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微电影:开启触动心灵的音乐之旅

2021-06-24周雪松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微电影审美教育高中音乐

周雪松

摘 要:微电影是“微时代”的特色。在高中音乐课堂,借助“音乐微电影”,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深刻体验,并从音乐合作、探究中发展音乐情感,提升音乐审美。

关键词:高中音乐;微电影;审美教育

音乐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音乐审美提升。但在教学实践中,却面临诸多困惑:学生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参与性不足,教师应该如何围绕课改来科学备课、授课,激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所有这些难题的化解,我们可通过“音乐微电影”的融入,让学生从音乐的聆听中,感知和发展音乐想象力,联系“音乐微电影”来组织学生音乐合作、创编实践活动,激活学生音乐学习的快乐体验。

一、突出以生为本理念,融入“音乐微电影”

“音乐微电影”作为新兴艺术表现形式,其在功能上可以分为即景描绘型、心理体验型、表达态度型、烘托氛围型四种。围绕高中音乐教育需求,多从青春型、奋斗型、情感型“音乐微电影”选择中,来贴近学生生活,以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共鸣。微电影是受学生群体喜欢的新事物,借助视频技术与音乐相结合,让学生从音乐聆听和视频观看中领略配乐技巧,体会音乐鉴赏的乐趣。微电影中的音乐,多为叙事结构服务,用于表达角色的内心体验,烘托环境氛围。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就要抓住和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微电影”以电影的方式来传递音乐,让学生从观影中获得音乐艺术体验。在《妈妈做的饭》微电影中,音乐与剧情相融合,通过音乐来表达真情、亲情,足以让每位观众为之潸然泪下。音乐为电影画面、故事情节的铺展,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当母亲找到女儿时,钢琴曲响起,轻柔的音乐、舒缓的节奏,烘托母亲的和蔼与慈祥,更让影片凝聚着细腻、多彩的情感。当儿女回到家,看到几近失明的母亲时,人声与交响乐的响起,将母亲为了孩子不顾一切的爱与决心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运用“音乐微电影”时,教师要结合音乐艺术的综合性,把握微电影主题与音乐课堂的关系,不能单纯地欣赏音乐微电影,还要融入音乐情感、社会责任等健康美育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在音乐聆听、体会、思考、学习中,提升音乐素养。为此,在“音乐微电影”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微电影,结合学生对音乐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微电影”的艺术魅力。微电影是人声、音乐、画面等多个媒介的集中融合,教师还要从音乐审美上,唤醒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小组合作与分工,适度引入音乐创编活动,鼓励学生创作“音乐微电影”,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二、关注学生潜能挖掘,发展音乐创造力

“音樂微电影”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其目标在于激活学生音乐自主性,转变学生音乐学习态度,使其参与到音乐创编与实践活动中。高中阶段音乐教育,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音乐潜能,从音乐鉴赏、体验中感知音乐的魅力。“音乐微电影”本身强调对电影情节、场景氛围、情感要素的烘托与展现。音乐本身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要素,既是电影的构成部分,也表现出音乐自身的独立性。如在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小提琴配乐更使电影得到独特展现;在电影《天堂电影院》中,其配乐更是打动人心。同样,在“音乐微电影”作品赏析中,教师要结合配乐方式的不同,使学生从中感知电影音乐的特色。以微电影《老男孩》为例,其配乐采用“自由剪辑”模式,将不同时代的流行音乐进行了剪辑、融合。如《小芳》《水手》等80年代的音乐作品,更激发了“80”后的情感共鸣。再如,由作曲家谭盾制作的“微电影交响乐”《女书》,将数码音乐技术与交响乐相融合,展现了“女书”文化,更增添了电影作品的艺术魅力。在高中音乐鉴赏中,“音乐微电影”的运用,要突出音乐的媒介性,鼓励学生从合作、交流中去品鉴音乐,在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协作意识、团队精神。我们立足音乐实践活动,以6-8人为一组,从“音乐微电影”创编过程中,分配学生的角色、任务,有的负责写剧本、有的负责找配乐素材,有的负责拍摄,有的负责后期剪辑,激活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也让学生在“音乐微电影”制作过程中,发展了创造力。

三、关注学生自主意识,参与“音乐微电影”创编活动

音乐课堂中,教师要融入创编活动,重视学生音乐实践,激发自主学习意识。音乐课堂组织形式上,要走出“好不好”“对不对”的肤浅提问窠臼,要强调学生音乐审美体验,搭建自主参与式课堂。在“音乐微电影”活动中,学生要从“被动聆听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音乐微电影”作为综合性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兼具电影音乐与新媒体文化双重属性。我们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微电影”创编体验,将角色演练、创作、歌唱等内容进行综合。如在学习“多彩的民歌”时,我们引入《中国好声音》塔斯肯演唱的《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从其演唱艺术中,让学生了解民歌的体裁、风格及特点,感知民歌的文化。由此,围绕中国鼓乐展开话题讨论,我们身边有哪些发声乐器?请同学们尝试打击合奏。结合学生所选择的不同打击“乐器”,增强学生对中国鼓乐艺术的理解。对于“光影留声”的学习,我们围绕音乐电影片段展开赏析,通过对比不同微电影音乐,让学生讨论微电影音乐的特点、功能、分类。对于动漫音乐的赏析,学生们较为喜爱。最后,了解了电影音乐及特点后,我们可以利用手机等拍摄工具制作微电影,并对微电影进行音乐配乐实践,让学生认识、了解、使用多媒体制作工具,学习制作微电影音乐创作方法,从音乐素材的收集、整理、编辑、创造中,提升学生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整合不同评价指标,促进音乐素养提升

在高中阶段音乐教育中,教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利用“音乐微电影”来创新音乐教学,需要建立与之对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人文关怀,丰富学生音乐生活,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音乐微电影”的融入,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参与、感知中,观察学生的状态,渗透多元评价指标,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一方面,注重教学过程性评价。对“音乐微电影”配乐教学,要鼓励每位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点燃学生音乐欣赏热情。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多媒体软件应用能力的发展,以配乐选择、制作为过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同时,在课堂评价上,要发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优势,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如在学生“音乐微电影”创编中,设置由学生组成的“大众评审团”,让学生参与到学生“音乐微电影”创作实践中,既当评委,又做演员,还做编剧,激活了音乐课堂学习氛围,提高了音乐教学成效。 “音乐微电影”在高中音乐实践中的运用,让学生从听觉感知、视觉影像呈现上,主动去聆听音乐,感知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课堂教学,要充满人性关怀,要搭建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空间,契合学生音乐兴趣。“音乐微电影”教学方式,将音乐的形式、表现与作用,通过画面的方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表达意识。配乐大师莫里斯·雅尔提出:“我坚持认为,在很大程度上,电影的灵魂是由音乐赋予的。”“音乐微电影”突出音乐在电影创作中的地位,通过音乐来赋予人物情感、烘托背景氛围、揭示电影内涵。高中音乐教学也要从“音乐微电影”创新实践中,让学生跟着电影镜头感受音乐的无穷意趣。总之,“音乐微电影”将新媒体与音乐课堂相结合,尝试从听觉、视觉融合中来激活学生音乐体验,促进学生音乐潜能与创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建农.微电影流行的万金油[J].大众电影,2011(17):43.

[2]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75.

猜你喜欢

微电影审美教育高中音乐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