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贡尤应千世祀
2021-06-24徐志频
徐志频
细看近代湘军史,可以梳理出两对堪称前后接续的绝妙搭配:江忠源与左宗棠,胡林翼与曾国藩。江忠源与胡林翼同为湘军最早的创始人,曾国藩与左宗棠同为湘军的集大成者。
江、胡并列,不仅因为江忠源创办楚勇比胡林翼办成贵勇仅早出五年,两人同成湘军开创之功,还因为命终四十二岁的安徽巡抚江忠源与寿止四十九的湖北巡抚胡林翼逝后同被朝廷追谥为总督;曾、左同称,也不仅是因为左宗棠以幕僚身份主持湖南一省军事,比曾国藩出任湖南帮办团练大臣仅早出三个月,还因为两人在身后论学问、事功、影响,双峰对峙,难分轩轾。
曾国藩跟胡林翼前后接续的轨迹,印证在两人同朝为官肩任军事,不但军事联结、政治结盟,且从咸丰五年(1855)起地位同列。咸丰九年(1859),军机首辅肃顺向朝廷举荐湘军统帅,第一人选圈定胡林翼。如果不是因衰病傍身,胡林翼主动将两江总督一职让与曾国藩,则曾国藩后期的事功名誉,大约多要归于胡林翼名下。
追溯左宗棠跟江忠源的渊源,则不但在左氏楚军旗号借自江忠源,其一生征战的主要战术思想,也基本脱胎于江忠源。
作为楚军创始人,江忠源无疑是近代湘军史上最为传奇的一个人物。
江忠源字常孺,号岷樵,于嘉庆十七年(1812)六月二十四日出生在湖南宝庆府(今邵阳市)新宁县,属猴,与胡林翼、左宗棠同岁,比左宗棠大三个多月。据左宗棠、郭嵩焘合写的《江忠烈公行状》描述,其人个子高,胳膊长,双目炯炯有神,顾盼间雄姿勃发。
正史记载,江忠源性情刚烈,义重如山。与历史上能征善战的武人有所不同,江忠源同是为数不多见的文才,二十五岁考取举人,史称“英达过人,文武兼资”,这让他与后来湘勇营的健将罗泽南、王珍、李续宾诸人的秀才形象有所区分,论天赋资质,江忠源称得上晚清湖湘“文武双全”第一人。半个世纪后,湖南籍同乡黄兴、宋教仁、谭嗣同、蔡锷均以文士之身习练武功,个人素质中见剑拔南天、勇夺三军的大英雄气象,江忠源可以说是最初的源头。
文武双全的江忠源在学生时代便表现出与传统士子不一样的气质:敢作敢当,言出行随,担身任责,义重如山。
据郭嵩焘记述,江忠源早年时,宝庆府有个湖南新化籍的陕西举人邹兴愚,平时与江忠源讨论学问,相互激励,义同兄弟。然兴愚温文雅士,体质太差,经常咯血,贫穷又雇不起书童照顾。江忠源为了方便照应,便跟他住到一起,亲手为他抓药、熬药,几个月后,兴愚还是死了。此时,江忠源的老师邓鹤龄也得了咯血病,生命垂危。其时一身肩负两个病身,江忠源没有推责退让,他替邹兴愚买来棺材,将尸体敛棺,安排其族人邹溥霖护送灵柩回陕西;本人则背着邓鹤龄老师的病体,从邵阳送回湘乡照看。送回湘乡不久,邓鹤龄又去世,江忠源亲自为他敛棺,并在湘乡为他操办丧事。
此后,凡亲戚、朋友、熟人、求助者有“送死”的大事,江忠源皆义无反顾,一身肩任,令人侧目。在人情日见浇薄的晚清,忠源重情厚义声名传到北京,京城一时为之喧哗,逐渐流传“包送灵柩江岷樵”一说。
江忠源在北京会试期间,经朋友郭嵩焘引荐,去曾国藩家里做客。曾国藩一见大惊,称“生平未见如此人”。送别后,曾氏回头对郭嵩焘预言:“此人必立名天下,然当以节烈死。”其时天下承平日久,郭嵩焘诧异不解。江忠源死事后,郭嵩焘对照回忆,不免又有一番议论:“曾公名能知人,与公相契神明之表,有不可测者,而公亦诚所谓人杰也哉!”
一
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江忠源通过“大挑”被任命为新宁县教职官员。所谓“大挑”,指由吏部据举人的形貌、应对挑选,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清朝“大挑”制度始于乾隆十七年(1752),目的是给地方的举人一条入仕之路。
江忠源做上教官之后,便在家乡新宁县以兵法训练乡里子弟,这是晚清湖南人最早办团练的开始,时间在道光二十四年。
道光二十七年(1847),雷再浩在新宁黄背峒聚众作乱。江忠源带领组织三年的团练兵镇压,击破乱军巢穴,擒杀雷再浩。朝廷以忠源靖地方有功,提升为秀水县知县,赴浙江候补出缺。道光二十九年(1849),江忠源赴任,因在当地军事卓著,受到浙江巡抚吴文镕的赏识,又补任丽水县令。
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杨秀清在广西金田乡举义,朝廷派大学士赛尚阿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广西军务,同时紧急征集地方镇乱人才。左宗棠二哥左宗植其时任内阁中书,向大学士祁隽藻推荐江忠源。赛尚阿将江征调到手下,令他与广州副都统乌兰泰合作,負责替自己出谋划策。江忠源多次立功,被保举为同知直隶州知州。他其后写信回家,邀二弟江忠淑在家乡选募五百勇士,取名楚军,带来广西前线,这是楚军的由来。
楚军成立之后,在湖南永安打下第一仗。当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楚军开到永安后,官军见楚军士兵个子矮小,衣衫敝旧,以为不堪一击,皆掩嘴窃笑。一仗打下来,江忠源亲率士兵消灭太平军二百余人。乌兰泰在庆功宴上对江忠源大加褒扬,对众人说:“若笑楚勇不耐战,今何如?”激赏之情溢于言表。
其时太平军初兴,势力日益庞大,开始攻打广西省会桂林。江忠源自行筹资,带领宝庆府同乡刘长佑新招募一千士兵,开赴剿敌前线。刘长佑、刘坤一这些日后的湘军偏师统帅,通过此时亲族互带,从这里走了出来。江忠源率领这支虎狼之师,身经大小百数十战,出生入死,积下累累胜仗。最著名的一仗,发生在咸丰二年(1852)四月,江忠源在全州蓑衣渡设下伏兵,砍伐树木堵塞河道,与太平军鏖战两昼夜,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被楚军用炮弹轰死。
咸丰二年(1852)七月,江忠源率楚军一路追赶太平军到长沙,新任湖南巡抚张亮基得信,用篮车将江忠源装载,用绳索吊进天心阁,倚楚军为剿敌先锋主力部队。
咸丰三年(1853)正月,张亮基奉命调离湖南巡抚,出任代理湖广总督,当即向朝廷保举江忠源为湖北按察使,这是江忠源继解桂林围而由县令升为知府、援助长沙有功而升任道员之后的再次升迁。咸丰三年(1853)八月,楚军历百战而所向披靡,声名已如日中天,朝廷更加倚重,破格提拔江忠源为安徽巡抚。
在安徽巡抚任上,咸丰皇帝格外信任,单独给江忠源下了一道诏书:“楚、皖一体,当相其缓急为去留,不必以成命为拘。”朝廷主动授权疆吏不必拘于省界、不需请示朝廷便可便宜行事,这种君臣无间的绝对信任,在咸丰一朝极为少见。江忠源任事忠心耿耿,唯朝命是听,当即准备率军前往湖北武昌城救援。此时,安徽庐州(合肥)知府胡元炜节外生枝,派人来告急求救。为争得楚军前往,胡元炜谎称庐州城中兵力、军饷充足,江忠源其时在安徽六安,接报后不顾六安军民挽留,仅留下一千兵马守卫,带病率兵前往庐州。到后方知胡知府撒谎,庐州城内总共不过三千人马,粮草、军火均短缺,且已陷身太平军重重围困。
江忠源没有埋怨,没有退却,毅然率兵投入战斗。胡元炜带兵守卫庐州北城拱辰门,江忠源带楚军守庐州城水西门。因胡手下亲兵营头领徐淮与太平军勾结做内应,太平军用炮弹轰断城墙,蜂拥而入。江忠源率将士肉搏抵抗,虽身处四面包围,仍战斗了整整一晚。次日黎明,庐州城大雾如雨,江忠源见大势已去,拔刀欲自刎,被左右亲兵阻止,都司马良勋背上他逃走。江忠源猛咬马良勋胳膊,马良勋松手,江忠源从背上掉地,爬起来继续与太平军交战。到达水关桥时,江忠源自知求胜无望,奋力挣脱左右,投入古塘自杀。时间为咸丰三年(1853)十二月十七日凌晨。江忠源死后,朝廷以总督规格进行追悼,赐谥号“忠烈”,即忠诚、刚烈。
江忠源的母亲陈太夫人生有四子,依次江忠源、江忠濬、江忠济、江忠淑。江忠源投水自杀后,所部楚军由二弟江忠濬与三弟江忠济统带。江忠濬跟从和春去庐州剿杀太平军,江忠济则留在湖南,听候骆秉章调遣。几年征战下来,兄弟尽成忠烈,仅存四弟江忠淑一人。
江忠源在生时无子,二弟江忠濬儿子孝椿过继为子嗣。死后十三天,忠源在湖北按察使任上所纳妾杨氏在除夕当天生下一子,取名孝棠,邵阳江忠源家族嫡系血亲后人,由孝椿、孝棠繁衍至今。
二
左宗棠与江忠源具体相识于何年何月,今天已经无从考得。两人最早的交往合作,应该始于张亮基幕府期间,其时,江忠源所部楚军是张亮基的先锋主力部队,左宗棠以湖南巡抚幕僚之身,主要代张亮基出划兵谋,主持军事,兼筹军饷。
左宗棠白面书生,身材偏矮;江忠源身材颀长,孔武有力,两个湖南大才子,职事一文一武,分工一内一外,相得益彰。因两人同是文举人出身,加之性格气质相投,军事观点接近,彼此相互欣赏,惺惺相惜,主内的左宗棠对江忠源征战格外留意,尤其是他历年的实战经验与军事思想。
左宗棠注意到,咸丰三年(1853)三月二十九日,江忠源在卸任湖北按察使、盐道两职时,给朝廷曾上奏了一本“军务八条”,文章从八个方面系统地将楚军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一、严军法;二、撤提镇;三、汰弁兵;四、明赏罚;五、戒浪战;六、察地势;七、严约束;八、宽胁从。
左宗棠在与郭嵩焘合写《江忠烈公行状》时,对江忠源的“军务八条”尤其激赏,一字不漏将这近五千字全部抄录下来,足见其内心认同感之强。
左宗棠早年鼎力推崇江忠源,就个性气质而言,主要源于同气相求、心气相通。以湖南地理而论,左宗棠出生在洞庭湖平原的丘陵地带,地域性格尚智;江忠源出生在湘中丘陵的梅山文化区域,地域性格霸蛮。左宗棠一身智、蛮皆具,主要因为他从五岁来长沙,四十岁出山任事,中间三十五年,主要生活在长沙、湘潭、安化的山地丘陵一带,常年耳濡目染丘陵人的霸蛮性格,塑造了性格基本面,这也是他与长年浸润在湖区平原而性格和缓的湘阴同乡郭嵩焘反差巨大的主因。
江忠源楚军的治军之术,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被左宗棠后来系统地借鉴吸收:
其一,选拔将士,胆气优先。江忠源说:“选兵之道,胆气第一,朴实耐苦次之,技艺娴熟次之,巧猾懦怯为下。”及左宗棠组建楚军,确定选拔的标准,是“首尚胆,次练心,末练战技”。
其二,严军法,明赏罚。江忠源说:“法者,将之所以驭众,使之出入生死而无敢违者也。”“胜有赏,败有罚,……胜有赏而所赏者非真胜也,则不如无赏;败有罚而所罚者非真败也,则不如无罚。”左宗棠照此条严明军纪,亲笔写出《楚军营制》,既作楚军将士的军事教材,也是约束三军的法律文书。今天读《楚军营制》,其严明奖惩的刚硬措施与令行禁止的铁的纪律,迹近江忠源“军务八条”思想的翻版。
其三,慎初战,戒浪战。江忠源说:“用兵之道,能守而后能战,能制人而后不制于人,能避贼之长而后可用吾短。”左宗棠对此句活学活用,将之提升后概括为“节制、精明”四字准则,其后收复新疆,确保军事成功的“缓进急战”战略,更是深得江忠源上述战略思想的精髓。
左宗棠从咸丰十年(1860)秋出山带兵入江西,其后征战中国东、西两极广袤数万里,前后长达二十五年,不但军队名字借用自江忠源的楚军,其治军的思想,带兵的方法,均可以看作脱胎于江忠源的进化版。
区别于曾国藩擅长发现湖南文才、培养湖南文官,左宗棠专注于挖掘勇武壮士、结交与任用湖南武才。可以说,左宗棠楚军后来在军事上所以取得历史大功业,早年得益于两人的助力:在军事思想上借鉴了楚军创始人江忠源,在军事战阵上借鉴与接管了王錱创立的老湘营。以“今亮”自命的左宗棠,战阵勇武不及江忠源、王錱,但他长于军事战略与政治运筹,他知道将真正懂得打仗的湖南武才悉数挖掘出来,团结起来,统领起来,而这恰恰是曾国藩始终忽略的一个盲区。
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评价左宗棠,用语甚高:“自古以来,书生戎马,而兵锋所指,东极于海,西尽天山,纵横轶荡,未有如宗棠者也。”左宗棠作为晚清突出的军事家,不是无缘无故凭空产生出来的,是他在实践中反复磨砺、逐步自我淬炼出来。
左宗棠因與郭嵩焘合作写了江忠源生平行状,没有再题赠挽联。按照古礼,是否同事之谊有行状便可以无挽联,或者隐居湘阴白水洞的左宗棠其时彻底不与闻世事?其中内情,笔者不得而知。作为并肩作战的同僚战友,其时湖南帮办团练大臣曾国藩倒是专门为江忠源赠有一副挽联:“百战守三城,章贡尤应千世祀;两年跻八座,江天忽报大星沉。”章贡属江西省赣州市的一个区,江忠源曾在此地留下辉煌战绩,为曾国藩在此地带湘勇稳住脚跟打下基础。称江忠源战死是“大星沉落”,见出曾氏景仰之情,因为左宗棠只在前辈林则徐病逝后才用过“大星颓”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