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经女性在骨密度测定腰椎与髋部的对比分析

2021-06-24刘玲玲胡文业

关键词:骨量髋部年龄段

刘玲玲,胡文业

(1.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山西大同037008 2.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骨质疏松患者(特别是绝经女性)日益增多,骨质疏松带给老龄人的骨痛及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髋部骨折,严重威胁老年患者,因为髋部、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要卧床治疗,有研究表明长期的卧床会出现很多并发症,甚至需要二次手术,导致此类患者1 年内的死亡率显著提高[1]。双能X 线骨密度检测可对各种原因、各种类型的骨质疏松作出定性定量诊断,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同时也是指导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及观察疗效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临床中发现,骨质疏松更偏爱女性朋友,主要由于女性在绝经期前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容易引起骨质疏松的发生。通常,人的骨密度在30~35 岁左右时达到骨峰值,之后便会因各种原因钙质流失而开始下降,尤其以女性的下降速度更为明显。有数据统计,全球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约1/3 的女性和1/5 的男性会受到骨质疏松的威胁[2]。

常规双能X线骨密度的测量部位是腰椎、髋部和“非优势侧”前臂,首选腰椎和髋部。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部位:测量腰椎和股骨颈2 个部位,选择第1~4腰椎椎体、双髋部股骨颈3 个感兴趣区(ROI),以3 个ROI中最低的T值进行判断。如果上述3个感兴趣区(ROI)中其中1 个部位测量受限(如严重变形、内固定、植入物干扰等),则可增加“非优势侧前臂”作为补充测量部位,取桡骨远端1/3 为ROI。双能X 线骨密度可以测量多个部位的骨密度,目前应用较多的是脊柱和髋部。本文也以这2个部位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1 月在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151 例绝经期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除外药物性骨质疏松或者其他骨关节病患者,分为≥50~<60 岁、≥60~<70 岁和≥70 岁3 个年龄组,其中手术绝经9 例,其余为自然绝经。全部进行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检测。

1.2 研究方法

使用美国GE 公司prodigy 型的双能X 线骨密度仪分别测定患者的腰椎1~4节和双髋部感兴趣区骨密度值,每次开机先进行“质量保证(QA)”通过后由专业技师进行操作。被检者去除影响检查结果的异物,平躺于检查床,双髋关节内旋并使用梯形脚架固定器将双足固定。在测定腰椎时,将激光灯定位在脐下约5 cm处。在测定髋部时,将激光灯定位在被检侧股骨纵向中线与耻骨联合下缘下约4 cm 水平线交汇处。测定后,系统自动计算出T 值均值。以被检者的第1~4 腰椎椎体和双髋部的骨密度T 值作为对照组。以3个感兴趣区(ROI)中测量的最低T值进行判断。

骨质疏松的诊断判定标准[3]:-1<T值<1表示骨密度值正常;-2.5<T值<-1表示骨量减少,说明有骨质流失;T值<-2.5表示骨质疏松;T值<-2.5,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表示严重骨质疏松。如果T值处于临界值-1、-2.5,则需根据临床症状决定其诊断结果。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 软件对所有检测的数据进行配对两样本T值检验,所得数值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算分别用腰椎及双髋部骨密度T值诊断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并运用LSD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从表1 中各年龄段3 个部位的T 值评分比较,≥50~<60 岁年龄段下降幅度较快,≥60~<70 岁年龄段下降幅度有所减缓,≥70 岁下降幅度趋于平稳。腰椎T 值评分在各年龄段均呈匀速下降,左、右髋部T 值评分随着年龄的增大,下降幅度明显增加,与腰椎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

表1 各年龄组双髋部及腰椎骨密度T值

表2 可以看出各年龄段,用双髋部骨密度T 值来诊断骨质疏松的检出率都明显高于腰椎骨密度T 值来诊断骨质疏松的检出率。通过测量髋部诊断的骨质疏松人数明显多于腰椎。说明在同年龄段同一人群中两种不同部位测量骨密度在诊断骨质疏松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通过髋部测量的骨密度T值在诊断骨质疏松方面明显优于腰椎。双髋在诊断骨质疏松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同时还可以看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约占总人数的1/3[4]。

表2 通过T值诊断骨质疏松的诊断率

3 讨论

骨质疏松易被人忽视,尤其是绝经后妇女中的发生率高达40%以上,成为中老年妇女骨痛、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5]。以骨质疏松为诱因引发相的关病症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社会造成的承重的负担。

研究发现,人体的骨密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40 岁开始出现骨密度下降,50 岁以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并且女性快于男性。女性在绝经期早期骨量快速丢失,后期骨量呈匀速持续丢失状态,而男性仅是一个缓慢持续的骨量丢失状态。有资料提示≥50~<60 岁男性患骨质疏松约占6%,而女性患病最高可达20%左右[6]。

由于不同部位的骨量峰值和骨量丢失的速度差异,不同部位的骨质疏松形成也有差异,骨质疏松的发生预示着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研究发现,年龄和绝经年限均影响了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髋部,接近1/3 的女性髋部患有骨质疏松。相比较之下,腰椎受到的影响较小。有文献指出,正常绝经前期的妇女其腰椎骨量明显下降,其它部位骨量下降不明显,直到出现闭经后其它髋部骨量明显下降[7]。由于不同的骨骼其代谢也不同,所以在一个感兴趣区测量骨量不能代表另一个测量点骨量的变化。由于老年人常有脊柱畸形、腹主动脉钙化及腰椎的退行性改变或手术后的干扰因素等,我们不能简单把腰椎的骨密度值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及评估骨折危险性的依据,而应将最易发生骨折的部位腰椎和髋部都作为感兴趣区(ROI)[8]。在实际应用中,因为选择的ROI 不同导致最后的诊断结果也不尽相同。根据收集数据分析,女性50 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双侧髋部的骨密度变化要远大于腰椎的骨密度变化,髋部的敏感性要高于腰椎。我们通过对151 例50 岁以上女性的双髋部及腰椎骨密度T 值分析表明,双髋部T 值明显低于腰椎T值,因此女性的双髋部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更具有敏感性,更易达到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能为骨质疏松早期诊断、骨折风险评估及后期的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骨量髋部年龄段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儿童不同年龄段呼吸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逍遥散加味降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效果观察
军队离退休干部1231例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营养影响骨骼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