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关爱教育理念下的小学德育探究

2021-06-23梁金妹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关爱教育小学德育

梁金妹

摘 要:关爱教育主张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心学生、关爱学生,以关心为核心来开展教育。在关爱教育的理念影响下,更加强调要发挥小学德育教育的人文关怀。文章结合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基于关爱理念下的小学德育路径: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爱”的体验;创新德育教育方法,尊重学生主體地位;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真正关爱学生。

关键词:关爱教育;小学德育;德育探究

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础,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和智育、美育、体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方向和动力。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爱教育理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提出的,在她看来,教育的核心就是“关爱”,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围绕这一核心开展,要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关爱教育理念给予了小学德育新的研究视角,在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

一、关爱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女权主义发展的影响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开始不再仅仅满足于单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教育领域的改革。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关爱教育”(caring theory),认为要将关心、关爱、关怀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和关爱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培养出具有责任心、关爱意识和关爱能力的学生,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从关爱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关爱教育理论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关爱。这种关爱不仅是要关爱他人,也包含了要关爱自身的需求发展的内容。关心自身发展并不代表着自私自利,并不意味着这样就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者,关爱自身和关爱他人两者并不冲突,在内核中还具有一致性。只有学会关心自身的个体,才能够真正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物,才具备关爱的能力。第二,关爱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关系的体现。从关爱的本质来看,关爱是一种平等的内在关系,被关爱者呈现出某种需要,关爱者发现这种需要并作出接受或肯定的反应,这一过程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体现,两者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实现相互转化。对于师生而言,这种关爱关系必须建立在师生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和能力。第三,教育的过程要围绕关爱这一核心理念来开展。关爱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的能力。学会生活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情感方面的满足也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环节。关爱意识是需要培养的,通过接受关心和关爱,从而自己主动学会去关爱他人和身边的事物,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感受到生活的广度与深度。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开展,在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德育教育的地位得到提升,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德育教育的作用,德育教育迎来了发展契机。但从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首先,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脱节。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育教学要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德育教育也不例外。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开展德育教育,能够使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生活化,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但从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来看,还主要依靠书本教材,但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相脱节,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使得德育课堂氛围沉闷、效果不佳。其次,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学生的特点相孤立。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往往还沿用理论灌输法来开展教学,这一方法很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也容易造成学生只关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将理论知识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丧失了原有的德育教育的意义。最后,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地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教师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丧失了德育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也导致了小学德育教育和原有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三、基于关爱理念下的小学德育路径探究

(一)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爱”的体验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社会传统理念的影响,很少会对学生开展关爱教育。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社会中,人们都很羞于谈论爱、表达爱。长此以往,很多学生都缺乏主动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关爱意识和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我们可以在德育教育中加入关爱教育的内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关爱及关爱他人的美好体验,从中学会分享、学会关爱,加强学生“爱”的体验。

(二)创新德育教育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注意力较难集中,需要通过不断地刺激才能维持专注力。因此,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时,要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德育教育的方法,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学生所熟悉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感受到德育教育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或是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使学生在体验中自己感悟到关爱他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加强学生关爱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真正关爱学生

教师是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是德育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教师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德育教育的成败。对于小学德育教育而言,要加入关爱教育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关爱教育的理论,对关爱教育的内涵及特点有清晰地认识,培养教师掌握关爱学生的意识和能力。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的发展,吸引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学会关心关爱他人。

参考文献:

[1]赵宏义,于秀华.尊重关爱学生的伦理意蕴[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01).

[2]陆松.和谐社会视野下成人教育关爱社会弱势阶层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9(02).

猜你喜欢

关爱教育小学德育
教师洒下一点阳光,温暖农村留守儿童
浅析中班幼儿关爱行为
初中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生活即教育,体验即成长
关爱教育对提升中职生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刍议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