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排痰联合综合吸痰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2021-06-24岳琳
岳 琳
新乡市中心医院(河南 新乡 453000)
颅脑损伤患者因脑功能损害大多处于意识障碍状态,同时伴有呼吸调节功能的下降和呼吸道梗阻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功能调节前,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成为首要措施。然而人工气道的建立不仅不能发挥排痰功能,同时还极易导致痰液淤积在气道或肺中[1-2]。对于已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痰液的淤积可促使感染的进步一发展,因此有效的排痰吸痰措施对于治疗肺部感染显得尤为重要[3-4]。近年临床研究显示吸痰深度和辅助排痰方式对吸痰效果有直接的影响[5-6],因此本院在既往常规吸痰排痰基础上结合近年临床研究的成果对护理操作进行改良,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将相关研究内容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7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94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顺序进行编号,单号为观察组,患者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54.21±13.67)岁,男性28例,女性19例。双号为对照组,患者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5.05±14.12)岁,男性27例,女性20例。(1)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测确诊为颅脑损伤;(2)行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3)接受并配合完成相关护理操作,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近1个月有肺部感染史者;(2)合并有凝血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免疫系统疾病或代谢功能异常者。
1.2方法
1.2.1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气道湿化、气管切开护理、超声雾化吸入等。对照组患者采用叩背排痰和常规吸痰法,即由护理人员一手扶住患者,一手以空心掌从上至下、从外向内叩击患者胸背部,频次约40~50次/min。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呼吸声和咳嗽情况判断是否有痰液淤积,吸痰时先抽吸气管切开处,再抽吸口鼻处分泌物。
观察组患者采用振动排痰联合综合吸痰法,即应用振动排痰仪器在患者胸背部进行叩击,叩击方式同上,频率10~20Hz,15~20min/次,每日2次。排痰结束后由护理人员采用深部吸痰和浅部吸痰结合的方式予以吸痰,深部吸痰时将吸痰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有阻力感后回收约2cm处进行吸痰,浅部吸痰则是将吸痰管置入气道,以超过气管套管头端约2cm处进行吸痰。深部吸痰和浅部吸痰交替进行2次,每日排痰后各进行1次,交替间隙应用听诊器辨识患者肺中痰鸣程度,为第2轮交替提供依据。
1.2.2 观察指标 (1)吸痰效果:记录每日吸痰量,参考王嫣的判定标准对吸痰效果进行评定,痰液彻底清除,双肺未闻及痰鸣音吸痰5d后血氧饱和度可在30s内>90%则为显效,吸痰5d后双肺痰鸣音较前改善,血氧饱和度在30s内达到85%~90%为有效,吸痰5d后双肺痰鸣音并无明显改善或明显加重,血氧饱和度回升不足85%者为无效。(2)肺部感染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5d后行肺部CT检查和痰培养检测,以影像学肺部感染病灶消失,痰培养阴性为感染控制标准。(3)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2 结果
2.1两组吸痰效果比较 由表1可见,观察组日排痰量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观察组显效率46.81%,有效率42.55%,对照组显效率31.91%,有效率38.30%,观察组吸痰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吸痰效果比较
2.2两组治疗后肺部感染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 由表2可见,治疗5d后,观察组肺部感染患者剩余7例,治愈率达85.11%,对照组治疗7d后,肺部感染患者剩余19例,治愈率为59.57%,观察组在改善肺部感染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表现有黏膜损伤、刺激性咳嗽和血氧饱和度下降超过20%等不良反应,组间比较,观察组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后肺部感染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例,%)
3 讨论
对于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保持其呼吸道畅通是主要目的,常规的吸痰操作可以帮助患者排除切口和口腔内的痰液,但临床研究表明,吸痰后患者仍有部分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而导致肺部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则包括气道黏膜损伤和口鼻分泌物中的细菌下行感染下呼吸道[7]。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吸痰深度是影响肺部感染防治的重要因素之一,单纯的口鼻、气管切开处吸痰并不能将呼吸道内的痰液最大程度的排出,因此在肺部感染的防治效果上不尽人意[8]。鉴于此,本研究依据近年临床报道以及实践摸索,在不影响患者血氧饱和度大幅度波动的基础上,对吸痰方式进行了改良、一方面,在叩击排痰方面,将常规的人工叩背用振动排痰仪器取代,其优势在于叩击强度和频率可根据患者痰液淤积程度和耐受能力进行相对精准的调节,在临床操作中更加具有可调控性,并达到辅助排痰的效果[9]。另一方面,在吸痰深度上,不仅将吸痰深度的把控上标准化,同时保留浅部吸痰的基础上增加深部吸痰,两种深度交替操作。从理论上分析,标准化护理操作有助于护理实施的准确性,避免吸痰过程中对气道黏膜的损伤,进而增加感染的风险[10-11]。吸痰过程中由于缺乏直观的参考依据,因此无法判断是否彻底清除痰液,因此大多数吸痰操作需要反复进行,然而吸痰属于侵入性操作,多次反复操作可增加患者气道黏膜损伤、刺激性咳嗽、血氧饱和度不稳定等不良反应。鉴于此,本次研究将深部吸痰和浅部吸痰相结合,既可增加痰液的排出量,交替间隙利用听诊器辨识痰鸣情况,为下一轮吸痰提供帮助,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吸痰可能造成的损伤。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相同的日吸痰次数,振动排痰联合深部和浅部吸痰患者每日排痰量较常规吸痰患者明显增加,提示振动排痰联合深部和浅部吸痰更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其次在经过7d的治疗后,,振动排痰联合深部和浅部吸痰患者肺部感染治愈率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这与吸痰量相对更加彻底有关,同时也与操作过程中气道黏膜损伤、刺激性咳嗽、血氧饱和度不稳定等不良反应较少有关,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影响肺部感染发生或持续的主要因素。
由此,本研究认为振动排痰联合以深部吸痰、浅部吸痰交替进行的综合吸痰模式相比常规吸痰方法更加有利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肺部感染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