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背景下抓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2021-06-24李坦楼
李坦楼
[摘 要]面对突发重大疫情,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和管理权,是讲好疫情防控故事、唱响主流舆论强音、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重大疫情拓展了宣传教育的网络领域,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成为重点;加剧了不同话语体系的交织交锋,需要警惕大学生“信任危机”;融合了“两个舆论场”,网上舆论引导需要手段创新。疫情下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凝练精神内涵、坚持守正创新、铸就坚实网络、倡导以生为本。
[关键词]重大疫情;高校;网络;意识形态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①。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贯穿高校工作始终,是高校办学治校的重要内涵。网络意识形态是“传统意识形态各要素在网络信息空间的延伸和再现,并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 ②。面对突发重大疫情,如何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讲好抗疫故事,传递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实现政治引领、价值引领和思想引领,培育时代新人,是高校需要承担的重要责 任。
一、从重大疫情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1. 讲好疫情防控故事,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
重大疫情给社会治理带来巨大的挑战,也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大学生产生影响。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深入宣传党中央疫情防控政策和决策部署,及时发布疫情防控信息,讲述鲜活生动的抗疫故事,对夺取疫情防控工作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任务。一方面,面对疫情中的道路封闭、小区管控、居家隔离等情况,大学生容易面临心理上的压力,高校通过各种校园网络平台和载体,以顺畅的渠道实现“云端”信息输送和线上沟通交流,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促进大学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疫情下14亿人齐心协力共战疫情的壮丽故事,也需要高校通过网络加以讲述,让大学生更具体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实质,引导大学生磨炼品格、砥砺奋进、勇于担当,这也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应有之义。
2. 唱响主流舆论强音,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不懈追求
一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群众、广大青年学子听党指挥奋战在基层和一线,这些抗疫强音、抗疫精神、抗疫力量,需要高校加以宣传,讲好这些“带热气”“带泥土”的一线故事。另一方面,疫情也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情绪和影响。比如,大学生不能如期返校产生的心理焦虑,网络学习的自律性不够引发学习效率下降,疫情对经济产生冲击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等,这些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话题和问题,也需要高校加以正确引导、推动解决,统筹疫情防控、学校事业发展和育人育德。重大疫情背景下高校尤其需要发挥网络的舆论宣传、思想引導和育人功能,延伸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高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舆论支持和稳定的政治环 境。
3.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担当
疫情暴发以来,从国内方面看,第一位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的医院院长刘智明,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仍然奋战在抗疫前线,不眠不休。武汉快递小哥汪勇,发起了志愿者团队解决医务人员出行问题。约4万名建设者10天左右建成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等等。从国际方面看,中国政府积极主动和国际社会开展合作,分享防疫和救治经验,及时提供人道援助和支援,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从历史看,“唐山大地震”“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中华民族勇敢面对每一次“灾难”和“危机”,无不是彰显我国道路优势、制度优势鲜明而生动的教科书。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经历、参与这场疫情阻击战,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锤炼,也更能体会中华民族在困难中前行、在斗争中飞跃的过程,会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五个认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正是要抓住这种中国人民用生命谱写的伟大斗争经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媒体宣传平台、党团员教育等多方位多角度,将我们面对“灾难”如何经受住考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故事讲述好。这既是高校自身的使命担当,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需要。
二、重大疫情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越是艰难的时刻、复杂的环境,越是重大公共危机面前,越要高度重视舆论引导、政治和思想引领,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新冠疫情下网络环境更加纷繁复杂,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
1. 重大疫情拓展了宣传教育的网络领域,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成为重点
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互联网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打响了数字化疫情阻击战。在高校,疫情下实行教职工宅家“云办公”、学生“云课堂”、师生App打卡日报、“云党课”“云团日”“云校庆”等,使得原本的一些线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转移切换到线上“云端”,网络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首要平台,疫情进一步拓展了宣传教育的网络空间。一方面,网络开放的环境,让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以更加开放的形式全程呈现于公众视野,教育的主体、客体呈现更多双向互动,人人都是信息源,信息可控性低,舆情和意识形态风险更大。另一方面,疫情暴发时期开展的云课堂也降低了教育的仪式感和现场监督力度,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了第一课堂的教育引导作用,给意识形态引领带来了难度。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网络阵地建设,不断加强高校在网络空间的思想引领。
2. 重大疫情加剧了不同话语体系的交织交锋,需要警惕大学生“信任危机”
当前,中西方在文化软实力较量上日趋激烈。一些西方国家为转嫁自身经济社会矛盾、遏制我国发展,采用“双标”标准来报道我国“涉疫”事件,恶意抹黑诋毁我国。同时,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井喷式增长、内容的多元多样,以及一些不良网络大V的助推,会产生信息过载化和交互干扰的问题,共同加剧了不同话语体系的交织交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难以辨别其中的真假和好坏,也容易受到负面言论和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产生“信任危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是争夺当代青年学生的人心工作。因此,需要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
3. 重大疫情融合了“两个舆论场”,主流舆论传播需要顺势而为创新发展
疫情发生以来,主流媒体以其权威性、公信力发挥着官方信息发布、疫情数据公布、正面舆论宣传教育等作用,成为舆论宣传的主力军。自媒体紧跟最新时事热点,自发辅助主流媒体进行信息发布、舆论监督。疫情下以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为核心的“官民”舆论场,在取得抗击疫情胜利这一“党心和民意”上实现了交集和融合,同频共振。但与此同时,高校全方位、立体化的舆论宣传教育格局还没有形成,网络上存在着一些非主流声音和行为。如,少数大学生对疫情期间高校严格的进出校管控、疫情防控措施等不理解;也有学生发布、转发虚假不当的疫情信息;少数学生浏览域外网络等。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是新兴网络媒体平台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取向,直接影响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因此,疫情下高校需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打通“两个舆论场”,积极契合大学生话语体系,主动发声、科学发声、有力发声,适应疫情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更高要求。
三、重大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优化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疫情下,稳妥有效地应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情况、新形势,进一步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是高校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重大疫情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统筹当下与长远、刚性和柔性、宏观和微观,强化思想引领,筑牢工作阵地,把握时度效,为保障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支持。
1. 凝练精神内涵,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地位
做好疫情防控下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从全民抗疫实践中凝练精神内涵,强化师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认同。一是以战“疫”实践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地位。一个主权国家、一个政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其立国和立党之本。当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了社会的安全稳定和民族繁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根本原则,抓住战“疫”实践,将习近平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讲话精神、疫情防控重大斗争中展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等新素材、新理论、新实践利用好,筑牢大学生精神之基,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以凝练战“疫”精神提升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成效。思政课作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在思想引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线下和线上两个载体,上好思政课,将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广大人民群众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涵等融入思政教育中,打造“云课堂”“空中课堂”“微课”等互联网+思政精品项目,讲好疫情防控思政理论课,传递“真善美”,教育引导学生追求至真至善,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三是以拓展抗疫实践育人广度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和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积极创设多元网络平台,将战“疫”实践和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强化党建育人,探索“云党课”“离校前最后一堂课”等互联网+党建新载体,推进党建带团建;搭建多元平台,加强“云上思政”,开通班级、党支部、团支部、社团组织等多层次、多维度在线交流渠道,实现主流舆论、多元供给与个性需求的融合,为营造良好网络舆论环境提供内在支持。
2. 坚持守正创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
一是提升网上舆论传播力。审视当前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话语内容供给乏力与供给失语,即说服力不强,穿透力不深,亲和力不够 ③。因此,高校提升网上舆论传播力,要坚持守正创新,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涵养正气、修炼品德,主动策划议题,结合战“疫”实践唱响主流舆论强音,传播正能量,通过“云端”实现舆论引导的润物无声和入脑入心;同时,高校也要致力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通过学术论坛、知名学者发声、网络文章等载体和媒介,输出中国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展现中国人民在抗疫实践中的良好精神风貌,以及中国的道路优势和制度优势,切实增强网上舆论的国际传播力,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厚植爱国之情、砥砺报国之志。二要增强网上舆论感染力。“媒介即意识形态,信息就是影响力。” ④增强网上舆论感染力,要打破传统媒介传播方式,坚持媒体融合发展,推动“三微一端”的“相融相生”,善用短視频,用生动的抗疫故事,感染和感召师生,引发深层次情感共鸣。要多讲疫情中党员冲锋在前、大爱无疆的故事;多讲人民群众在抗击疫情中同舟共济、八方支援的故事;多讲高校党组织、党员群众和广大青年学生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故事。做到“精准滴灌”,用网络传播好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好故事”。三要加强网络舆情处置力。疫情期间,各种主旋律、正能量的声音主导着网络空间。但网络使得谣言的传播成本降低,网络谣言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那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或相悖的舆论,最易受到转发和追捧,瞬间就可能惊涛骇浪,难以掌控。” ⑤高校要健全完善校内重大疫情应对和处置机制,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引导、处置一体化工作,有效控制舆情,降低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此外,也要加强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危机的新闻学、舆情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为确保校园环境安全稳定提供全方位支持。
3. 铸就坚实网络,打造安全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
一是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压实责任。新冠疫情下,全国各地区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⑥。因此,高校党委也要切实承担起网络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将责任层层压实到基层,要让基层党组织明确“能说什么”“该怎么说”,做到方向正确、步骤清晰、内容精准,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转为确保学校安全的强大组织优势,推动事业又好又稳又快发展。二是加强科学管理,夯实阵地。新冠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重大考验。网络空间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也同样经受着考验。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需要坚持“管得住是硬道理”,依法依规管网治网,全面落实落地。要严格网络文章、教师课堂教学以及论坛、讲座、发言等的审核把关工作,一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违背的,都要坚决摒弃;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中的师生网络行为管理,教育引导他们文明上网、文明用网,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加强高校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强网络平台运营管理,完善校园网站、新媒体等网络平台审批登记备案制度,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发生,不给错误和不良思想以滋生和传播的空间。三是建强工作队伍,持续发力。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和有效治理,打好“主动仗”,队伍是关键。要把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始终走在队伍前列、展现责任担当,作为检验干部的标准之一,将“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的好干部选入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专兼职队伍。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培养培训,注重业务能力锻炼,提升能力水平,为统筹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贡献力量。
4. 倡导以生为本,构筑共同参与的最大“同心圆”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争取人心。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⑦重大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越发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绝不能脱离现实中鲜活的人和具体的教育教学去谈宣传、引领,必须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将理论宣传、舆论宣传和文化育人融入师生的需求中去,通过网络讲好新冠疫情下高校科学、暖心、贴心的抗疫举措和故事,进一步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比如,高校通过“致学生的一封信”“某某小课堂”等,及时宣传防疫知识和学校的各项安排部署,传递学校的关心关爱和温情温度。同时,高校也要明确各种纪律要求,教育引导学生强化纪律和规矩意识,增强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二是解决实际问题赢得认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真正饱含生命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认真倾听学生呼声,积极回应诉求和关切,关注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就业等问题,搭建网上就业政策咨询和推介平台等,发挥网络在了解师生、联系师生、发动师生和服务师生方面的作用,让互联网技术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师生,增强最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效果。三是加强党的领导。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又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参与者,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者。中华民族经历风风雨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分不开。重大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始终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为契机,将党建设成为最坚强、最先进的领导核心,形成推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最强大的力量。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变局中求新局需要凝聚和巩固最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将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大增量”。新冠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对全党初心使命的一次大锤炼、大洗礼。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聚人心、展形象、育新人的工作,网络空间治理作为国家治理实践的一部分,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创新舆论传播内容,优化舆论传播格局,夯实阵地管理,统筹网上网下,最大限度凝聚共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华传统政治认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机制研究”,编号:18BZZ023;202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路径研究”,编号:C2021168
注释:
①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2月24日,第1版。
②姚元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究》,《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③秦程节:《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流失与重构》,《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④郑元景:《当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第6期。
⑤李丽:《大数据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挑战及应对》,《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⑥秦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建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8期。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3页。
作者单位:上海商学院党委宣传部(网信办)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