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峡:奔赴一场山水的盛宴
2021-06-24安石榴编辑吴冠宇
◎文 | 安石榴 编辑 |吴冠宇
广东省清远市北江飞来峡景观 摄影/图虫创意
飞来峡、禺峡、中宿峡、清远峡,众多名称的背后各有耐人寻味的渊源,但不过都是众多美好的交织,指向的都是同一处地方。
长江有三峡,北江也有三峡,北江三峡又称“南方小三峡”,包括中宿峡、浈阳峡、香炉峡,尤以中宿峡最为引人注目,堪称为北江的地标。中宿峡就是飞来峡,东起潖江口(上峡口),西至白庙圩(下峡口),全长9公里。
游览飞来峡最好的方式是乘坐游船溯北江而上,在激荡清澈的流水和两旁层层叠叠的峰峦的引领之下,如同奔赴一场远远摆开的山水盛宴。
飞来峡是北江三峡中的第一峡,以奇险峻秀、环回狭长而广受称道,由于它久负盛名,人们往往将那一带的地域都称作了飞来峡。说起来,飞来峡的称谓实在多得有些混淆。飞来峡是较迟才出现的称谓,到今天已成为最普遍的叫法,有点约定俗成的意思。然而最早的时候,叫做禺峡,后来又叫中宿峡,外面的人则笼统地称为清远峡。总之,山是那座山,峡是那道峡,山在峡的上面,峡在山的脚下。
在此之前,我也曾感到迷惑,后来明白过来,这些名字的出现,各有耐人寻味的渊源,或源于神话传说,或源于自然现象,或源于地理标识,但不过都是众多美好的交织,指向的都是同一处地方。
比如禺峡,源于一个较为古老的传说:从前,山是一座完整的大山,危崖绝壁,将北方流来的河水挡住。黄帝打败蚩尤建立炎黄世系后,派他的两个儿子大禺和仲阳巡视岭南滨海地区。轩辕二子来到南方,发现珠江两岸土地肥沃,适宜耕种,便驱策五羊,衔来稻穗,与当地百姓一同建起了五羊城,即现在的广州。随后,又从广州往北开荒造田。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们生火烧荒之际,忽然从海上袭来一阵台风,燃烧的大火蔓延开来,顺着风势直向北面卷去,沿途的村庄也陷入了火海之中。大禺兄弟慌忙作法驱使海水灭火,汹涌的海潮追赶着大火,冲刷出一条河流,眼看就要追上火头,却忽然被一座突兀的大山挡住,而烈火越升越高,就要越过山峰继续向北方烧去。大禺兄弟见状立即运用神力,命陪臣初、武二将,手持神斧,向阻挡的大山劈去,天摇地动,大山被当场劈开两边,海潮当中涌入,穿透山谷,接通被挡在山另一边的河水,波涛汹涌,将大火彻底扑灭了。自此,这座劈开的大山,就分成了两半,形成壁立千仞的峡谷,大河从当中滔滔而过,两岸群峰夹峙,风光秀丽,无尽清幽。大禺兄弟见此,不忍离去,便索性居住下来,与山水为伴。于是山叫做“禺山”,峡叫做“禺峡”,由于大禺居北,仲阳居南,故又有“北禺南阳”之称。又因为这一切均是“峡”的造化,南北两面的山亦统称为“峡山”。
天开清远峡 摄影/游坚
飞来峡的得名,同样与大禺仲阳有关。传说兄弟俩连夜将浙江雁荡山的延祚寺整个儿搬了过来,因为这座寺院是从空中飞来的,所以人们将之称作飞来寺。飞来寺名声渐响,风头后来居上,竟连禺峡甚至峡山也被模棱两可地叫作了飞来峡。
清远峡和中宿峡的得名不难理解,无非是随地方而来的叫法。在《洞天福地记》中,列为“第十九福地”的山叫做清远山,之所以会如此作记,最大的可能就是其时当地已由中宿县改为清远县,清远峡的叫法大抵也是同样原因。中宿县自汉代设置,至隋朝废除,共存在约七百年的时间,它的得名,缘于北江的一种特殊潮汐现象,据说从珠江而上的海潮溯北江抵达这里,因峡谷水急而回潮,大概是一宿的时间,有古籍记载为证:“二、五、八月,海潮至峡中,经宿返五羊。”另外还有一个说法,古时北江为重要的水上交通航道,无论是从广州还是韶关过来的船只,行至此处大抵天色已晚,峡谷险窄水急,夜间通行极为危险,并且可能有被劫道之虞,都必须在这里停泊一宿,因此而得名。
这一路的驰名山水,无数自然和人文景观隐现在沿线峰谷和河道之间,让多少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在此一路吟哦而过,留下了的山水清音历久弥新。
放舟飞来峡,尽管不少地方狭窄弯曲、急流暗礁,但一路美不胜收的风光足以令人忽视艰险,享受一个赏心悦目的奇幻旅程。
我并非第一次游览飞来峡,但无论第几次踏上那艘奔赴山水美宴的游船,内心总像面前的流水一般激荡不已。游船从洲心街五一码头出发,往前不远就是古老的白庙圩,现在叫做白庙渔村,这里就是飞来峡的下峡口。伦洲岛仿佛一块翠绿的巨珠,镶嵌在峡口的江面上,成为进出飞来峡的一个明显标识。远远望去,飞来峡就像是一条从山中探出头来的蛟龙,伦洲岛是它硕大的龙珠。神奇的是,从峡谷中延伸出来的两道山脉,在此也止步于面前一派壮阔的江流。进入峡口,江面骤然变得狭小,水流也明显感觉到急促,两岸群峰起伏的青山如同两列排开的屏嶂,天空湛蓝而明净,水面仿若掉落的一块天空,天地间浑然一体,显出无尽清幽和旷远。
绵延9公里的飞来峡,受到了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呈现出浑然天成的生态美。峡谷两边的山峦,高低相近,风貌对应,连山峰的数量都是相等的,各有36个,每一个都有名字,比如丹霞峰、翠屏峰、飞云峰、芙蓉峰、蛾眉峰、香炉峰……峰峰相对,姿态各异,气象万千。河道曲折回环,宽窄交错,穿插着急滩平湖、水湾深潭。飞来峡沿线的山上,归猿洞、和光洞、观音岩、卧仙岩等天然岩洞险峻幽奇,飞来寺、紫竹林、帝子祠等寺观庙宇明柱素洁,禺峡山亭、松峰亭、达摩亭、爱山亭、凤凰楼等亭台楼阁林立,第十九福地牌坊、飞霞通津牌坊、东波洗墨池、飞来峡古栈道等文物古迹以及大批名人碑刻、摩崖石刻……让这里拥有丰富而久远的人文赋予。
地转凝碧湾 摄影/游坚
历史上,飞来峡两岸的景观也曾有过极尽详细的考查,并进行了统计汇编。清康熙年间,清远知县孙绳祖曾纂修《禺峡山志》,列出了禺山两面山峰72座,江溪湾潭池13处,台石洞岩园53处,仙释道殿宇34处,坊表桥梁33处,碑刻77条目93幅,石刻36处,匾额11条目,等等。《禺峡山志》共分四卷,曾经过重修及公开出版。
所有这些,纵使穷极考证、耗尽心力也无法一一表述,而在时间的冲刷中,不少古迹已被岁月湮没,有些仅留下只字片言的模糊记述,有些甚至连记述也没有留下。
峡山下的峡谷和河流,充满传奇,遍传风雅,余韵不散,历久弥新。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宋代大文豪苏轼留下的踪迹题咏——著名的凝碧湾,即是由他的诗句“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而得。苏轼第一次经过峡山时,正逢被贬谪岭南的流放途中,失意寥落,并没有什么好心情。据说他的官船进入飞来峡,碰巧遇上狂风骤雨,便索性躲在船舱内喝酒。后来,他听见随行的儿子在外面呼唤:“爹,天开了,天开了。”他走出去一看,原先一片阴晦的天色果然已转向晴朗,四下清新,明净无比,眼前一湾碧水,一下子神清气爽。这一情景,似乎也使苏轼的内心豁然开朗了起来,他由此写下的《峡山寺》一诗,一扫消沉之气,极尽写景言情、借意及物的意境之妙。
这首诗给当地造成的影响自不必说,开首的“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已成为人们说起清远时广为引用的名句,而那个苏学士走出船舱时一眼看到的水如凝碧的无名河湾,自此也拥有了“凝碧湾”这个美丽的名字。
飞来峡的河道胜景,以“一湾三潭”最为著称,“一湾”就是凝碧湾;“三潭”即犀牛潭、白泡潭和钟潭。犀牛潭位于飞来寺西侧,这一称谓有些令人费解,犀牛是稀有动物,岭南之地闻所未闻,这其中另有渊源:相传秦朝时昆仑国(今越南西贡)向秦皇进贡两头犀牛,循水路北上,船行至飞来峡,犀牛忽然挣脱束缚,带着项上系着的金锁,跃入潭中,自此这里就有了犀牛潭,又名金锁潭,为地方名胜,“清远八景”中历来有之的“犀潭印月”即指此处。白泡潭在飞来寺上游约三公里处,水深莫测,漩涡急旋,每遇水涨风吹,白浪翻动,在漩涡的作用下如同水泡沸涌,又如白雪堆起,宋代已有人以诗作记:“蓦忽夜来江水涨,一湾旋动雪成堆”。钟潭位于飞来寺对面,相传元代末年,飞来寺对面有座钟楼岗,上面悬挂着一口巨钟,在一次特大龙卷风中,巨钟被刮入潭中,以后每当飞来寺夜击钟鼓,潭中便有钟声应和,有俗语云:“山上钟声水底闻,南禺吹落北禺云。”
“飞来峡里藏千胜,历朝诗赋遍山间。”除苏轼以外,历代还有不少途经或慕名前来飞来峡的名人雅士,如唐代的张九龄、宋之问、韩愈,宋代的朱熹、杨万里、方信孺,明代的海瑞、汤显祖、董传策,清代的屈大均、袁枚、朱汝珍等,他们都为飞来峡留下了珍贵的诗文题咏。清道光十九年(1839),当朝翰林、书画家戴熙来粤地视察,绘有广东名胜画作八幅,其中一幅即为《清远峡图》。
高僧大德、名人雅士的拜谒题诗,留下无数福泽佳话,胜迹华章,共同构成了飞来寺这座千年古刹的沉厚回声。
从飞来峡下峡口往上大约3公里的北岸,就是飞来寺。作为岭南三大古刹之一,飞来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广东的寺院中,唯有广州的光孝寺、韶关的南华寺、肇庆的庆云寺等少数几个能与之一较声名。飞来寺的巨大影响,不仅仅在于它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名胜,还包括人文文化方面的深厚积淀和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
飞来寺果真如其名字所示一样是从天上飞来的吗?传说还真是这样的,这是一个与这里的人文地理环境极其对应的神移故事,流传广泛,绘声绘色,经久不衰,北宋时期就形成文字记载见于《修飞来殿碑记》中,清初的《禺峡山志》及清代以来的《清远县志》均有记载,当代编撰的有关清远民间文化的书籍几乎都有收录。
故事从轩辕二子开辟禺峡之后讲起,话说大禺、仲阳长居峡山,游山玩水,其乐无穷,不知不觉斗转星移,世间变幻,发展到了南北朝时代的梁朝,而山中景物却还和初来时一样。兄弟俩便心生一念:当今皇帝崇信西来佛教,朝野上下都喜欢到寺院礼佛,这里风光这么好,要是也有一处寺院,方便当地百姓朝拜,岂不是美事一件。仲阳拍手称妙,又当即表示疑虑,这里崇山峻岭,建寺谈何容易。大禺向来天马行空,说不用建,我们到别处搬现成的来,雁荡山延祚寺庄严精致,放在这里正合适。
兄弟俩趁着月色,腾云驾雾,不一会儿就来到了雁荡山,降落延祚寺的庭院。两位神人施法将整座寺院拔地而起,在空中摇摇晃晃,徐徐飞行。飞着飞着,忽然一声巨响,原来是不慎碰到了梅岭的峰顶,偏殿被撞开一角,坠了下去。好在有惊无险,延祚寺继续南飞,终于在黎明时分降落在峡山顶上。
宝寺凭空飞来,造成的轰动可想而知,邻近的芸芸众生,络绎上山,不约而同地将之称作飞来寺,延祚寺的原名竟没几个人在意,顶多称作延祚飞来寺。此事迅速传开,很快传到了当朝皇帝梁武帝那里,一意中兴佛教的梁武帝大喜,当即赐名“至德寺”,但几乎无人理睬,人们还是照样叫飞来寺。据说,延祚寺飞过梅岭时被撞落的一角,也成了一个知名的寺院,就是韶关南雄的“挂角寺”,后来又叫做云封寺。
这就是飞来寺寓神话、历史背景于一体的神移故事。只能说这只是其中一个传说,此外流传较广的还有俗名李飞的老和尚奉梁武帝圣旨南来寻觅福地兴建佛寺的故事,因寺院建成后留偈“我名飞,到南来;寺建成,号飞来”而得名飞来寺。这个故事对比神移故事要逊色得多,在此不作细述。
一座完整的寺院,能够从遥远的江南凌空飞到岭南,当然只能是传说。这一传说的成因,或许是由于延祚飞来寺处在峡山的半山之上,山中危崖峭壁,罕见平地,建起来确实无比艰难,倒不如说是飞来的。据相关史料记载,飞来寺创建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520),梁武帝赐额“至德”,故称“至德寺”;唐代改称“禅居寺”,通常称为“峡山寺”;北宋至南宋年间,宋仁宗、宋理宗分别赐额“广庆禅寺”、“峡山飞来广庆禅寺”,因而称“广庆寺”;元代仍称“广庆禅寺”;清代《广东通志》中记述:“广庆寺,即清远峡山飞来寺,梁普通年间贞俊禅师建。”
飞来寺 摄影/游坚
由此可见,“飞来寺”起初并非正式的名字,“峡山寺”也是约定俗成的称呼,规范来说应该叫做“至德寺”、“禅居寺”、“广庆寺”。只是,随着岁月的流变,飞来寺演变成了这个寺院的主要用名,自明、清、民国至今,逐渐统一、确定了下来。
初期的飞来寺,规模不大,仅有半山上的一座大殿及殿后的僧舍,隋唐时增建了观音阁、天王台等。宋代步入了真正的发展期,宋大观年间,因半山地盘过窄,且山高路陡,通行不便,开始将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江边,增建了帝子祠、全清阁、淙碧轩等。元明时期达到了高峰,这一阶段相继出现的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二圣殿、半山亭、钟鼓楼、伏虎楼、绿云楼、涵碧堂、十九峰书院等,全寺共计有近百座建筑,发展成为规模宏伟的名山大刹,成为享誉岭南的佛教胜地。
从江上望过去,庄严壮丽的飞来寺,傍江岸排成一列,再往山谷中纵深延伸,隐现在苍山翠树的抱拥之间。我们在寺院旁边的飞来码头下船上岸,前行数步就到了山门,山门是一座古朴的石牌坊,六柱五间,正中一间的横额上镌刻着“飞来寺”三个大字,前面搭起一个架出江面的悬空平台,里侧一角立有“飞来寺重修碑记”,牌坊正对的台阶上面就是天王殿。从天王殿走进去,再上一重台阶,正中是大雄宝殿,东面是卧佛殿、方丈楼、钟楼、伽蓝殿、帝子祠,西面是地藏殿、藏经阁、鼓楼、六祖殿,大雄宝殿后边是放生池。
东西两边,各有一条上山的道路,这两条道路殊途同归,通往的都是半山上的古寺,也就是1500多年前飞来寺创建时的初址,可从一边上去,从另一边下来。佛家常说“回头是岸”,可在此处上山下山,却不必走回头路。当然这只是闲话,重要的是两条路之上遍布风景,东有帝子读书岩、苍雪崖,西有交影亭、临江亭、爱山亭,居中有九级飞瀑、飞泉亭、观音殿、东波洗墨池,等等。按照惯例,我们从东边的道路上山,说是道路,其实等同于天梯,由一段一段回旋不大的阶梯组成,每一段阶梯约有二三十级,有多少段我已经忘记了,印象中似乎并没有感觉到劳累,因为一路山风吹拂,美景相迎,四下顾盼,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即便有一点劳累涌上来也旋即消除。
半山古寺就是传说所指的延祚飞来寺,为一座两进三间一井的建筑,内中的飞来殿属于出现最早的大殿,至今已在此矗立了1500多个年头,历代曾经多次修葺。大殿门外,冲天伫立着一面斑驳而精致的牌坊,这就是著名的“第十九福地”牌坊了,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原有明初靖江王朱守鲁题额“十九福地”,今手迹已不存在。现所见牌坊经明崇祯年间重修,正面刻“飞来禅寺”,背面刻“第十九福地”,为时任两广总督张镜心所书。牌坊所处的位置,实际上是一个就山势筑起的半山平台,正面紧贴崖壁,站在围栏边上,下边绿树簇拥的殿宇亭台尽收眼底,迎面苍山相对,山下江流如练,万千风景,目不睱接。
半山古寺后面的山上,还有蝠鼠岩、狮子石、归猿洞等知名自然景观,但山高林密,难以抵达,我们只好作罢,从西面的道路下山,这边的阶梯较为平缓,曲折错落,两旁群树护拥,山间溪谷流泉,一路宁静清幽。来往半山古寺途经的景点,主要就集中在这一面,最上方的交影亭,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亭名取自苏轼咏峡山寺诗句“岸逼鸟声合,水平山影交”。下方临山边的爱山亭,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由当时清远知名企业家麦楚珍捐建,亭旁有邑中名人朱汝珍《爱山亭记》碑刻。从爱山亭后面拐过去,耳畔传来一阵哗哗作响的水声,一抬头,骤然看到前面的山腰上挂着一面瀑布,原来不知不觉来到了九级飞瀑的所在,这是峡山中最为知名的瀑布,在起伏的岩面上分成九级倾泻而下,壮观而又秀美,瀑布落下的地方,筑起一个深潭。据传这个水潭是苏轼当年拜访飞来寺时建议修筑的,纯为方便观瀑戏水,他还在潭下留下了一个东坡洗墨池。明代郎中章嘉桢《瀑布泉》诗云:“飞来寺畔响飞泉,直拟银河泻远天。”瀑布的侧边有飞泉亭,清代才子袁枚曾在此写下脍炙人口的《飞泉亭记》和《飞泉亭》诗。
左:飞来寺大雄宝殿 摄影/游坚
右:飞来寺第十九福地牌坊 摄影/游坚
飞来寺创建很早,处在历史上中国佛教的一个中兴时期萧梁时代,自建寺开始就陆续有高僧大德卓锡于此。南朝普通年间,南天竺国王子达摩从广州至清远北上金陵,曾停留飞来寺宣讲佛法。达摩后来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今天寺院的西侧还留有达摩当年端坐说法的谈经石。隋朝,禅宗三祖僧璨游历岭南,曾挂锡飞来寺。唐高宗仪凤二年(670),禅宗六祖慧能从广州往曹溪南华寺,途中前来参拜达摩石,演说禅宗,后寺中建有六祖殿。除此之外,明万历年间的著名高僧憨山和尚、清初著名高僧澹归和尚等,都曾挂锡飞来寺。清康熙年间,广州长寿寺高僧大汕和尚兼职飞来寺住持……
由于飞来寺蕴含丰富的上古流传,历代又有高僧名士不断莅临,在营造出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留了无数珍贵隽永的人文胜迹,最辉煌的要数峡山古迹石刻群,这些石刻主要集中在寺院西侧山崖和飞泉亭一带,包括相传为轩辕二子读书台的“书岩”、秦时钓得百斤金鲤进贡秦皇的“奇观”、东晋葛洪炼丹济世的“葛坛”、梁朝时达摩坐石禅定的“石禅”、宋代苏轼垂钓的“东坡钓矶”、清代潜虚题中宿分潮石的“中宿”等,此外还有后来被山洪泥石流冲毁的苏东坡北归题名碑、翁方纲飞泉亭观瀑诗碑、德保雨游飞来寺诗碑等等。
历史上,飞来寺曾数遭浩劫,屡被毁坏,但总能一次次涅槃重生,光华延续。历代不少高僧大德如禅宗始祖达摩、三祖僧粲、六祖慧能等都曾在此传经弘法,众多名人雅士如韩愈、苏轼、袁枚等都曾前来拜谒题诗,留下无数福泽佳话,胜迹华章,共同构成了飞来寺这座千年古刹的沉厚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