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和特征及临床应用

2021-06-24刘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1期
关键词:胃部腹膜胃肠道

刘姜

(扎兰屯市中蒙医院CT室,内蒙古 扎兰屯 162650)

0 引言

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上被归类于恶性潜能非定向分化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受到病理学检查方式的限制,极容易被误诊为平滑肌或是神经源性肿瘤,术前的诊断难度较大,但许多学者提出胃肠道间质瘤很难通过生物学行为进行预测,而且手术后疾病复发的几率非常高,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诊断方式对胃肠道间质瘤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并准确判定出疾病的良恶性,一直的以来都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方向[1]。近年来,有研究指出,肿瘤的体积、解剖的位置、生长方式、是否累及邻近器官以及转移情况可以作为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据,而CT检查可以动态性观察患者的肿瘤血供情况,并通过软件处理将肿瘤的脏器来源与邻近结构之间的关系清晰的显示出来,为患者病情判定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判定依据[2]。基于此,本文研究了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以及临床应用,现作出如下报告。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这一期间内,于我院经病理组织检查与免疫组化检测确诊为GIST的患者43例,其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小为32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年龄均值为(56.39±5.87)岁,所有入选患者均以黑便、上消化道出血、腹痛、贫血以及腹部明显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此研究已取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运用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机开展检查,各项参数设置如下:管电压设定120kV,电流设定160-230mA,层厚设定为0.5mm,矩阵设定为512*512,螺距设定为0.8,检查时分别进行平扫、动脉期以及静脉期3期增强扫描与多平面重建;检查前让患者禁食4h以上,扫描之前取甘露醇+0.9%的氯化钠溶液混合液服下,剂量为800-1000mL,取碘普罗胺作为对比剂,注入剂量为1.5mL/kg,注入速度为3-4mLs,分别于注入前,注入23-25s与50-60s后开展扫描,扫描范围自膈顶扫描至坐骨结节水平。

CT扫描图像由3位专业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分析独立分析,若存在诊断分歧,则取协商一致后的结果,分析内容主要包括病变位置、肿瘤大小、形态、生长的方式、边界、增强形式、增强的强度、是否侵犯邻近器官、溃疡、钙化点、瘘、肠系膜的脂肪浸润情况以及是否发生远处转移等;病变部位以原发部位进行分类;病变主要分为圆形与分叶状;增强方式主要以非均匀与均匀性区分,增强的强度以轻度、中度以及显著进行分类;生长的方式以腔内型、腔外型以及腔内外混合型为主要类型。

1.3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 22.0统计处理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量数据选择()代表,差异以t检验;计数数据选择[%(n)]代表,差异以χ2检验,P<0.05时有意义。

2 结果

2.1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分析

43例患者病变部位CT扫描结果如下:胃部23例,肠道7例,系膜8例以及腹膜后5例;肿瘤的大小主要介于0.6-9.03cm,平均大小为(4.87±3.56)cm;经术后病理检查显示29例为良性病变,14例为恶性病变;在影像学表现方面,恶性病变患者的肠道病变、肿瘤大小5cm以上、病灶边缘显示模糊、侵犯周边组织结构以及远处转移占比与良性病变者相比明显更高,P<0.05。见表 1。

2.2 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以中老年人为疾病高发群体,40岁以下患者较为少见,以胃部为肿瘤高发区,小部分患者发生于小肠、食管以及大网膜部位;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43例患者中40岁以下患者10例(23.25%),40岁以上患者33例(76.75%);恶性病变14例(32.55%),良性病变29例(67.45);胃部23例(53.49%),肠道7例(16.27%),系膜8例(18.61%)以及腹膜后5例(11.63%);肿瘤所在位置的不同其引发的临床症状以有所不同,但多以腹痛、腹胀以及黑便为主要症状,若病区于小肠内可引发肠梗阻;恶性病变会经血行与种植向远处转移至肝、腹膜以及肺部,但是转移至淋巴结者比较少见。

2.3 手术病理诊断与CT诊断结果对照分析

经手术病理诊断发现,43例患者中30例为良性病变,14例为恶性病变与CT诊断结果一致;手术病理检查胃部21例(48.83%),肠道9例(20.93%),系膜8例(18.61%)以及腹膜后5例(11.63%),均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组,CT诊断的准确率达到了为95.34%。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临床消化道中最常见的一种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疾病,在胃肠道间质源性肿瘤总比例当中大约占到了80.00%,在总间质瘤中所占比例大约占到了5%,在胃肠道肿瘤总病率中占到0.1%-3.0%,可于任何胃肠道区域发病,以胃部发生率最高,约占到了45.0%-65.0%,其次为小肠,发病率占到了15.0%-25.0%,结肠癌发生率约占到了5.0%-10.00%,腹腔内及其他区域发生率则在5.0%左右[3]。CT检查是当前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常用的一种方式,CT影像检查的特征、肿瘤大小、解剖的具体位置、生长的方式、是否侵犯邻近组织结构以及远处转移等均可以作为该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这也是CT检查成为胃肠道间质瘤监测治疗与疾病评估最敏感影像检查方式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多排螺旋CT扫描,其后期处理功能可以将患者肿块具体的大小、形态、边缘情况、内部特征、强化特性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清晰的显示出来,断层扫描也能够得到更加清楚的图像,例如良性病变患者的瘤体体积相对较小、轮廓显示得更为清晰、边缘显示规整,偶尔存在浅切迹,以无分叶征象居多,与邻近组织结构存在明显的可分辨性,经增强扫描可见瘤体显示为均匀性强化,密度也以均匀性显示居多;而恶性病变者,瘤体的体积相对较大,表面可见明显的凹陷,分叶明显,形态多以不规则状态显示,且恶性程度越高的患者,肿瘤与周边组织结构的分辨率越模糊,且呈现为了浸润性长,瘤体内可观察到出血、坏死以及囊变,肿块呈多呈现为中度且不均匀性强化,坏死与出血区域多不见强化,密度也呈现为不均匀显示[4]。此外,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也具有明显的特征性,主要包括腔外有明显的肿块形成,肿块过大时极易引发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后可发现均匀或者是不均匀性强化,瘤体内在动脉期的出现点、条状强化血管影,静脉期血管影会消除,偶尔可以见到肝脏或者其他部位转移,但是向淋巴结转移、消化道出现梗阻以及腹水等情况则非常少,转移的主要途径为血行或者是种植,发生部位以肺、肝以及腹膜腔为主,尽管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其他多种类型的间叶组织肿瘤非常相似,但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部位最为多见的一种间叶组织肿瘤,所以,若经临床检查发现存上述特征的消化道肿瘤应则应该考虑为胃肠道间质瘤,但为了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也可以同时开展免疫组织化学检查[5-6]。本次研究也显示,43例患者中恶性病变14例,占多为32.55%,良性病变29例,占比为67.45;发病位部主要为胃部23例(53.49%),其次是系膜8例(18.61%)、肠道7例(16.27%)及腹膜后5例(11.63%);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胀以及黑便,若病区于小肠内可引发肠梗阻;恶性病变会经血行与种植向远处转移至肝、腹膜以及肺部,但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低。在CT表现方面,恶性病变以肠道病变居多、肿瘤大小5cm以上、病灶边缘显示模糊、侵犯周边组织结构及远处转移占比均高于良性病变,P<0.05。

表1 4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例/%)

综上所述,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具备明显的CT影像学表现与特征,用于该疾病诊断拥有较高的准确率,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胃部腹膜胃肠道
加速康复外科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
胃部爱情
18F-FDG PET/CT联合CA125、HE4在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转移预后评估的价值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2019胃肠道肿瘤防治新技术、新进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什么原因造成男人的肠胃不好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