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沙瘤样骨化纤维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1-06-23黄国辉陈焕波刘燕萍
黄国辉,陈焕波,刘燕萍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1岁,2019年1月因发现右侧额-眼眶部隆起1月余入院,隆起部无压痛、红肿,无视物模糊、视物重影等,无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查体右侧额-眼眶部隆起,约3 cm×3 cm,无外伤手术史。MR(图1)示:右侧眼眶外侧壁及上壁见一类圆形肿块,约45 mm×41 mm×48 mm,边界清晰,考虑骨来源的良性肿瘤,右侧额颞叶、右眼上直肌、外直肌受压。行右额颞-眶-颞下窝沟通性肿瘤显微切除术,术中见额骨颧突后方骨质呈瘤样改变,质软,肿瘤累及额叶硬脑膜、眶外侧壁、眶顶板、颞底、颞下窝、颞叶硬脑膜,沿肿瘤边界稍扩大,予以分块切除肿瘤。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诉明显不适,切口愈合良好,未见渗血、渗液。术后患者定期返院复查,未诉不适,至今无复发。
病理检查大体:灰黄暗褐色碎组织(图9)大小约5.5 cm×5 cm×3 cm,大部分实性,质稍硬,少部分为骨组织(图9)。镜检:增生的成纤维性间质中密集分布特征性骨小体(图2),骨小体大小不等,呈球形或不规则,具有嗜碱性中央及周围嗜酸性类骨样边缘(图3)。大部分骨小体无细胞,少数可见细胞。成纤维性间质部分区域疏松,部分区域细胞密集,细胞呈梭形,边界不清,异型性不大,核分裂像罕见(图4)。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图5~图8):Vimentin(+)、SATB2(+)、EMA弱(+)、Actin部分(+)、PR(-)、S-100(-)、Desmin(-)、CD34(-)、GFAP(-)、P63(-)、Ki67约2%(+)。
病理诊断:右颅眶沟通青少年沙瘤样骨化纤维瘤。
图1 MR示右侧眼眶外侧壁及上壁边界清晰的类圆形肿块
图2 增生的成纤维性间质中密集分布特征性骨小体(40倍)
图3 骨小体球形或不规则,具有嗜碱性中央及周围嗜酸性类骨样边缘(200倍)
图4 成纤维性间质细胞无明显异型性(400倍)
图5 Vimentin(+)(200倍)
图6 SATB2(+)(200倍)
图7 EMA弱(+)(200倍)
图8 Actin部分(+)(200倍)
图9 肿瘤离体后为灰黄暗褐色碎组织
2 讨论
骨化纤维瘤(ossifying fibroma,OF)是一种少见的良性骨-纤维性肿瘤,主要由增生的成纤维性间质和矿化组织构成,肿瘤主要来源于牙周韧带和骨膜或小梁网附近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常见于颌骨,较少见于眼眶[1-3]。
OF可分为3类[4],其中牙骨质-骨化纤维瘤(cemento-ossifying fibroma,牙骨质-OF)为经典型,青少年小梁状骨化纤维瘤(juvenile trabecul ossifying fibroma,JTOF)及青少年沙瘤样骨化纤维瘤(juvenile psammomatoid ossifying fibroma,JPOF)被认为是OF的两种组织变异型。JPOF较罕见,相关文献甚少。
JPOF多发病于青少年时期,平均年龄约20岁,男性患者略多[5,6]。本病主要见于颅面部,其中以副鼻窦的骨壁最多见。临床症状与肿物大小、受累部位相关,常见鼻塞、突眼、视力障碍和面部畸形等症状。本例11岁发病,与文献报道相符,仅见面部隆起,无其他症状,临床表现不特异。
影像学表现为膨胀性肿块,圆形或椭圆形,无包膜,但界限清楚,由于瘤体钙化程度不同,CT可呈“毛玻璃”样或点片状高密度影。瘤体与周围组织间见“蛋壳征”形成。“蛋壳征”是由于外周骨处于发育阶段,瘤体生长压迫周围骨质,周围骨质随肿物生长逐渐受压变薄形成“蛋壳”,“蛋壳”本质是膨胀生长的骨质[7]。“蛋壳征”是JPOF的典型表现,除JPOF外,动脉瘤样骨囊肿等病变也可形成“蛋壳征”,实际工作中注意鉴别诊断。本例影像学表现不特异,仅表现为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周围部分组织受压,影像学诊断困难。
JPOF的病理特征为增生的成纤维间质内含类似骨小体的小骨块。特征性骨小体呈球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具有嗜碱性中央及周围嗜酸性类骨样边缘。骨小体大多数无细胞,少数可见细胞。偶尔可见出血、囊性变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等继发改变。
免疫组化染色骨小体基质和梭形间质细胞骨黏连蛋白osteonectin阳性[8]。同时,SATB-2、Vimentin、SMA和CD10呈阳性表达,CD34、S-100和细胞角蛋白呈阴性表达[9]。
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JPOF的术前确诊困难,本例手术送检物为分块切除标本,组织破碎,无法观察到完整大体形态,因此需临床、影像与病理三结合才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①牙骨质-OF,主要见于下颌后部,发病年龄约35岁。组织病理学上,增生的成纤维性间质中见成熟的编织骨和板层骨,骨周围围绕骨母细胞,特征性骨小体少见,结合发病年龄与部位,可与JPOF鉴别。②JTOF,主要见于上颌,发病年龄约8.5~12岁。镜下见成串不规则的类骨质,包含饱满的骨细胞,可见骨小梁形成,骨小梁周围围绕骨母细胞,骨小梁可相互吻合成网格状,缺乏特征性骨小体。③动脉瘤样骨囊肿,可单独发生,也可继发于JPOF等疾病,组织学仅见大小不一的囊腔,无上皮细胞衬覆,腔内含血液,缺乏JPOF的特征性表现。④砂粒体型脑膜瘤,也可发生于鼻腔和鼻窦,成年人多见,组织学上可见砂粒体,与JPOF的骨小体类似,但脑膜瘤的砂粒体无细胞结构,且脑膜瘤表达EMA、PR和SSTR2,JPOF一般呈阴性表达。然而,Granary等[10]认为JPOF有时上皮膜抗原(EMA)染色为阳性,在应用EMA来区分JPOF与脑膜瘤时需谨慎。因此,多个抗体联合使用有助于鉴别诊断。本例EMA阳性,但PR阴性,可与脑膜瘤鉴别。⑤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epsia,FD)和OF是两种不同疾病,影像学及组织学形态上常有交叉重叠,FD形态学表现为梭形间叶细胞增生,其中见特征性字母形、鱼钩状骨小梁分布,骨小梁周围常常缺乏骨母细胞围绕,偶尔可见少数骨母细胞,与OF不同,其呈现更统一的类骨质分化,且缺乏JPOF的特征性骨小体。杜江等[11]对数例OF和FD行免疫组化染色,其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FD中未见阳性表达,而在牙骨质-OF中阳性率为70%,尤其在JPOF中阳性率为83.3%,因此认为PCNA染色对OF和FD的鉴别诊断有所帮助。⑥骨肉瘤好发于四肢长骨,侵袭性生长,JPOF也可呈局部侵袭性生长,然而,组织病理学上,骨肉瘤可见恶性肉瘤性肿瘤细胞和肿瘤性成骨。JPOF是良性病变,细胞异型性不显著,核分裂像少见。
手术切除为唯一确切的治疗手段,病变较小时,一般主张局部完全切除或刮除术。瘤体较大或边界不清,一般主张局部扩大切除。对于难以完整切除的瘤体可做部分切除,以改善面部畸形。JPOF的辅助放射治疗通常被大多数权威人士认为是禁忌,因为它存在辐射抵抗和恶变风险[12],但Stickler等[13]认为放射治疗可用于不适合再次切除的侵袭性病例。
JPOF可呈局部侵袭性生长,具有较高复发潜能,术后复发率达30%~56%[14],可能与术后肿瘤组织残余相关。一般无远处转移,总体预后较好,尚无恶变报道。本例患者术后定期返院复查,24个月随访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