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诊治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54例*
2021-06-23马丽霜张艳霞冯翠竹魏延栋李景娜
王 莹 马丽霜 张艳霞 冯翠竹 刘 超 魏延栋 李景娜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通新生儿外科,北京 100020)
随着小儿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普及,腹腔镜手术逐渐应用于新生儿,包括早产儿、低体重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是常见的新生儿消化道畸形,表现为高位肠梗阻,病因多样,常见病因包括肠旋转不良、环状胰腺、十二指肠膜式闭锁等,并可能多病因、多发梗阻[1],传统开腹手术亦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术中判断,避免漏诊。因此,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微创治疗对病因判断、手术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10月~2019年5月,我院采用腹腔镜手术诊治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54例,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4例,男24例,女30例。年龄1~26 d,中位数1 d。出生体重1155~4400 g,平均2771.9 g,包括低出生体重儿(<2500 g)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1500 g)4例。足月儿41例,早产儿13例(孕周31~36周,平均34.3周)。27例产前超声提示异常,羊水过多合并十二指肠扩张,生后转入我科;其余27例产前检查未提示明显异常,生后出现不同程度呕吐(非胆汁性呕吐5例),腹立位片提示十二指肠梗阻住院。腹立位片提示不全梗阻14例,完全梗阻40例。54例均行胃肠超声检查(图1),42例行消化道造影检查,术前诊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12例,环状胰腺28例,十二指肠膜式闭锁14例。12例超声提示肠旋转不良肠扭转超急诊手术(入院半小时内手术),术前未行造影检查。
图1 术前超声:A.肠旋转不良肠扭转;B.十二指肠膜式闭锁;C.环状胰腺 图2 1例环状胰腺同时合并肠旋转不良、空肠闭锁及异位胰腺多发畸形:A.Ladd索带;B.环状胰腺;C.空肠闭锁合并异位胰腺 图3 术后1个月复查上消化道造影,提示造影剂十二指肠通过顺利,无梗阻:A.环状胰腺合并肠旋转不良术后;B.十二指肠膜式闭锁术后;C.肠旋转不良术后
病例选择标准:诊断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出生体重>1000 g,孕周>28周,术前评估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凝血功能无严重异常,且超声评估肠管血运情况良好,均首选腹腔镜手术。
1.2 手术方法
采用三孔法,于脐轮下方置入5 mm trocar和30°观察镜,右中腹、左上腹分别置入3 mm trocar为操作通道,气腹压力6 mm Hg。先行腹腔镜探查,确认梗阻原因,是否合并多发畸形,根据探查结果决定手术方式。
肠旋转不良肠扭转行腹腔镜Ladd术:2把抓钳交替提起肠系膜,自左向右逆时针方向将肠管复位,直至肠系膜展平,无扭转,结肠顺畅展示在视野中,无受压或暴露不全,说明复位成功。自十二指肠降部松解Ladd索带,使十二指肠降部至空肠起始部肠管无受压,并置于脊柱右侧。松解升结肠、回盲部、末段回肠,并尽最大可能将升结肠置于左侧腹,拓宽肠系膜根部。充分拓展肠系膜,使之呈扇形展开。
环状胰腺行腹腔镜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探及扩张的十二指肠后,松解周围膜状组织,寻及环状胰腺远端的细小的十二指肠,充分游离。分别悬吊十二指肠扩张段及狭窄段,近端横行切开,远端纵行切开,长约1~1.5 cm,5-0 PDS线连续缝合前后壁。
十二指肠膜式闭锁行腹腔镜下隔膜切除、肠管纵切横缝术:充分游离十二指肠梗阻的远近端,分别悬吊,纵向切开肠壁,寻及隔膜并用电钩切除,5-0 PDS线横向连续缝合肠壁。
其他处理:①空肠闭锁,经脐部提出盲端,5-0 PDS线连续缝合行端端吻合术;②空肠异位胰腺,经脐部提出,用外用电刀切除,5-0 PDS线行肠吻合术;③幽门部异位胰腺,腔镜下用电钩切除,5-0 PDS线连续缝合行幽门成形术;④肠扭转局限肠坏死,中转开腹行肠切除吻合术。
术后处理:常规经鼻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待胃管引流量<15 ml/d,术后4~7天开始进食,缓慢加量。全天奶量达到150 ml/kg,无腹胀、呕吐、腹泻等症状,完全脱离肠外营养,则可出院。出院后1个月复查腹部超声,观察十二指肠形态、功能,有无肠旋转不良复发或吻合口不全梗阻。术后3~12个月复查上消化道造影,观察十二指肠排空情况。
2 结果
54例手术结果见表1。腹腔镜探查除确定术前超声、消化道造影检查诊断的病因外,肠旋转不良12例中合并空肠闭锁2例;环状胰腺28例中合并肠旋转不良2例,幽门异位胰腺1例,同时合并肠旋转不良、空肠异位胰腺、空肠闭锁1例(图2);十二指肠膜式闭锁14例中合并肠旋转不良3例。除2例肠扭转局限肠坏死中转开腹行肠切除吻合术外,其余52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术中出血<5 ml。1例(体重2465 g)因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1例(体重1775 g)因严重低血糖、肺出血、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分别于术后第3、4天放弃治疗出院。其余52例术后初次经口喂养时间4~7(5.3±1.2)d,完全经口喂养时间7~30(12.5±4.2)d,术后住院时间8~32(13.1±4.6)d。1例肠旋转不良术后1个月肠扭转复发再次行腹腔镜手术。余51例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均无消化道梗阻;20例复查上消化道造影,造影剂十二指肠通过顺利,无梗阻(图3)。52例随访3~36个月,平均12.5月,均生长发育良好,无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粘连性肠梗阻、胆汁淤积、导管相关性感染。
表1 54例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腹腔镜诊治结果
3 讨论
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是消化道畸形所致的高位肠梗阻。随着产前诊断、外科技术和新生儿围术期管理水平的提高,术后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是部分患儿仍需二次手术,其中消化道多发畸形术中漏诊是重要原因之一[2]。
3.1 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诊断
3.1.1 产前诊断 十二指肠隔膜和环状胰腺均发生于胚胎早期,胃及梗阻近端的十二指肠肥厚扩张明显,产前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典型“双泡征”,双泡间具有连续性,可合并羊水过多。产前诊断的十二指肠梗阻多为十二指肠隔膜和环状胰腺。张悦等[3]报道36例手术证实的环状胰腺,产前超声显示“双泡征”及羊水过多的占比分别为83%(30/36)和67%(24/36)。本组27例获得产前诊断,均为产前超声提示“羊水过多合并十二指肠扩张”。受医生经验、仪器及检查时机的影响,仍有部分环状胰腺未获得产前诊断。Savran等[4]认为产前诊断影响十二指肠梗阻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我们认为,产前超声畸形筛查的普及与技术水平提高,可以提高本病检出率,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肠旋转不良造成肠梗阻的预后与是否发生扭转及扭转程度有关,胎儿期梗阻近端肠管肥厚扩张不显著,产前难以诊断。本组12例肠旋转不良,均为急性呕吐黄绿色物就医,超声提示肠扭转急诊手术。
3.1.2 术前诊断 产前超声为胎儿期十二指肠梗阻作出初步诊断,生后超声检查和消化道造影可以作出病因诊断。上消化道造影可以非常清晰地显示第一梗阻点位置。典型的梗阻远端“螺旋征”提示肠扭转。由于大部分十二指肠膜式闭锁表现为不全梗阻,而环状胰腺多表现为完全梗阻,可以获得大致的病因诊断,然而并不精准,且不能明确是否为唯一梗阻点。术前超声检查明确十二指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对手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肠系膜动静脉位置关系判断是否存在肠旋转不良、肠扭转;观察胰腺与十二指肠形态、位置关系,诊断环状胰腺;向梗阻近端注水,超声观察肠管粗细交界处是否有瓣膜开放,诊断十二指肠隔膜。超声对于十二指肠梗阻病因及位置的诊断有重要作用,但对多发梗阻尚存在局限性。
3.1.3 腹腔镜诊断 超声诊断受医生经验、仪器精度的影响较大,对十二指肠梗阻可能存在的多发病因可能漏诊,术中应尽可能采取必要措施排除多部位多病因梗阻。对于与术前检查不相符的病例应尤为谨慎。本组2例肠扭转术中探查到异常肥厚扩张的空肠,诊断合并空肠闭锁,行肠吻合;2例环状胰腺、3例十二指肠膜式闭锁术中探查到回盲部位置异常,Ladd索带压迫十二指肠降部,诊断肠旋转不良,同时行Ladd术;1例环状胰腺术中探查幽门部异位胰腺,行异位胰腺切除幽门成形术;1例环状胰腺同时存在肠旋转不良、空肠闭锁、异位胰腺,腔镜下同时完成十二指肠菱形吻合、Ladd术、异位胰腺切除及空肠吻合术。我们的经验是,除腔镜探查细致,在完成肠吻合前,经3 mm trocar置入6号尿管至第一梗阻点远端肠管,注入适量生理盐水及空气,观察远端十二指肠、空肠是否有多发梗阻表现。本组通过以上措施诊断9例多发病因造成梗阻,一期手术完成,避免漏诊和再次手术。
3.2 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腹腔镜手术技巧
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腹腔镜治疗已日益成熟。对比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不仅微创、美观,而且术后恢复快,进食早,住院时间短,应用越来越多[5~7]。无论开放手术还是腔镜手术,十二指肠暴露的困难始终存在。腔镜手术中悬吊线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于肝脏较大的新生儿,可经上腹壁悬吊肝圆韧带提吊肝脏,暴露十二指肠降部。也可同时经右上腹壁悬吊胆囊底,避免术中副损伤。对于需要行十二指肠吻合者,经腹壁分别悬吊梗阻远近端肠管两侧,可使之有效暴露,并起到固定、牵引作用。由于梗阻远端肠管发育细小,肠壁菲薄,悬吊时更应注意牵引线勿贯穿肠管全层,仅悬吊浆肌层。此外,穿透腹壁外线头部分不宜通过蚊式钳固定,避免重力作用损伤肠壁,悬吊力量依靠牵引线与腹壁间摩擦力即可,故而牵引线我们选择5-0可吸收编织线。通过以上措施,手术视野变浅,利用腔镜放大作用,电钩操作更加精准,可安全游离十二指肠。吻合口肠壁悬吊是腹腔镜肠吻合手术的关键[8]。对于环状胰腺,为避免术后吻合口狭窄,往往需要对梗阻远近端肠壁切开足够大。腔镜的放大作用有时会误导医生的术中判断。我们以3 mm弯钳完全张开时钳尖端距离为标识,一般横向切开近端肠壁1.5 cm,纵向切开远端肠壁1 cm。对于十二指肠膜式闭锁,一般采取隔膜切除、肠管纵切横缝术。在切除隔膜时,应注意挤压胆囊,观察胆汁排出部位,从而避免损伤十二指肠乳头。腔镜手术的优势还体现在吻合精准。由于腔镜的放大作用,肠吻合过程中组织层次对合准确,从而避免吻合口漏。我们使用2根5-0 PDS线,均剪至长10 cm,线尾连续打3~5个结,做成双针,分别连续吻合十二指肠前后壁,最终把结打在肠腔外,操作简单,节约手术时间。术中应注意拉紧缝线,避免吻合口漏。本组术后无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漏发生。
腹腔镜下肠旋转不良肠扭转复位时,我们使用2把抓钳分别提起肠系膜二级血管弓处,交替进行逆时针复位,直至肠系膜根部展平,结肠显示顺畅无受压,空肠起始部暴露清楚,认为肠扭转复位成功。松解Ladd索带后,应最大限度拓展肠系膜根部,松解胃结肠韧带,将结肠尽可能置于左侧腹,同时应注意检查是否造成结肠系膜破损。本组3例肠旋转不良行Ladd术时结肠系膜破损,及时用5-0 PDS线修补,避免形成系膜裂孔疝。此外,充分松解末段回肠与升结肠间的粘连以及小肠壁间粘连,从而使肠系膜呈一扇面充分展开,减少肠扭转复发。Catania等[9]的meta分析显示腔镜下肠旋转不良肠扭转术后复发率高于开放手术(3.5% vs. 1.4%,P=0.04)。本组18例肠旋转不良中1例肠扭转复发,二次手术探查时见松解后肠管按原位粘连,因而考虑新生儿腹腔镜操作空间小,手术经验不足,第一次手术松解不彻底,肠系膜拓展不充分所致。
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可能有多发病因,合并多处梗阻,腹腔镜下探查需要术者有足够的操作技巧及耐心,同时需要丰富的手术经验及细致的观察能力。充分的术前检查可以提供更多线索,制定合理手术方案,尤其对术前检查有疑惑的地方更应仔细探查,反复确认。本组均无因漏诊二次手术。
由于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患儿产前多合并羊水过多,有早产倾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腹腔操作空间小,对气腹耐受差,而且组织脆弱,易副损伤,因此早产儿选择腹腔镜手术应慎重。李炳等[10]建议,腹腔镜手术的病例选择,患儿体重应>1.7 kg,无其他严重畸形及肺部并发症,或足月能够耐受气腹者。本组早产13例,占24.1%,其中低出生体重儿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5 kg)4例,最低1155 g,腹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证实腹腔镜治疗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同样适用,但对手术技巧、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早产儿腹腔镜手术的病例选择如下:胎龄>28周,出生体重>1.0 kg,且无严重心肺合并症。而且术者要有丰富的新生儿腹腔镜手术经验,技术熟练,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总之,胃肠超声、消化道造影等可以协助明确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病因诊断;腹腔镜手术可以同时探查有无多发肠道畸形并处理,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等优点,对于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同样安全适用,但应谨慎选择,术者应具有熟练的腹腔镜手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