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内酯治疗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2021-06-22徐继蕊孙英伦
徐继蕊 孙英伦
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复杂性这一特点,对患者的危害比较大,尤其是患者同时伴随着心房颤动时会加快患者心力衰竭速度,大大增加患者的治疗难度,同时对患者的心功能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出现心律失常[1]。对于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临床需要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在患者的治疗中,螺内酯是比较有效的药物,对缓解患者心力衰竭过程有一定的作用,同时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缓解患者病情[2]。本文以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70 例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螺内酯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70 例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经数字抽签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35 例。实验组男19 例,女16 例;年龄最大84 岁,最小62 岁,平均年龄(74.46±4.16)岁;心功能分级:Ⅱ级8 例,Ⅲ级19 例,Ⅳ级7 例。参照组男18 例,女17 例;年龄最大86 岁,最小60 岁,平均年龄(74.02±4.68)岁;心功能分级:Ⅱ级7 例,Ⅲ级22 例,Ⅳ级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内容已经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患者均经本院医学诊断确诊为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交流无障碍、无精神类疾病患者;在接受治疗前1 个月内并未接受激素、抗感染、免疫等治疗。排除标准: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存在过敏现象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在接受研究前3 个月内存在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与本院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具体内容为:予以患者β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利尿剂、强心药、降糖药物、阿司匹林等,如患者存在液体潴留等情况,则需要联合应用氢氯噻嗪片(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0796,规格:25 mg×100 片)进行治疗,1~2 次/d,25~50 mg/次。
实验组在参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螺内酯(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686,规格:20 mg)治疗,1 次/d,10 mg/次,患者用药后可根据其下肢水肿情况持续给药,如患者下肢水肿严重,则需要调整用药剂量,改为2 次/d,20 mg/次。两组患者均接受14 d 的治疗后观察其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经治疗,患者心功能改善﹥2 级,心力衰竭完全缓解为显效;经治疗,患者心功能改善1~2级,且心力衰竭有明显缓解为有效;未能达到上述要求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包括LVEF、LVESD、LVEDV,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行心动图检查即可得到上述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LVESD、LVEDV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LVEF 高于参照组,LVESD 短于参照组,LVEDV 小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参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心力衰竭的发生原因在于心脏的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心脏的血液无法正常流通,从而出现心脏循环障碍性心血管疾病,具有比较复杂的发病机制,且随着病情不断发展,还可能出现心房颤动这一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患者心力衰竭症状与病情状况[3]。临床相关文献表明: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的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均处于激活状态,随着时间不断推移,能提升患者体内的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从而增加醛固酮的分泌,导致心肌纤维化,进一步损害患者的心脏功能[4]。因此临床对于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常常需要应用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强心、利尿剂、β 受体阻滞剂等,这些均是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案。但是由于患者的病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可能对于部分患者来说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无效[5]。有研究表明:螺内酯应用于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中可获得较高的治疗效果[6]。
在本次研究中,对于实验组患者除了常规治疗外,联合应用螺内酯,从结果上看,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LVESD、LVEDV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LVEF 高于参照组,LVESD 短于参照组,LVEDV 小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患者体内的血浆醛固酮水平可获得暂时性降低,但是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常规治疗药物的应用效果[7];而螺内酯属于一种拮抗剂,其化学结构与醛固酮有一定的相似性,可对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产生抑制作用,从而缓解机体心功能损害,抑制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现象,提升患者机体内的血清钾水平,进而达到抗心律失常作用,改善患者左心室的容量与心功能不全情况,由此可见,螺内酯的应用对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有一定的降低作用[8-10]。而在汤继海[11]的研究当中,观察组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螺内酯后,患者的LVEDV 水平为(45.23±5.63)ml,对照组为(55.67±4.59)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623,P﹤0.05);观察组患者的LVESD水平为(33.48±3.56)mm,对照组为(40.56±4.15)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5365,P﹤0.05);观察组患者的LVEF 水平为(50.42±4.59)%,对照组为(43.68±4.5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637,P﹤0.05),与本次研究结论一致。本次研究另一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螺内酯应用于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中能够取得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其原因可能在于螺内酯具有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从而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促使心血管系统重塑,改善其纤维化作用,最终达到缓解心力衰竭发展的作用,且随着患者用药时间越长,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12,13]。
综上所述,对于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来说,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螺内酯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对快速恢复患者的病情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