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9—2015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发病与死亡特征分析

2021-06-23郭伟朱奕潼丁高恒朱公建刘玉琴吴建军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年龄组死亡率甘肃省

郭伟 朱奕潼 丁高恒 朱公建 刘玉琴 吴建军

子宫体癌是发病于子宫内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影响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区域性和人群差异性[1-2]。根据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不同国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相关防控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子宫体癌多发于中年妇女,而此年龄段正是处于事业上升和照顾家庭的重要时期[3]。子宫体癌的发生给患者以及其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生活负担,有效规避危险因素和早期的筛查能够降低子宫体癌的发病。本研究收集甘肃省2009—2015年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的发病与死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深入了解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的流行状况,为制定甘肃省子宫体癌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编码为C54的子宫体癌收集数据。子宫体癌发病和死亡数据来源于甘肃省14个肿瘤登记点上报的肿瘤登记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各肿瘤登记地区的公安局和统计部门提供的人口数据,覆盖人口37 869 879人年,男性覆盖人口19 448 144人年,女性覆盖人口18 421 735人年;其中城市地区人口为29 734 070人年,占总覆盖人口的78.52%,农村地区人口为8 135 809人年,占21.48%。

1.2 登记数据质量评价

依照《五大洲癌症发病率》第10卷(Cancer Incidence in Five Continents Volume X)、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国际癌症登记协会(IARC)以及《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2016)》对甘肃省肿瘤登记资料的要求进行采集、审核、整理[4]。根据常用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通过3个主要指标:形态学诊断确认比例(MV%)、只有死亡医学证明书比例(DCO%)、死亡/发病比(M/I)进行评价。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2009—2015年子宫体癌MV%为86.84%,DCO%为0.38%,M/I为0.62%。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整理采用Excel 201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统计指标包括发病(死亡)率、累积发病(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中国人口标化发病(死亡)率(以下简称“中标率”)、世界人口标化发病(死亡)率(以下简称“世标率”)。中标率采用200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构成进行标化,世标率按Segi′s世界人口构成进行标化[5-6]。采用Joinpoint 4.0.4软件回归模型计算APC,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体癌发病率

2009—2015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发病率为23.57/10万,中标率为19.86/10万,世标率为20.90/10万。城市地区发病率为23.18/10万,中标率为19.27/10万,世标率为20.46/10万;农村地区发病率为26.00/10万,中标率为23.15/10万,世标率为23.36/10万。城乡地区对比显示,农村地区发病率高于城市地区(表1)。

表1 甘肃省2009—2015年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发病情况

2.2 子宫体年龄别发病率

2009—2015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女性子宫体癌发病率在20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在25~35岁之间增幅缓慢,35-岁年龄组以后发病率开始增长,在6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82.26/10万),随后发病率开始下降,在85+岁年龄组下降至36.67/10万。城市地区,女性子宫体癌发病率20岁之前并无发病,在25~50岁增幅迅速,在6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随后发病率有所下降。农村地区,女性子宫体癌发病率20岁之前并无发病,50-岁年龄组发病率达到高峰,在50~65岁之间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65-岁年龄组产生波动。农村地区发病水平总体高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发病高峰(50-岁年龄组)早于城市地区(60-岁年龄组)(图1)。

图1 甘肃省2009—2015年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年龄别发病率

2.3 子宫体癌发病率变化趋势

2009—2015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女性子宫体癌发病率呈总体下降趋势,APC为-4.9%,呈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地区发病中标率呈下降趋势,APC为-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地区发病率呈下降趋势,APC为-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图2)。

表2 甘肃省2009—2015年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发病率变化趋势(1/105)

图2 甘肃省2009—2015年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发病率变化趋势

2.4 子宫体癌死亡率

2009—2015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死亡率为14.61/10万,中标率为12.14/10万,世标率为12.90/10万;城市地区死亡率为12.33/10万,中标率为10.20/10万,世标率为10.58/10万;农村地区死亡率为12.08/10万,中标率为10.97/10万,世标率为11.58/10万。城乡对比显示,农村地区死亡率略高于城市地区(表3)。

表3 甘肃省2009—2015年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死亡情况

2.5 子宫体年龄别死亡率

2009—2015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女性子宫体癌死亡率在30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在35岁以后死亡率逐渐上升,但增幅缓慢。女性子宫体癌死亡率在6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7.81/10万)。城市地区,在25~45岁之间处于较低水平,45~65岁之间迅速上升,65岁以后呈下降趋势。农村地区,在25~45岁之间处于较低水平,45岁以后处于上升趋势。农村地区子宫体癌死亡水平总体高于城市地区(图3)。

图3 甘肃省2009—2015年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年龄别死亡率

2.6 子宫体癌死亡率变化趋势

2009—2015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女性子宫体癌死亡中标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APC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地区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为-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地区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为-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图5)。

表4 甘肃省2009—2015年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死亡率变化趋势(1/105)

图5 甘肃省2009—2015年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死亡率变化趋势

3 讨论

2009—2015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数据结果显示,发病中标率为19.86/10万,高于国家癌症中心2015年全国子宫体癌中标率(10.28/10万)[7]。同期子宫体癌死亡中标率为12.14/10万,高于国家癌症中心2015年全国子宫体癌死亡中标率(2.39/10万)[7]。根据资料显示,浙江省2000-2009年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症的发病中标率为4.64/10万、死亡中标率为1.41/10万,均低于甘肃发病中标率与死亡中标率[7]。

2009—2015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女性子宫体癌年龄别发病率在20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25-岁年龄组开始上升,6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2003—2007年全国子宫体癌年龄别发病率在35-岁年龄组开始上升[7],与全国比较,甘肃省子宫体癌发病年龄有所提前,但发病高峰同样在60-岁年龄组,提示60-岁年龄组女性是子宫体癌的重点防治人群。甘肃省子宫体癌年龄别死亡率在30-岁年龄组开始上升,并随着年龄增长而明显上升,在6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与全国年龄别死亡模式相同[8]。

2009—2015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年龄别发病(死亡)率高峰早于城市地区年龄别发病(死亡)率。2009—2015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流行状况高于全国[7-8],建议应加强甘肃省子宫体癌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健康教育。开展甘肃省子宫体癌的筛查,开展肿瘤流行病学调查。

子宫体癌病因复杂,子宫内膜癌是已知的子宫体癌主要类型,因此目前关于子宫体癌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多集中于子宫内膜癌。而关于子宫内膜癌的研究显示,雌激素的过多刺激是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其中包括内源性雌激素过多和外源性雌激素干预。外源性雌激素中的三苯氧胺被认为是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9]。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是较为明确的子宫体癌健康危险因素[10-11]。绝经延迟、月经紊乱、未孕、未产、不孕会增加患子宫体癌的患病风险[12]。鉴于子宫体癌的发病死亡特征和子宫内膜癌的健康危险因素,应加强防癌知识教育,使高危人群意识到一些基础性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与子宫体癌的发生有关。通过饮食、锻炼等降低基础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推行防癌宣传教育,以及加强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将对子宫体癌的防治有很大意义。除关注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外,还因进行癌症预防健康教育和干预防控。针对家族史高发的家庭,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助和防控知识教育,早发现、早治疗。

综上所述,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子宫体癌发病和死亡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发病水平仍然较高,甘肃省子宫体癌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基于子宫体癌复杂的病因和完善疾病谱的政策要求,仍需要关注女性生殖生理健康,加强高危人群的癌症筛查,完善预防控制工作。

猜你喜欢

年龄组死亡率甘肃省
全面的健康生活方式显著降低糖尿病死亡率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席晓辉作品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高原地区736例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