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疫情防控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2021-06-24刘雪辉

党政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社会治理

刘雪辉

[摘 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引发诸多次生灾害风险,若处理不当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冲击,甚至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来看,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化解了疫情次生的社会稳定风险。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总结经验,防范社会稳定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社会治理;中国经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抗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同时及时化解社会稳定风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次生社会稳定风险

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揭示了现代性使得系统性的风险成为无可避免的社会形态,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社会稳定风险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风险,是在我国治理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特定概念。根据风险来源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原生性社会稳定风险和次生性社会稳定风险。其中,原生性社会稳定风险指来自风险主体内部的、直接影响社会秩序的风险;次生性社会稳定风险来源于风险主体外部。次生社会稳定风险不仅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次生灾害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整体社会稳定风险的组成部分。按照其生成逻辑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恐慌型社会稳定风险和压抑型社会稳定风险。 ①恐慌型社会稳定风险往往出现在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初期,其生成逻辑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疫病的恐惧,经过社会的放大效应形成群体性恐慌,进而做出群体性过激反应,最终形成群体性冲突,威胁社会稳定秩序。从传播介质来看,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渠道信息传递,客观上加速了恐慌情绪的蔓延,甚至在疫情暴发之前,就先暴发“信息疫情”,这为谣言和负面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妨碍疫情防控工作;此外由于群众对疫情以及疫情防控工作高度关注,政府行为比往常受到更多关注,政府一旦出现工作失误,不实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这为政府的舆情管理和形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形成政府信任危机。压抑型社会稳定风险往往出现在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后期,部分严重受灾群体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力下,再加上群外成员由于恐慌做出的差别待遇的刺激,压抑感演变为相对剥夺感,进而可能暴发群体性冲 突。

二、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的主要措施

1.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障社会稳定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最大的政治优势。在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党中央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总体战略部署,在“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号召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集中人力物力援助疫情严重地区:在人力方面,调动全国各地的医疗力量支援武汉;在物资方面,优先保证疫区口罩等防护物资的供应。为了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党中央确定了“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习近平强调“集中收治医院要尽快投入建成使用,继续根据需要从全国调派医务人员驰援武汉、驰援湖北,同时保护好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发病率较高的地区,有条件的可以采取‘小湯山模式加强救治工作力度” ②。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其他地方和军队的医疗资源汇集湖北,充实了湖北医疗救治队伍的力量;加快建设方舱医院,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分别用了10天和14天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新冠肺炎病患的收治率和治愈率。

2. 发挥信息技术创新动力,化解社会稳定风险

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我国曾出现过信息公开不到位,导致群众对疫情的严重性不够重视,对疫情的扩散防备不足。政府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每天数次更新涉疫信息,谣言不攻自破,净化了恐慌型社会稳定风险滋生的环境。

开展防疫宣传教育。封闭式管理措施有效减缓了病毒的蔓延,但也有可能对群体心理的健康造成影响。为此,政府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向群众普及疫情相关的医疗和防护知识,另外还通过“无人机喊话”“硬核村支书喊话”,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疫,帮助群众采取适当自我防护措施,不仅有效缓解了群众的恐慌情绪,而且减轻了疫情防控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创新运用大数据技术。疫情期间多地实行严格的人员出入管理制度,需要验证身份,测量体温,减少感染风险。一些互联网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在公共场所进行口罩识别和红外线测温,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各地以健康码和行程码的形式,确保人员流动有迹可循。让群众感受到健康安全得到保障,恐慌心理被科技手段化解。

3. 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凝聚战疫力量

基层社区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在中央和地方的号召下,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四方联动,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基层社区和谐稳定。疫情严重地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非常困难,党中央号召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这些地区社会秩序的重建,有效化解了压抑型社会稳定风险。

以湖北为例。新冠疫情暴发后,为满足公共防疫需求,降低整体的疫情扩散风险,武汉成为我国首个进行封闭式管理的城市。为使湖北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社会各界或是捐款捐物,或是结合自身优势提供产品或技术助力疫情防控,还有一些企业转型生产防疫物资运往湖北。多位央视主播“转行”成为带货主播,为湖北特产进行宣传为湖北“直播带货”。

三、总结经验,迎接挑战

首先,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以制度优势保持大局稳定。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稳定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国最大的政治优势。疫情防控不仅仅是医疗卫生部门的职责,防范疫情引发的次生社会稳定风险更需要各地、各部门相互协调。从中央到地方统筹协调,集结医疗队伍、输送防疫物资、建设方舱医院。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万众一心,共克时艰。

其次,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提升应对突发风险的政府预判决策能力。政府部门作为化解稳定风险的主导者,需提高防疫体系能力、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和适应新形势的能力。

加强干部能力建设,是应对复杂形势、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的迫切需求。习近平强调干部“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习近平指出,2020年,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抓落实能力。

再次,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发展,不断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风险协同治理机制。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社会力量的管理,有序引导社会组织之间加强沟通,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为社会力量的资源整合提供便利条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一方面能够提高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缓解政府压力;另一方面能够传播科学信息,消除谣言,增强群众信心,化解恐慌型社会稳定风险。

注释:

①胡象明、陈一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稳定风险的生成逻辑》,《行政论坛》2020年第3期。

②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北京人大》2020年第2期。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熊易芳)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社会治理
2013~2018年乌鲁木齐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