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男护士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2021-06-23安士阳
安士阳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临逆境或者创伤的时候,通过调整自身的认知等,找到良好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适应压力[1,2]。心理弹性是随着个体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3]。职业倦怠感指的是在工作中形成的身体和心理双重疲劳、乏力的感觉,表现在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以及成就感降低三个方面,对个人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4]。研究表明[5],大约有59.1%的中国护士存在职业倦怠。精神科男护士是医护体系中比较特殊的群体,面对的患者较为特殊,工作负荷较重,容易引起职业倦怠[6]。本研究着重探讨精神科男护士心理弹性、职业倦怠的现状以及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研究组和对照组样本,其中研究组为精神科男护士,对照组为非精神科男护士。所有入组样本均已签署本研究的书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相应伦理委员会审批。研究组样本取自山东省内四家省级、市级精神卫生中心,最终纳入分析的共计215名。纳入标准:男性;从事精神科护理的工作时间在两年以上;已在医院注册的正式执业护士;年龄18~59岁;愿意配合调查;排除存在严重躯体疾病及重性精神障碍者。共发放问卷220份,剔除5份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为97.73%。年龄24~53岁,平均(37.87±14.12)岁;工作年限3~31年,平均(16.49±13.94)年;受教育程度为专科47名,本科138名,研究生30名;婚姻状况为未婚55名,已婚160名;职称为护士56名,护师120名,主管护师及以上39名。对照组样本取自山东省内六家省级、市级综合性医院(即非精神科专科医院),最终纳入分析的共计197名。纳入标准:男性;从事非精神科护理(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的工作时间在两年以上;已在医院注册的正式执业护士;年龄18~59岁;愿意配合调查;排除存在严重躯体疾病及重性精神障碍者。共发放问卷200份,剔除3份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0%。年龄23~55岁,平均(38.32±15.61)岁;工作年限2~32年,平均(17.08±14.26)年;受教育程度为专科42名,本科120名,研究生35名;婚姻状况为未婚39名,已婚158名;职称为护士49名,护师115名,主管护师及以上33名。两组平均年龄、平均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比例、婚姻状况比例、职称比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评价量表 (1)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1专科,2本科,3研究生)、婚姻状况(1未婚,2已婚)、职称(1护士,2护师,3主管护师及以上)等内容;(2)工作倦怠问题调查表(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CMBI)[7]:由李永鑫编制,共计15个条目,每个条目以1~7分计分,包括情感耗竭因子、人格解体因子以及成就感降低因子和总分,评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状况越严重;(3)心理弹性量表(Conner-Dax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中文版[8]:由Yu X等根据美国的两位学者Conner和Davidson博士共同编制的CD-RISC译制,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以0~4分计分,包括坚韧因子、自强因子、乐观因子和总分,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弹性水平越高。
1.2.2 评价方法 由经过相应科研培训及富有丰富科研经验的研究者发放问卷,采用匿名测试的方式,受试者需在40 min之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独立完成所有问卷内容的填写。研究者向受试者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填写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要求受试对象当场完成,测试过程中,研究者不可对问卷的内容向测试对象进行相应的解释和提示。在回收问卷时,研究者检查所填问卷中是否有未填涂项,若有空项则提示测试对象补全,检查无漏项后回收。问卷内容中,连续超过10项选择同一选项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不计入到最终的统计学分析中。
1.2.3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输入SPSS 21.0版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及LSD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CBMI和CD-RISC评分比较 研究组CBMI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CD-RISC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CBMI和CD-RISC评分比较
2.2 研究组内不同人口学资料CBMI评分比较 研究组不同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职称的CBMI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精神科男护士CBMI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工作年限1~4年和工作年限5~10年的精神科男护士(P<0.05);本科学历的精神科男护士CBMI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专科、研究生的精神科男护士(P<0.05),专科学历的精神科男护士CBMI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研究生的精神科男护士(P<0.05);已婚的精神科男护士CBMI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未婚的精神科男护士(P<0.05);职称为护师的精神科男护士CBMI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护士、主管护师及以上的精神科男护士(P<0.05),职称为护士的精神科男护士CBMI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主管护师及以上的精神科男护士(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内不同人口学资料CBMI评分比较
2.3 研究组内不同人口学资料CD-RISC评分比较 研究组不同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和职称的CD-RISC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精神科男护士CD-RISC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工作年限1~4年、工作年限5~10年的精神科男护士(P<0.05);研究生学历的精神科男护士CD-RISC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专科、本科学历的精神科男护士(P<0.05);职称为主管护师及以上的精神科男护士CD-RISC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护士、护师的精神科男护士(P<0.05)。见表3。
表3 研究组内不同人口学资料CD-RISC评分比较
2.4 研究组CBMI和CD-RISC评分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CBMI总分及各因子分与CD-RISC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负性相关(P<0.05)。见表4。
表4 研究组内CBMI和CD-RISC评分相关性分析(r)
3 讨论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长期较大的工作压力下所作出的反应,在医务工作者中发生的概率较大,不仅影响正常工作,还会对个人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并且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日益增大,与此同时也会出现一系列不良的心理状况[9~11]。而精神科护士面对的精神障碍患者的情况更为复杂,面临更大的挑战和要求,也会出现更加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及较低水平的心理弹性状况[12~14]。但目前针对精神科男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及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与非精神科男护士相比,精神科男护士存在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心理弹性水平相对较低,应引起相关机构及专业人员的足够重视。这一结果的出现,可能的原因是,与综合性医院相比,精神科病房存在全封闭式管理、患者症状多样、冲动伤害风险极高等特点,所以精神科护士的日常工作环境较为恶劣,不仅在完成日常护理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照顾患者的日常起居,而且还要时刻面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异常、怪异言行,而对于精神科男护士而言,除了上述日常工作内容以外,当精神障碍患者出现明显冲动伤人、自伤自杀等行为时,必须要及时制止患者的行为,并保证正常治疗护理的进行,过程中不仅会大大增加自身受伤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还要时刻面对患者由于自身精神症状所出现的言语辱骂和生命威胁,再加上部分家属的不理解甚至是歧视,都会让精神科男护士对自身价值及工作身份产生质疑、否认甚至是抵触等情绪,极易产生对自身工作和职业的厌倦和懈怠状态,即职业倦怠感的出现。另外由于繁忙的日常护理工作、各种各样的医学类考试考核、各自家庭内繁琐的生活事件等占据了精神科男护士绝大多数的日常时间和精力,再加上对于精神科护士关于心理状态自我调整培训的相对不足,致使精神科男护士虽有一定的心理、精神科的理论知识,但缺少更多的实践和钻研的行动,所以当精神科男护士出现一系列不良情绪,面对工作生活逆境时,无法快速、有效地解决自身的不良心理状态,无法从自身逆境中迅速走出,致使出现心理弹性相对较低的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职称的精神科男护士的CBMI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本科学历、已婚、职称为护师的精神科男护士存在更为明显的职业倦怠感。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的结果类似[15~17]。原因可能是:(1)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精神科男护士由于参加工作时间较长,目前多为日常护理工作的主力军,担负着主要实际操作和运行的工作内容,虽然护理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的精神压力和负面心理冲击也更大,尤其是在面对突发情况、患者冲动伤人或自杀自伤等紧急状况时,他们不仅要身先士卒地冲锋在前,而且还要担负现场情况判断、指导及带教年轻护理人员等任务,致使他们有可能在工作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对本职工作的负性情绪,当自身的工作经验及心理调整能力无法顺利平复更多的自身负性情绪时,就容易出现明显的工作厌倦、失望甚至否定的情况,导致职业倦怠感的出现;(2)在不同学历的精神科男护士中,本科学历的精神科男护士的职业倦怠感较高,目前在医院中,大多数精神科男护士均为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是目前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主力军,肩负着日常工作中的绝大多数内容,不仅有体力上的巨大消耗,还有大量脑力劳动,势必会出现大量与本职工作有关的负性心理状态,从而出现职业倦怠感,再加上目前医院的岗位竞争、职称评定等工作认同项目更加倾向于研究生等高学历的人员,则会导致本科学历的精神科男护士的职业倦怠感进一步加重;(3)已婚的精神科男护士,承担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他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护理工作,而且还要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而相对有限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再加上诸如频繁夜班等繁重的工作状态,这些都有可能使精神科男护士出现家庭地位较低、家庭矛盾突显等问题,这些家庭的不良因素极易使精神科男护士将各种不良情绪转移至工作状态中,从而在工作中出现疲惫、工作消极、职业挫败感等情况,进一步导致职业倦怠感水平升高;(4)护师职称的精神科男护士,与年资较高、更多的处于领导岗位的主管及以上护师,以及执行一般护理操作的年轻护士不同,护师职称的精神科男护士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担负更多的工作责任和内容,尤其是在处理突发紧急状况、护患沟通、危重患者处置等特殊情况时,不仅要身体力行地承担技术含量较高的实际操作,还要承担一定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在这个繁重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判断失误、操作差错、沟通不良等问题,就有可能会受到领导的责备、同事的误解、年轻护士的质疑等,从而导致他们出现对自身工作能力甚至工作身份的质疑和否定,出现更为明显的职业倦怠感。
近年来,护士的心理弹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心理弹性与身心健康存在明显相关,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与人口统计学因素、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18,19]。但目前在国内研究中,涉及精神科男护士的心理弹性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结果中,精神科男护士不同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以及职称心理弹性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研究生学历、职称为主管护师及以上的精神科男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较高。分析其原因:(1)工作年限超过10年的精神科男护士由于参加工作时间较长,在长期的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护理实践经验、处理突发紧急事件的能力以及应对不良状况的方法等,所以当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够更加从容地处理和应对,从而拥有了更好的心理弹性;(2)研究生学历的精神科男护士,在经过一段时间更高水平教育和更为严谨的科研培训后,不仅拥有更加扎实、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还具备了开拓的科研思维习惯,不但可以更为全面地看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将理论知识更有效地转化为有效的应对方式来处理现实问题,更好地调节自我心理状态,拥有更加的心理弹性;(3)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的精神科男护士,人数相对较少且目前多处于管理岗位,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丰富的护理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使之具有较强的心理调整能力和较积极有效的应对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迅速地调整自身的不良心理状态和所处的外部逆境,即自身的心理弹性较高。
结果还表明,精神科男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与职业倦怠感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弹性水平高的精神科男护士的职业倦怠感程度较低,而职业倦怠感程度较高的精神科男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低。这与国内其他研究[10,20,21]的结果大致相当。可能是因为职业倦怠感水平较高的护士长时间工作压力较大,成就感水平低,容易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长此以往,导致心理弹性水平降低。而心理弹性较高的护士,面对压力时具有较好的调节能力,更容易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因而职业倦怠程度较低。
总之,精神科男护士存在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心理弹性水平相对较低,与其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职称等因素有关,精神科男护士的职业倦怠感与心理弹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较低的心理弹性水平以及较高的职业倦怠水平都会对日常护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管理者可以通过对护士心理弹性进行干预,改善工作环境、定期培训等来帮助其排解工作压力以及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护士个人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提升文化程度、积累经验等措施来增加自信、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