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比修辞学角度研究大学生论说文修辞特征
2021-06-25常炜昕
常炜昕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随着我国二语写作研究的持续升温,从跨文化修辞学视域对比研究二语写作修辞特征问题备受关注。[1-3]母语迁移影响着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的修辞模式,导致英语语篇内部修辞关系上的差异。[4-5]对比修辞学方法要求承认差异和特殊性,以尊重的态度来解释西方话语。研究方法使用的不同会导致修辞关系研究的不同;因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来判断中国学生书写的中英论说文语篇是否显示演绎、归纳等修辞关系,从对比修辞的视角,比较中国学生的中英文论说文修辞关系的异同。
一、理论基础
根据修辞学的定义,某个段落以例子支持某一段落的论点,并加以阐述,那么这个段落就是演绎段;从个体特殊性也就是多个例子当中,得出能够概括群体属性的结论,那么这个段落就是归纳段。在演绎和归纳中都可以使用实例,但实例的使用并不是区分演绎和归纳的方法。[6]汉语写作中,没有主题句的段落并非演绎或归纳段落。句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而且很少有性质相同的例句,句子既不是演绎的,也不是归纳的;这些无法识别演绎或归纳特征的句子称之为混合修辞。[7]修辞段则指只有一两句话的极短段落,也称为双面段落。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先前对演绎和归纳定义的争议,导致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因此,需要更多实证研究来研究中英文段落揭示出了哪些逻辑推理特征。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大学生在写作中更倾向于哪种修辞方式?
(2)中英文论说文除了演绎和归纳外,是否显示其他相同的修辞特征?
2.研究步骤
整个研究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收集英语专业学生所写的中英文论说文。第二,分析收集到的中英文论说文的修辞特点。第三,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中,比较两种数据的修辞特点,并绘制图表,以使研究结果更加清晰;在此基础上,找出两个语料库的异同点。第四,在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推理结构。
3.数据收集
本研究收集的是中国西北地区一所大学英语系一年级学生的期末作业数据。第一年第一学期,共有30名学生自愿参加了这项研究,参与者来自中国不同省份,并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他们在第一学期参加了5门课程的学习,包括基础英语、语法、发音、听力和口语。被试者参与研究时已经上了三个月的写作课。研究要求被试在40分钟内写一篇汉语论说文。在期末作业中,要求被试写一篇英文论说文。本研究共收集中英文论说文各30篇,只分析了正文部分的段落,不包括导言和结论部分。段落特征分为四类:演绎、归纳、修辞段落和混合修辞。
4.数据分析
两位编码员独立收集了这些数据。首先,多遍阅读文章后,在每一篇文章的页边空白处写上关键词和短语,并为段落做标记,“I”表示归纳段落,“D”表示演绎段落,“Rhe”表示修辞段落,“Co”表示协调段落。其次,分析修辞频率。两个编码者对汉语修辞段落和英语段落类型的同时进行标记,对出现分歧的段落都经过仔细讨论,达成一致。最后,数据通过Friedman检验进行组内比较。
三、结果与讨论
1.中英文段落的修辞特征分布
表1显示了所有段落修辞手法的使用频率,这些段落的出现频率存在显著差异。中国作者的使用偏好首选是演绎段落,其次是修辞段落,而归纳段落比其他类型要少得多。这一结果与此前的观点矛盾,即“汉语表现出对归纳推理的偏好”及“因为”序列在汉语书面语篇中经常使用。[8]“因为所以”序列是一种因果关系;而本研究发现最常见的修辞关系不是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英语段落与汉语段落呈现出相似的顺序:演绎>协调>修辞段落/归纳。而归纳是最不常用的修辞类型。
表1 段落类型
为了比较中英文段落,研究采用了百分比法,以解决两组文本长度差异较大的问题。中英文段落最显著的区别是前者的修辞段落较少(5.08%<25%),归纳段落也较少(3.38%<12.85%);而英语作文的混合修辞(38.98%>24.28%)和演绎修辞(52.54%>37.85%)较高。归纳是语篇中最不常出现的修辞关系,而演绎在中文和英文段落中都是首选。可见,中国学生不常使用归纳修辞关系,而更多地使用演绎修辞关系。中英文语篇使用修辞关系的差异显示:二语学习者大都放弃较难的归纳修辞关系。
2.修辞特征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可知,归纳法是不常使用的用法,而演绎法在中文和英文段落中都是首选。由此可见,中国作者不常使用归纳法,而多用演绎法。由于演绎修辞关系不是英语本土作家常用的语篇内部修辞关系;因此也可以得出归纳法很难用到写作中。中国学生用英语作文时较少使用归纳法,也表明英语写作者倾向于放弃较难的归纳修辞关系。另外,中文混合修辞段落没有概括段落的主旨的主题句,句子之间的修辞关系属于相邻或相似关系。除了叙述事件,混合修辞段落偏向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总结或评论。英语学习者所写的英语并列段落很少叙述事件或用诗意的方式描述事件;这些段落既不是典型的英文段落也不是中文段落;因为典型的汉语并列段落结构简单,意义明确。
混合修辞段落和修辞段落构成了汉语写作的独特性。并列性语言不需要连接词来组织句子,不同的从句和句子可以互相解释并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Sapir-Whorf假说,语言影响思维方式,进而影响语篇的组织方式。本文从修辞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语言对段落组织影响的原因可能是语言层面以上的汉语关联思维或整体辩证观。关联思维将事件视为一个可以用类比关系解释的相关集合,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中国文化中有许多这样的成语和谚语,如“得不偿失”“祸不单行”;因此,学生在写作中会投射出这种思维,尤其会在组织思想方式上体现出来。
修辞段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中国学生在书写汉语议论文时一般通过生动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充满情感的文章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汉语不同的是,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并列段落很少用诗意的语言叙述或描写。英语学习者已经学习了一种英语写作范式,并进行了近一学年的写作实践;这一语言特征与现代英语散文写作范式是一致的。这些段落在结构上比典型的汉语段落复杂,但缺乏连贯性,在同一水平上有多个平行的主题,因此在意义上缺乏统一性。此外,英语散文中出现的修辞段落远远少于汉语。虽然一两句话的段落可以起到过渡的作用,但英语写作教科书有时会提醒学生少写一两句话的段落。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英语写作模式,但是可能还不会运用修辞段落这种典型的汉语修辞关系。从比较修辞角度提出的“混合修辞”是跨语言、跨文化影响的产物,前述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段落实际上是“混合修辞”,混合了汉语和英语修辞关系。由此可见,学习汉语写作策略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英语写作。
四、结语
研究发现,无论是在中文还是在英文段落中,演绎修辞方法都是首选,而归纳法在英文段落中几乎没有使用;因为归纳法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很难应用于外语写作。此外,还揭示了汉语写作的两个特点:一是汉语段落中常出现、英语作文中少见的修辞段落,二是常见的并列段落。然而,与汉语结构简单、语言情感化不同,英语学习者的混合修辞是直接的。由于文化差异,无论是汉语段落还是英语段落,都不符合现代英语的修辞模式,这是由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后便不再接受汉语写作教学;因此,汉语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英语写作的影响。由此可见,英语修辞教学不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反而会帮助他们在写作中选择正确的修辞方法,提高修辞关系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