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山火中“三才引卫”思想探析*
2021-06-24葛开发史光伟姚小强王正婷梁永林
葛开发,史光伟,姚小强,王正婷,梁永林*
1 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兰州 730000 2 酒泉市中医院 甘肃酒泉 735000 3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甘肃兰州 730000
天、地、人三才思想滥觞于《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1]”,中国古人开始用三才思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并用来指导人们生存;《黄帝内经》作为中医最早的医学典籍,其天、地、人三才思想在书中多有体现,并影响着后世学者,针刺手法中烧山火作为复式补泻手法的特色,其文字精炼,而操作繁琐复杂,初学之人晦涩难懂,后世医家虽丰富烧山火操作手法,但对其机理描述零星,故从天、地、人三才思想导引卫气来探析烧山火热感机理,探讨如下。
三才理论本源
古人以日、月、星为天之三宝;水、火、风为地之三宝;精、气、神为人之三宝。天、地、人的三才思想一直指导着古人们生活作息,并运用于中医学。《周易》中有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道家以天、地、人合为一卦,便为一整体,便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即天人相应。故而认为天、地、人三才是囊括天地万物的一种动态模型。
三才之序浅议
文献表明,传统思维论三才顺序以人为中心的天、人、地,其受位思维上、中、下指导,正如《内经》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但内窥人体这个小宇宙,上清下浊成天地,清浊相凝便作人,天地在其上,人在其下,故而为了更好的体现三才思想天、地、人顺序内应于人体,以天、地、人顺序探析人体更有助于剖析其脏腑、经络、形体的生理活动。
《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里的“参”和“应”都在说明人要顺应天地之道,尊崇自然,既要敬天地,又要顶天立地,天地人言其功能,天人地言其上中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道出了天即是地,地即是天思想,都是言其功能。故以三才法于人五脏,《灵枢·九针论》[1]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肺位于上焦,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宣发卫气于体表,是人体五脏之中唯一一个可以与外界天气沟通的脏器,故肺应天;脾居中焦,后天之本,五行属土,土长万物,为人体运化食物和水液,运水谷之精生养肌肉,正所谓:“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故脾应土;肾居下焦,腰部脊柱两侧,为封藏之本,藏精,《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精化血充其脉,肾为先天之本,其精来源于父母,故肾应人[3]。
故三才思想法于自然为天、人、地,内应于人,则是天、地、人,如表1。
表1 天、人、地
三才思想探析烧山火
1 烧山火理论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最早的医学典籍,就有针刺手法补泻的记载,例如《素问·针解》[4]:“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针下热正是补法得气的热感。但“烧山火”一名却在明朝的《针灸大全》中《金针赋》才正式提出,文中记载:“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5]。”文字精简道出其操作手法和适用病机;《针灸聚英》又以歌赋概括其主治:“四肢逆冷最难禁,憎寒不住病非轻;拨忙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其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和《针灸大成》中都以零零星星的描述了烧山火要领和主治疾病,现代针灸大家也在临床上多有运用,在患者体表行烧山火针法,可使产生热感,适用于寒证。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对烧山火操作手法理解为,其法将预定针刺深度分为浅(天部)、中(人部)、深(地部)三层,操作时,由浅至深,每层紧按慢提九次,如此反复几遍(称几度),至病人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温热感时出针,并揉闭其孔。有引经通气,益阳补虚的作用,主治一切顽麻冷痹及虚寒病证[6]。
2 “三才引卫”补阳气
基于三才思想和烧山火理论可知,现行教材将预定针刺深度分为浅(天部)、中(人部)、深(地部)三层的顺序。烧山火主治因寒邪在里的疾病,以阴阳论便是阴盛阳衰;以三才思想示其原理,便是天、地、人三气不能正常气化交感,故而阴阳失衡致病。
烧山火为针刺的一种复合手法,针刺目的在于得气,《内经》言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和形与气,使神内藏”,《灵枢·九针十二原》里也明确提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古人以通、调、营三字高度概括了针刺得气的功能。针刺腧穴深浅,应以法天、法地、法人三部分而论之,可用徐疾、提插、九六、捻转、呼吸、开阖等补法得气,经脉之气来复,故可调虚实。所谓经中行气,脉中行血[6],针刺分肉之间便是各种膜之间隙,梁永林教授认为:三焦是由人体内位于半表半里位置的众多罅隙,以及构成这些罅隙的壁面组织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而非单一的组织结构[8]。三焦为孤府,包罗诸脏,通行元气,故而针刺所调经气正是通行三焦的元气,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原动力。再者卫气出三焦[9],行与脉外而保卫人体。烧山火手法分三层进针正是由皮部经分肉,深刺可至骨,而肺主皮毛、脾主肉、肾主骨,故而通过深浅关系来调节肺、脾、肾三脏机能,使其通贯上下,上下相通,则阴阳平和。基于此,笔者认为烧山火作为纯补之手法,即是在激发和调动人体内的元气和卫气祛除寒邪,实寒则散,虚寒则补。马永强医师也认为烧山火重在引阳入里,而引起热感的便是卫、元二气[10]。如图1。
图1 三才法调气
烧山火分三层进针,针先入浅层,到达天部,施以徐疾、提插、九六、捻转、呼吸、开阖等补法得气。为何先达天部?首先《素问·八正神明论》明确提出:“是故天温日明,则血气易行”;其次,古代思想家老子认为先有天地而后生万物,并且提出“地法天”观点,可见从天部得气的重要性。《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所云:“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云雨失调,则万物不能生。天气主导着地气,地气依附于天气[11],人体发病亦是如此,正是天地不得交感,分三层进针,先从天部置气,正是此意。再者天部所得之气便是上焦所出卫气,《灵枢·五味篇》说:“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也,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天部所得卫气,一则防御外邪侵入,二则随针入里激发元气。故而卫气强则阳气强,卫外而为固也。这是浅层一补。
天部得气之后,继续进针到达地部,继续予以补法得气,天地交感而万物生,天气得以降,地气得以升,人以谷气充身,水谷精微化生营卫二气,卫气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如《难经·七十六难》言:“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可见针刺至地部,依然在激发卫气,所谓卫出中焦,意在表明卫气由水谷精微所化生。中焦如沤,气温才能腐化水谷之精以灌养周身,卫气化生有源,卫气循中焦,才能温养中阳,两者相得益彰,生而不息。这是中层之二补。
天部、地部得气之后,随针入里至人部,人靠先天之精化生,靠后天之精充养。肾中所藏先天之精化生元气,通行三焦,温养全身,元气为诸脏腑、经络生理机能原动力,卫气得以上行二焦,源于元气生化,必从下焦开始。张景岳认为:“卫气属阳,出于下焦,下者必升,故其气自下而上,亦犹地气上为云也[9]”。可见元气盛,则卫气盛,也是针刺至地部之因。这是深层之三补。
最后出针以闭气孔,烧山火以三补之法,乃为大补,无论实寒的寒邪伤阳还是阳气不足的虚寒,烧山火手法都可激发和补卫、元二气,以助阳散寒。总的机理从天取卫气,引卫入地部,补养卫气,引卫入人部,以激发元气,从而推动原动力元气上行三焦,温补诸脏。正如《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证,既补卫阳又补元阳,正是此法[9]。《伤寒论》中记载:“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原方治太阳病发汗太过,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附子六味药配伍而成,旨在调营卫,固阳。桂枝、生姜祛风解表,归于肺,入天部,芍药敛阴止汗,炙甘草、大枣和中益胃,三药共滋脾生津,化生卫气,归于脾,入地部;附子一味,温经扶阳,助卫固阳,归于肾,入人部。全方从天、地、人三部补元阳,助卫阳,在补阳的根源之上祛邪外出,阳已补,邪已出,上下循环如常,阴阳自和。并且现代研究发现,桂枝加附子汤证常用于治疗漏汗、燥汗、黄汗等汗证[12],风邪侵袭引起的感冒[13],慢性鼻炎[14],寒湿痹阻型肩周炎[15]、痹证[16]等疾病。而烧山火临床则可以用于治疗肛门失禁[17]、颈椎病[18]、气虚型便秘[19]、中风后尿潴留[20]、阳虚寒凝证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变[21]等疾病,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医学始于一气论,中药针刺都是基于一气论发展起来的学科体系,中药以药性之偏,补人体之偏,以求人体阴阳平衡,针刺以调气,助力人体上下相通,皆是为守中这一目标。
小结与讨论
烧山火的操作手法以歌赋行文的方式流传至今,文字精简,字字珠玑。古人以“烧山火”三字为名,一语道破针刺的部位、深度、力度、得气的目的。山火即山中草木焚烧而燃起的火,南朝·梁·何逊《七召》:“山火已燎,野霜初白”。可见山火之大。《说文解字》曰:“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所谓天干物燥,森林火险就居高不下,古代设施有限,山火不易消灭,医家以“烧山火”命名此手法,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以三补之法,调动人体之气,鼓动卫元二气,气血通,则经络通,进而百脉通,百脉皆通,何愁邪不外出。正所谓刺之要,气至有效,烧山火初学者临床运用困难,不在于手法多么复杂,更在于手法目的以气会气,以气调神,如是则已。
综上所述,理论指导实践,以“三才引卫”对烧山火理论进一步的丰富有助于实验研究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