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用户视阈下的中医双语词典一词多义释义模式研究
2021-06-24刘娜
刘娜
谢竹藩和魏迺杰作为中医双语词典编者中的两位杰出代表,分别编写了《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2002)以及《实用英文中医词典》(2002)(下文分别简称《新编》和《实用》)。他们曾就如何在词典中翻译中医术语引发了一场争论,魏迺杰认为中医名词英译最基本的问题在是否需要固定的英文对应词,每个名词特定的意义都应有其特定的对应词,而且此一对应词必须审慎考量,使能运用于整篇文章中[1]。谢竹藩等对《实用》提出了诸多质疑,他们指出:“魏氏大部分词汇是用直译法仿造出来的英文中医名词术语……魏氏的另一个严重错误是忽略单音词的多义性。”[2]魏迺杰强调以一般认知为准,谢竹藩则坚持中医是一门医学,首先须考虑向西方的医学界传播。两者争论的焦点其实是词典用户的不同,其实双方都承认了中医术语的一词多义性。因此针对一词多义的中医术语,尤其是单字词术语,应针对不同词典用户采取科学的释义方法。
1 目前出版的中医双语词典用户区分不明确
章宜华教授认为,词典释义要进行用户视角的调查和研究,把释义的内容方法建立在用户的接受视野和期待视野上。接受视野指人们用所拥有的语言经验或先备知识的结构及范围,期望视野指人们为弥补自己的知识缺失、扩展接受视野而所期望得到的知识内容和范围[3]。中医双语词典根据词典用户对象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词典,内向型词典主要针对从事教学与翻译的国内用户,因此其主要功能是编码,而外向型词典面向国外用户,其主要功能是解码,即帮助国外词典用户理解中医概念及理论体系,国外词典用户进而可分为初级和高级用户等。然而目前出版的中医双语词典在词典用户这方面的区分不明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宗旨不明确。虽然多数词典都指出为国内外读者提供查询服务,但是国内外用户的期待视野显然不同。国内读者主要查询翻译对等词及其句法搭配,国外读者为了查询释文,而且他们的认知规律也不同。(2)词目词收词范围和原则不明。针对不同词典用户的收词原则未作区分。(3)片面寻求对等,忽视多义词的义项划分及释义。多数汉英词典以在目标语中寻求对等词为目标,因此出现了很多看似对等的词条。如“气”的英译为“Qi”,但是少有对“气”的涵义做进一步阐述的词典。
2 中医双语词典释义(译义)模式对比分析
章宜华教授在其著作《语义认知释义》中重点论述了双语认知语义结构的转换,以及认知图式对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学意义,提出了意义驱动翻译模式的构想以及翻译中的交际模式和原型认知模式[3]。词典释义需要参照认知语言学等学科为背景,研究如何采用最优化的手段,用最少的语言符号、最简洁的方法,通过释义在词典中提供全面、准确、规范、系统的语义信息。魏向清教授也在《双语词典译义研究》一书中指出:“双语词典的编纂,其实质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对应,是两种异域异质文化及思维的对话。所以,对双语词典而言,寻找对应词应该也是双语词典译义系统工程中的一个主要手段而不是译义的最终目的。”[4]因此,“双语词典的译义包含了出对应词以外的多种要素,如例证、惯用法说明、同义词辨析、参见等”[4]。两位专家都指出了译义在双语词典中的重要性,魏向清教授侧重于英汉学习词典的译义,章宜华教授虽然提出了意义驱动翻译模式的构想,也主要应用于学习词典。中医双语词典作为专科词典的一种,本应以词目的单义性为特点,然而众多一词多义的单字词中医术语在目的语中缺乏对等词是其释义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中医双语词典“气”的释义模式对比
如图1所示,两本词典都以寻求对等词为主要任务。《新编》以汉语为词目,并辅以拼音,微观结构释义部分由对等词加释文构成,形式上类似双解词典,但是没有双解词典释义详细,词典前言未对标注或参见进行说明,词典中也未见cross-reference等参见引导词,同义词用“another same …”引出,用小括号注释汉语,如鼻痔[bí zhì] :another name for nasal polyp(鼻息肉[bí xī ròu])。《实用》以英语为词目,辅以汉语对等词和拼音,微观结构包括词类,释义部分主要以解释性内容为主,必要时注明同义词或语域(用MED,WMC标注),部分词条提供词源信息,国家名、经络穴位等名称用缩写形式,比如BL(bladder channel)指代膀胱经,部分词条提供参考信息,用中括号进行括注,如[26:98]指参考文献98页中的26条,参见以大写字母、see或compare引出,表格也作为一种参见形式[5]。显然《新编》注重语义功能,更适合为具备中医背景知识、母语为汉语的用户做翻译参考;《实用》更强调语用交际功能,采用各种形式语用标记为用户提供附加信息,帮助不具备中医知识的本国用户理解该词的涵义,符合上述两位教授提倡的“译义”。
图1 《新编》(左)与《实用》(右)对于“气”释义(译义)框架的对比
两本词典释义内容也有很大区别。《新编》对qi的释义:“the invisible basic substance that forms the universe and produces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through its movement and changes .”[6]该释义是典型的属加种差释义方式,对于翻译而言,该释义意义不大,因为译者只需要对等词即可。但是对于国外用户而言,该释义显得过于简单,加之没有背景信息,体现不出中医语域,这样的解释会使用户更摸不清头脑(前提是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用户)。《实用》给出了12个义项,第8个义项又分为5个次义项,最后从历时性视角给出了qi的演化过程,从chin到ch’i,再到日语中的ki。词典编者的本意是把qi作为多义词来释义,据原型理论,这些义项之间应该是互相联系,可以围绕原始义或本义构成一个语义网络,但是这些词条的排列看不出哪个是原始义,哪些是派生义,甚至还有第10个义项给出的对应词是anger,用户看了之后只会更迷茫。用户需要的信息是要了解这个词是怎么来的,而不仅仅是所指义项。
2.2 其它词典对气的释义
《牛津词典》的释义模式按照历时性原则构建,释义如下:
qi, n.
Etymology: < Chinese qì (Wade-Giles transcription ch’i) air, breath, vital energy, energy of life.
The circulating physical life-force whose existence and properties are the basis of much Chinese philosophy and medicine; the material principle postulated by certain Chinese philosophers.
…(引文略)
牛津词典先给出词源信息,后接对等词,包括air, breath, vital energy, energy of life,这几个词用逗号隔开,表明意思相近可以互换。释义由两部分构成,分号隔开,首先采取属加种差的方式释义,指出其哲学和医学语域,其次指出其出处。接下来按照历时性原则给出该词在英语中的演变,并配以引证。牛津词典详细追溯了每个英语词的历史演变(对其最早的出现年代有明确的标注),释义和引证繁富,因此该释义适合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用户,其目的主要是供相关学科研究领域使用。该词条仅1962、1978和2005年关于qi的引证与中医相关,其引例来自本族语作品,且是从西方学者认知视野出发看待中国文化,该释义是否对“气”进行了客观释义,是否在本族语用户大脑中构建了关于“气”的意象图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韦氏词典》释义更家简洁明晰:
qi noun variant spelling of CHI ENTRY 2: vital energy that is held to animate the body internally and is of central importance in some Eastern systems of medical treatment (such as acupuncture) and of exercise or self-defense (such as tai chi).
该释义也是采取属加种差的方式,以Eastern systems of medical treatment (such as acupuncture) and of exercise or self-defense (such as tai chi)限定了中医语域。对于国外普通用户而言,显然该释义方式是值得推荐的,但是内容过于简单。首先,对气的定性是“vital energy”,energy本身是一个多义词,其中“能量”的释义为“the ability of matter or radiation to work because of its mass,movement,electric charge,etc.”,释义中明显指出了来源,或者发出者,qi的释义并未提供该来源,eastern systems of medical treatment 又会让用户联想到泰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医学,混淆了中医的渊源,acupuncture和taichi限定也过窄。总之该释义内容涵盖信息量过少,不足以帮助用户理解qi的概念。
林语堂先生的《当代汉英词典》(1972,1980)
作为名词的气给出7个义项,其中第3个义项与中医相关,energy,force,vitality:元气vital energy;力气physical strength。虽然该词典并未明确给出中医概念-气的具体意义,但是其释义方法是值得推荐的。编者对于多义词气的义项划分界限清楚,从共时性角度进行范畴划分,比如:气体、呼吸、能量、精神、语气、味道、类型等,虽然范畴界限不甚清晰,相对《实用》而言,用户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
陆谷孙先生主编的《英汉大词典补编》(1999)
该词典提供了qi作为外来词在英语文化中的身份,按照编者的考证,1994年该词出现在《官方填字游戏词典》中,1997年的《国际先驱论坛报》(《纽约时报》全资拥有的一份英文国际性报纸,总部设在巴黎)提及该词,由此可见,qi作为外来词是随着针灸进入美国文化的。在2007年的第二版《英汉大词典》中,qi作为一个词条出现在1599页:Qi/ki:/<汉>n.气(亦作chi);321页:chi2/ki:/<汉>n.气(亦作ki,qi)[Chin:air,breath][8]。遗憾的是第二版中将qi作为词条,但是编者只对其变体chi进行了释义,默认了chi在英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这一做法值得商榷,给出chi的对应词是air,breath,忽略了qi作为哲学与中医术语承载的文化内涵。
综合以上几部语文词典,“气”在国外词典中倾向于属加种差的释义方式,释义范围或过宽或过窄,国内词典普遍给出多义词义项划分,框架清晰,值得中医双语词典借鉴。
3 中医双语词典采取何种释义模式
以上分别从针对国外用户的双语专科词典以及相应的语文词典或综合性语文词典角度分析了“气”的释义方式和内容,可见对于一词多义中医术语的释义应根据词典用户需求决定释义的方式以及内容的繁简。两本中医双语专科词典的释义各有特色,从目标词典用户角度出发,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尝试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中医双语词典的编纂体例。
3.1 针对目的语用户的释义模式
大多数中医双语词典都指出其目标用户之一是国外学习者,但是在编纂过程中将用户期待考虑进去的极少。中医专科词典释的是概念,多数中医术语不是具体指称某一物质,而是理论体系的概括,如果一定要阐明“气”是某种“substance”,术语的内涵意义会丧失很多。《新编》对气的释义虽然简单清晰,但是内容并未体现中医语域,《实用》围绕中医术语展开,但是义项之间划分界限不够清楚,且内容纷繁复杂。对于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而言,释义的对象是概念,所以要避免指出释义对象是什么东西(所指),要通过历时性方法指出它是怎么演变而来的。针对普通用户,词典释义要解决如下问题:(1)目的语中选择解释性对等词或翻译性对等词;(2)如果是一词多义,确立基本义、引申义;(3)如果是异体字,两者异同之处,各自的用法,比如“藏”和“脏”;(4)如果需要引证,确保引证的详实性和准确性。可以参考《实用》的释义模式,但是要构建多义词语义框架,从原型理论研究该术语的基本义以及派生义,在此基础上给出对等词,同时辅以语用标记,必要时加注。
仅《黄帝内经》中“气”一词出现上千次,通过分析不同的语境中“气”的具体涵义是什么,在词典中向国外用户展示的是该词的来源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语义框架,从而在用户大脑中构建“气”的意象图式。比如:气(注音)→qi(对等词)→(释义)→(词源)(义项1)(引证)→(义项2)→(引证)......(如图2所示)。针对目的语的高级用户,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尤其是一词多义的术语,释义应该以《牛津词典》释义模式为例,从历时性角度展示该中医术语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医双语词典术语分类多样,每一类词应该有相应的释义方式,本文作者会在后续文章中继续该领域研究。
图2 针对目的语用户“气”的释义模式
3.2 针对本族语用户的释义模式
对于本族语用户而言,需要查阅中医双语词典的需求包括用于翻译、教学、学习等,普通用户和高级用户的界限划分是动态性的。针对学习者而言,编码是主要目的,侧重语言方面的知识,以释名为主。比如本族语中医专业学习者在学习《中医英语》时,需要借助词典查找对等词,同时还要了解该词如何使用,具体的语境,以及对应词之间的意义区别,他们的中医知识相对比较完备,因此无须提供太多知识性内容。例证是释义的延伸,可以展示词目的词法、句法、搭配、内涵、文体等功能,通过例证学生才能学会“Qi(qi)”的相关搭配、句法及语用功能。例证应从权威中医典籍英译本中选取,遵从用法中心原则,因为学习词典的主要目的是编码。比如,气(注音)→qi(对等词)→(释义)→(义项1)(句法搭配,语体、语用信息)→(例证)→(义项2)(句法搭配,语体、语用信息)→(例证)......(如图3所示)。注释的功能主要是对西医和中医术语进行语域限制,比如,absence of sweating anhidrosis(无汗),后者应注明是西医词汇。“心”不等于“心脏”,前者是中医术语,后者是西医解剖术语,heart应注明其西医语域的界限。再如,“风痢”在《汉英中医药大词典中》被译为“anemogenous dysentery”和”wind-dysentery”,显然后者更适合非正式语体。同、近义词辨析在构建一词多义中医术语语义认知框架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比如fire(火)和heat(热)如何进行区分,应在用法说明中采用独立栏目或解释框的形式置于有关词条末尾。
图3 针对本族语用户“气”的释义模式
针对本族语从事中医或翻译人员,词典的目的主要是提供对等词,由于汉语多义性的特点,对等词往往不止一个,需要注明的是不同的对等词必要时要进行语用或语体方面的标注。词典用户的需求必须建立在用户调查基础之上,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用户的需求,制定编写体例或释义模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双语词典编纂的难点在于一词多义的处理,包括如何选择对等词、如何区分义项。本文对于“气”在专科双语词典以及语文词典中的释义进行了简要梳理,发现一词多义的中医术语释义方式及释义内容应针对用户求进行调整。对国外用户而言,释义词汇的选择、该词的来源以及义项划分应该被凸显;针对国内用户,一词多义词义项的划分及相关搭配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