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练习法”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50米×8往返跑成绩成效
2021-06-24郭锦棠
摘 要:为探究“四步练习法”如何安全高效地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50米×8往返跑成绩,采用实验法,选取了本校五年级三个班共132名男女学生,进行了为期四周的实验教学,按照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对参与教学实验学生的50米×8往返跑测试成绩前后对比。结果显示:经过4周的实验教学,三个班的50米×8往返跑成绩明显提高,学生耐力和速度素质均得到有效提高,速度提升幅度较大,训练效果显著,跑步技术薄弱的同学效果特别显著。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四步练习法;步幅;50米×8跑成绩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2.006
收稿日期:2021-02-26
作者简介:郭锦棠(1962-),男,广东广州人,大专,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50米×8往返跑”作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测试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监测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必测项目。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落实广州市“全面提升学生体质体能”民生工程,我国每年都会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通过50米×8往返跑测试考查学生的速度耐力素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吃苦耐劳的缺失,导致超重学生不断增多,50米×8往返跑逐渐成了学生恐惧的项目。如何安全、科学、高效地提高学生的速度耐力素质,提高学生50米×8往返跑成绩成了我们一线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道坎。文章通过教学实例阐述“四步练习法”教法对五年级学生50米×8往返跑成绩的影响作用,旨在探究“四步练习法”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可行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五年级(3)、(4)、(5)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3)班43人、(4)班45人、(5)班44人,男生合计64人,女生68人,其中有3名男生和2名女生因身体原因未能完成实验全过程,这部分同学均不纳入实验统计之中。
1.2 研究方法
实验法: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对我校五年级(3)、(4)、(5)班的学生进行50米×8往返跑实验前测,针对学生摆臂、跑步技术薄弱、步幅小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四步练习法”进行教学训练。实验教学时长为4周,前后对比50米×8往返跑成绩。在统计分析上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
“四步练习法”教学方法如下:
第一步:跑的专门性练习。
1、原地摆臂,要求以肩关节为轴放松前后摆臂,练习10个8拍。
2、行进间后踢腿跑10m,要求脚后跟触碰臀部,练习3组。
3、行进间弓步压腿10m,听老师指令练习,要求一步三压,后摆折叠前拉,练习3组。
4、行进间小步跑10m,要求动作快速、协调到位,练习3组。
5、行进间高抬腿跑10m,要求保持高重心、大腿抬高,练习3组。
6、车轮跑分解动作练习10m,要求腿部后摆、前拉、下压动作到位,练习2组。
7、车轮跑完整练习转加速跑20-40米,要求动作协调,重心高,练习2-4组。
第二步:跑的节奏呼吸训练。
第三步:折返转身专项练习。
1、原地3步蹬转折返转身动作练习:靠近标志杆时,左脚落在标志杆右侧约20cm处外扣并成屈蹲姿势,右脚触线制动并内扣,上身下压并迅速转体,左脚快速向前迈步,右脚蹬地发力,连贯变换身体重心完成转身起動。要求转身动作快速、连贯、协调,保持身体平衡,练习5-6次。
2、连贯跑动蹬转折返转身练习:首先进行短距离连贯跑动折返转身练习,接近标志杆时稍减速,调整步伐,连贯做出3步蹬转折返转身及转身后途中跑,待学生熟练掌握之后,练习距离逐步提高,10米-15米-20米,以此类推。要求步伐正确,动作连贯,练习2-4次。
第四步:匀速跑体验:通过变换起跑姿势(如站、坐、蹲、卧撑)的游戏方式引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中体验往返跑的乐趣,达到巩固和提高50米×8往返跑技术及耐力的效果。
1.3 成绩评分
实验所有测试标准均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实行及评定。
1.4 实施时间
实验从2020年10月29日开始,11月23日结束。实验时长为26天,历时4周,每周2个课时,总共8个课时。
2 实验结果
2.1 五年级男生50米×8跑成绩实验前后变化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前后的50米×8跑成绩,用时从125.1±10.3秒提高到109.1±10.1秒,速度提升较为明显,通过对实验前后的两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值小于0.05并且小于0.01,说明实验前后的男生用时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四步练习法”的训练效果非常明显。
从表3可以看出,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方法对学生的用时换算成绩分,实验61名五年级男生从实验前的 66.5 ±10.6分提高到实验后80.9±8.9分,最大上升幅度超过10分,P值小于0.01,说明试验前后的男生成绩得分同样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四步练习法”对男生的测试成绩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2.2 五年级女生50米×8跑成绩实验前后变化
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前后的50米×8往返跑成绩,用时从130.0±14.7秒提高到112.2±6.9秒,P值小于0.01,说明该教学方法对提高女生的往返跑成绩非常有效,成绩明显提高。
从表5可以看出,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方法对测试成绩评分,实验61名五年级女生从实验前的 65.5 ±18.4分提高到实验后82.4±8.2分,P值显示为0,表示两组数据差别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说明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成绩明显提高。
“四步练习法”实施后观察发现,学生摆臂更加协调有力,有节奏感,大小腿折叠前拉充分, 步伐轻快舒展。
3 讨论与分析
3.1 50米×8跑成绩影响因素
50米×8往返跑成绩主要受学生的速度、耐力、跑步折返转身技巧等因素影响,具体体现在起跑、途中跑、冲刺跑和摆腿摆臂等技术方面。折返转身方法主要强调减速降低重心协调转身以及合理分配体力。50米×8跑是加速、减速、再加速的变速跑,不能全力加速,最好的方法是尽量接近匀速的跑法,因为“匀速跑”是最好的节省能量的跑法。只有合理技术的保证,才能达到优化跑步效果,取得理想成绩。
实验前,发现我校学生50米×8跑测试成绩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学生跑步动作吃力,摆臂僵硬,直臂,左右摆严重,重心较低,步幅偏小,特别是拖腿跑较严重,跑步工作效率低下,转身动作慢,不协调。因此,針对以上问题,采用了“四步练习法”进行练习,发挥高效作用,通过纠正跑步技术动作,提高摆臂摆腿转身工作效率,从而减少位移能量消耗,达到提升速度、提高运动成绩的效果。
3.2 “四步练习法”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
根据跑步周期性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征、身体素质、意志品质等,通过举捞鱼竿(可伸缩)例子说明大小腿折叠前拉方式不同,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真配合练习,改进跑步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效率。经过分析、讨论,针对小学生比较害怕50米×8跑的现象,把五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分为四个部分教学。首先,跑的专门性练习,多采用先分解再完整的方法。如学习原地摆臂技术,发现学生不是以肩关节协调前后摆臂,就先让学生固定肘关节练习以肩关节为轴的前后协调摆动,然后再固定前后摆位置进行完整练习。第二,进行节奏呼吸训练,在老师口令指挥下进行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练习,再结合跑的专门性练习。第三,进行折返转身专项练习,在教学过程中,缩短练习距离,减少折返次数,进行多次重复练习,教师不断改变起跑姿势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三次课后再慢慢加长练习距离。在学生技术体能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加大运动负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害怕心理,学生练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最后,进行半程和全程跑体验,学生动作越跑越轻盈,越跑越自信。“四步练习法”训练方法练习8课时后进行测试对比,效果显著。
4 结论
“四步练习法”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循序渐进,有效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学生克服50米×8折返跑的恐惧心理。“四步练习法”教学对五年级50米×8折返跑成绩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学生通过练习能够快速掌握起跑动作、途中跑、折返转身技巧及冲刺跑的要领,练习方法可操作性强,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成绩提高明显,适合在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学校实施。
参考文献:
[1] 郑敬长,陈彬:创设多种运动类型,提升学生耐力素质——提高50米×8往返跑成绩的教学策略[J].学园 ,2019(11):32-34.
[2]陈洁梅,潘国旺:简化与优化“50米×8往返跑”的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14(07):85.
[3]秦雷宝:组织小学生学练“50米×8往返跑”的教学体会[J].中国学校体育,2014(07):83-84.
[4]张宝强:快速提升小学生耐力水平的实践探索[J].中国学校体育 ,2018(11):90-91.
[5]陈均:增大步幅练习法对初三女生800米跑成绩的影响[J].体育师友, 2015(0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