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河文化带复兴任重道远

2021-06-24姜珊珊仇金珠

理论与创新 2021年4期
关键词:水文化任重道远与时俱进

姜珊珊 仇金珠

【摘   要】中国的大运河是人类文明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它凝结了中华先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智慧,同时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大运河水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流动着的中华文化遗产。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遗产项目。其中,江苏拥有遗产河段325公里、遗产区7个、遗产点28处。且江苏全省60%的人口沿运河而居,占有66.3%的经济总量。大运河对于江苏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十分重大,传承和保护大运河文化江苏需走在全国前列。

【关键词】大运河;水文化;传承;与时俱进;任重道远

1.大运河江苏水文化简述

1.1大运河对江苏的影响

大运河始开凿于公元前486年,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疏通于明清。已有2500年历史的大运河,北起北京,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5大水系,贯穿中国南北5大水系,现今全长1797公里,流经8个省市。在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岁月里,大运河吸纳融汇了中国南北各地的民俗、饮食服饰、宗教信仰、官民仪礼等,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逐渐形成了大运河的文化。运河文化遗产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实物例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沿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

1.2江苏段大运河水文化差异

江苏于康熙六年(1667)建省。水文化的实质是透过人与水的关系反映人与人的关系的文化。概括江苏文化有一定的难度,划分有一定的难度,有人用“吴韵汉风”来概括,也就是“吴文化”与“楚汉文化”的结合。历史上,江苏文化可以沿运河划分。从运河分布空间上来看,江苏大致分为吴文化(主要指苏、锡、常地区)、淮扬文化(指今扬州、淮安、泰州等地区)、中原文化(或称之“楚汉文化”,泛指徐州、宿迁等地区)。与之相对应的是还有一种船民文化。船民日常在河中行船,过节时上岸,形成了其特有的风俗习惯。

2.大运河文化保护现状

目前非运河沿线民众对大运河的关注正在持续降低是不争的事实。且各地对大运河保护程度冷热不均。关于大运河民众留存是隋炀帝开拓运河、乾隆下江南、淮扬菜、扬州八怪、枫桥夜泊等点状的印象。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着申遗工作,大运河的保护得到沿线城市和民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由于保护涉及面广,历史欠账太多,建设性破坏、破坏式开发严重,大运河的保护利用迄今仍然面临困境,现状不容乐观。因大运河的传统功能正在衰弱,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也遭到破坏,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运河沿岸各省市共同应对的难题。

3.大运河水文化保护破局要从几个方面努力

3.1大运河文化带也需要一带一路

需要打破各市之间壁垒。大运河沿线存在着大量闸、堤、坝、桥、水城门、码头等运河水工遗存,仓窖、衙署、驿站、行宫等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以及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近年来,沿线各市在挖掘历史文化时,提升旅游业内涵时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是点状发展,需要连成线。把点状的文化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运河产业链”。可以沿运河堤坝建设一条道路,民众一路向南或者向北就可以领略不同文化,后续可以发展类似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式的沿运河自行车比赛,提升运河国际知名度。

3.2大运河文化带保护要抓紧开展系统性修复

对大运河的保护,与对长江、黄河的保护有许多不同之处,关键在于对大运河的保护是双重的保护,其一是运河本身,其二是由运河所产生和发展的运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目前江苏省正在大力推进河长制管理,大运河水文化保护,得保证水环境的回归,保护好水生态,要以生态河湖行动为契机,以河长制为抓手,落实大运河长效保护机制。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保护考核机制,制定大运河保护法,健全大运河保护法律、法规,明确相关的保护責任。但大运河一些地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度开发问题,一些地方对运河沿线残留不多的古宅、古街、古巷以及深埋地下或为草木掩映的闸坝、堤岸、碑刻等,不仅没有发掘整理或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相反还大兴土木制造伪古迹,将经营旅游开发置于首位,使得大运河文化变了味。

3.3大运河文化带保护要让文化触手可及

要赋予大运河文化生命力。生命力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吸引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只有更多的人去参与,文化才有根基,不然就会变成小众文化,成为少数“文化人”的自说自话,最终就会失传。大运河文化保护要上下联动,不能是政府独自搭台唱戏。要深入开展大运河保护的社会宣传教育,让大运河文化走进课堂,编制大运河文化读本,久久为功。运河沿线建设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景点,但目前存在的现状是脱离了群众,门可罗雀,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没有收到应该有的效果。而类似的水乡周庄、乌镇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根本原因在于运河水文化发掘过程中过于古板,内容不够丰富,吸引力不足。

3.4大运河文化非物质遗产保护要与时间赛跑

随着运河功能的衰退,运河价值的锐减,由运河哺育的民间艺术也难逃没落的命运。糖人、木雕、苏绣、草编等运河沿岸民间艺术在市场竞争下,逐渐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较为困难。伴着城市的大规模改造,运河沿岸的历史文脉也变得漫漶不清。老艺人在老去,技艺后继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在与时间赛跑,抢救工作迫在眉睫。要对相关保护加大投入,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对其进行补贴。录制相关技艺记录片,留存留档。

3.5大运河文化带保护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传承非常重要,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刻不容缓。但保护与变迁相辅相成,传承大运河文化绝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文化传承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虽然现代运输业的发展使运河的航运价值大打折扣,但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北煤南运、防洪灌溉、南水北调,古老的运河始终在时代的变换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文化随着时间的更迭,不断地延续和衍进,进而形成新的传统。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为此,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力。要让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让文化的传承与当代人接轨,提升当代人的生命认识和精神境界。同时要避免低层次同质化竞争,杜绝破坏式开发、要以历史为准绳,不能失去原有的历史文化特点。

当前大运河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前期我省对大运河文化历史文化资产进行了普查登记,已经有了账本,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更重要的是唤起公众对大运河重要地位和多重价值的了解,运河文化带的复兴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运走宿迁》[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年5月第一版.

[2]李宗新 浅议中国水文化的主要特性[J] 北京水利,2004,(6).

[3]李鲲、孙晓辉、俞菀等《旧运河,新担当 ——流动的文化动脉:大运河新使命调查》《半月谈》.

[4]《“以水为师——萌生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 《江苏水利》2005年第8期.

作者简介:姜珊珊(1990.1-),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本科,政工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政工

仇金珠(1983.2-),男,汉族,江苏宿迁人,本科,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政治思想。

江苏省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    江苏宿迁    223800

猜你喜欢

水文化任重道远与时俱进
任重道远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南阳城市水文化品质提升建议
电视台新闻播音创作空间的拓展探讨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
任重道远
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