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楚汉相争时代
2021-06-23李开元
澎湃新闻:劳幹先生说,在战国七雄中,楚国和其他六国不同,它曾长期独立于周天子之外。楚国的这种独立性,跟后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否存在某种关联?
李开元:我看不出有什么直接的关联。相反,从所谓中原华夏正统的各国来看,秦是西戎,楚是南蛮。秦昭王以来,楚国外戚集团更长期掌控秦国政权。秦楚两国之间复杂而密切的关系,远远超出我们固有的认识。正是因为有这种关系,楚怀王才会轻信而进入秦国被拘留,昌平君才会活跃于秦楚两国政权的中枢,先做秦的丞相,后来反秦成为末代楚王。想来,也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才会有“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
澎湃新闻:那么,秦朝为什么会灭亡?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实行完全的郡县制,可能是一种急政,超越了时代。这是秦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吗?
李开元:封建制和郡县制的问题,本质上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君主独裁和贵族共政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两千年中华帝国历史和制度的一个死结,始终没有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领袖个人和领导体制之间找到有效的平衡点,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两千年来的中国政治思想,也始終没有明确地将这些问题提出来研讨。这种状况,反映了传统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局限,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秦始皇彻底废除封建制实行完全的郡县制,既是急政,也是致乱之政。这个政策,不但超越了时代,加剧了帝国内秦本土和六国旧地之间的紧张,而且破坏了秦国奉行多年且行之有效的“亲贤并用”(亲族和贤人并用)传统,将稳定国政的基本力量——秦国贵族驱逐出政治舞台,种下了内部崩溃的祸根。这个政策,李斯要负很大的责任,他是政策的提出者、鼓吹者和执行者,是毁灭秦帝国的祸首之一。
无视历史传统和地域差异,废除封建制,破坏“亲贤并用”的政治传统,激进而强硬地全面推行郡县制,肯定是秦二世而亡的最重大原因。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秦崩》中提供了两个观察点:一、秦末之乱的本质是战国复国,以六国复国为基本动力,以秦国、秦人与六国、六国人的对立为基本特点。二、在秦国政权内部,以李斯、赵高为代表的“贤人”主政破坏了内部的稳定,惨烈的内斗使秦国军民无法如同战国时代一样,在危机时刻团结一致,依据本土做长久而有效的防卫,结果是章邯所统领的秦军主力内外交困,投降联军,导致秦二世而亡。
澎湃新闻:秦亡之后,项羽分封。面对西楚霸王体制,齐国田荣反叛,汉王刘邦进攻关中,成为两大忧患。刘邦早就被视为争夺天下的最有力竞争者,为什么项羽不先对付西边的汉国,或者说,项羽为什么会觉得齐国比汉国的威胁更大?
李开元:对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打开地图,从战略地理的角度看。西楚的首都在彭城(今徐州),离齐国非常近。从齐国的城阳郡边境(今山东临沂一带)到彭城,直线距离不过两百多里。田荣攻占齐国以后,马上对彭城构成直接的威胁。更为严重的是,田荣称齐王后,指使彭越主动对楚国展开了进攻。根据我最新的研究,汉元年七月,彭越攻入楚国的东郡,一直打到距离彭城不过一百多里的萧县附近,田荣也亲自统领齐军主力进入东郡城阳(今山东菏泽)一带。在这种情况下,敌对的齐国势力已经成为楚国的心腹之患,首先解决齐国的问题,对楚国来说,既是被动的,也是迫在眉睫,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相对于此,汉国远在蜀汉地区,与楚国之间的直线距离在两千里以上,中间隔了三秦、韩国、殷国。刘邦的问题,对项羽来说,是手足之患,是远忧,可以放在第二步解决,所以采取了依靠盟国层层加以堵截和防御的策略。
其次,田荣与项羽长期对立,首先起兵反楚,挑战楚国主导的天下秩序。在楚国看来,田荣有三个不可饶恕之处:一、攻灭了项羽所分封的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胶东王田市,私自称齐王,大乱齐国。二、攻占齐国后,支援陈余攻占了赵国地区,驱逐了项羽所分封的常山王张耳,迎回赵王赵歇,大乱天下。三、以彭越为先锋,以齐军主力为后援,率先攻入楚国,逼近首都彭城,直接威胁到楚国的安危。
在这种形势下,对楚国来说,田荣不但是宿敌(拒绝与项梁、项羽合作,不参加楚国主导的合纵攻秦),而且是眼下最危险的敌人。平定齐国,消灭田荣,不但是维持楚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安定天下的大事,也是解除外敌侵入楚国,威胁首都安全的大事。相对于此,刘邦反攻三秦,并未公开打出反楚的旗号,而是通过张良带信给项羽,声称刘邦只是想取得关中,按照怀王之约做秦王,没有更大的野心。也就是说,在楚国看来,此时的刘邦,从行动上看,没有直接威胁到楚国本土,从公开的言论上看,也没有直接挑战楚国。在这种形势下,楚国将解决刘邦的问题放在第二步,应当是正确的决策。
澎湃新闻:刘邦进入汉中建立汉王国后,为什么要废除自己熟悉的楚制,改用秦制?您说汉承秦制是刘邦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和制度保证,那么秦制在哪些方面比楚制强?毕竟,刘邦和项羽就是用楚制打败强大的秦国的啊。
李开元: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楚制的详情,至今是不清楚的。秦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随着占领地的扩大,一步一步地推行秦制,相当彻底,也比较清楚。秦的郡县制和军功爵制,是最有效的军事动员体制,是秦军战胜六国军,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的先进制度。秦末之乱爆发时,秦帝国已经建立了十二年,各地起兵,都是在秦的郡县制体制下发生的,其军事组织和制度,已经脱离不开秦制。另一方面,各地起兵,纷纷打出六国的旗号,政治理念是推翻统一的秦帝国,恢复六国并立的战国时代。这就造成了一个我们曾经总结过的矛盾现象,理念上想要回到战国,现实上绕不开秦帝国,于是出现了一个混合战国和秦帝国历史特点的新时代——后战国时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秦末之乱中,各地的武装集团,虽然在名义上打着六国的旗号,恢复了一些六国时期的制度名号,但秦制所决定的基本框架,是脱离不了的。
我在对早期刘邦集团的研究中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秦制和楚制混合在一起,不能做制度上的明确划分。统一为秦制,是刘邦到汉中建立汉国以后,我们称之为汉中改制。改制的理由,简单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重申怀王之约的有效,依据怀王之约,刘邦应当据有旧秦国做秦王,这是刘邦反攻关中的法理依据。二是通过改制,向旧秦国地区的军民发出明确的信号,汉就是秦,外来的刘邦集团将与本土的秦人融为一体,共建新的国家。第三点,汉中改制的主要推动者有两个人,一个是韩信,从军制上着手,另一个人是萧何,从法制上着手。萧何和韩信,是汉朝基本制度的奠基者。身处困境中的刘邦,完全接受了他们所建议的改制主张,由此奠定了刘邦战胜项羽、汉战胜楚的制度基础。
澎湃新闻: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韩信功劳极大,原本可能与项羽、刘邦鼎足而立。最终却是汉王统一天下,除了韩信本人的原因外,还有什么因素造成这种结果?
李开元:韩信东征,部下两员大将,曹参是步兵将领,灌婴是骑兵将领,都是刘邦最信任的老部下,丰沛砀泗集团的核心成员。垓下之战,韩信亲自统领由齐国南下的三十万大军参战,其左军将领是孔聚,右军将领是陈贺,也都是砀泗楚人集团的重要成员。以上这些人,在刘邦集团中的资历都比韩信老,对刘邦的忠诚高过对韩信的服从。韩信想要与刘邦翻脸,这些人怕是不会跟从。曹参、灌婴、孔聚、陈贺这些人,都是我所说的汉初军功受益阶层的核心成员,这个社会阶层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是汉统一天下和稳定天下的决定性因素和基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任何政治上的举动,都必须考虑这个社会阶层的利益、意愿和动向。
(摘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