半价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分段统计数据?
(学生同桌合作分段统计,教师组织交流)
身高情况120厘米(不含)以下120~150厘米150厘米(不含)以上人数
生:我们是分为三段:“120厘米(不含)以下”“120~150厘米”“150厘米(不含)以上”来统计的,免票0人、半价票有34人、全票2人。
师:同样的数据,为什么会出现两张不同的统计表?
生:第一张表是统计服装的型号人数,第二张是统计购买火车票张数。
生:两张表分的段不一样,所以统计出来的数据也不一样。
师:说得真好。因为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需要对同一组数据确定不同的分段统计的标准。但不管哪种分类标准,都要保证不重不漏,才能保证统计出来的数据不会出现重复和遗漏。
四、分层练习,促进多元思考
第1题:第81页“练一练”第2题。(略)
第2题:第83页“练一练”第2题。(略)
第3题:课件出示下图,读图回答三个问题。
问题1:这个统计图可能反映的是什么?
问题2:如果一格表示1,请你预测一下第5条会到几?一定会比第4条高吗?
问题3:如果用这个统计图来表示“三年级各班课外阅读量情况”或“一至四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量情况”,你希望是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本单元以“情境+问题串”的形式来统领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积累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