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内外营养治疗炎性肠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6-22林萌高向君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6期
关键词:肠病屏障胃肠道

林萌 高向君

研究数据显示,炎性肠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炎性肠病累及人体直肠、结肠、回肠,也是特发性肠道性疾病,多数患者伴有腹痛和腹泻等临床表现,病情严重者伴有血便[1]。该疾病包括多种疾病类型,比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炎症,引起肠道病变,而实施一项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肠内营养是经患者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及各种营养素的支持方式。肠内营养的途径包括两种方式,即经导管输入和口服,而随着我国临床对于人体胃肠道结构与功能的不断深入研究,认为人体胃肠道不仅是一种消化吸收器官,并且作为人体十分重要的免疫器官,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具有更符合生理、费用低廉、给药方便等优点[2],同时还利于维持患者肠黏膜结构与屏障功能完整性,而通过采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取得显著效果[3,4]。为了分析肠内外营养在炎性肠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式,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5 月~2019 年10 月在本院就诊的炎性肠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象,平均年龄(45.52±1.17)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 例。观察组男60 例(60.00%),女40 例(40.00%)。对照组男59 例(59.00%),女41 例(41.0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入院时均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贫血、腹泻、腹痛等症状;②所有患者均符合炎性肠病诊断标准;③患者和家属均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排除伴有恶性肿瘤疾病者;②排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者;③排除存在精神异常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给予患者美沙拉秦缓释颗粒口服,1 g/次,3 次/d;对于存在侵犯直肠或乙状结肠等症状者,给予美沙拉嗪栓剂,并结合患者病情具体情况进行抗炎和调节肠道菌群等对症治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者则给予醋酸泼尼松,1~2 mg/(kg·次),1 次/d。连续治疗8 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肠内外营养治疗。①肠内营养治疗。患者入院后2d 内实施留置鼻胃管处理,给予肠内营养乳剂(商品名:瑞素),按照体重30 kcal/(ml·d);若患者伴有糖尿病症状,则给予肠内营养乳剂[(TPF-D),商品名:瑞代],治疗剂量同上,根据相关标准按照20~25 kcal/(kg·d)进行计算。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鼻胃管行持续泵入,初始滴速为20~30 ml/h,若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比如腹胀、反流、腹泻等,应在治疗第2 天对滴速进行调整,以60~80 ml/h 为宜。治疗第1 天治疗总量约为500 ml,第2 天治疗总量应在第1 天治疗量的基础上增加150~500 ml,之后治疗量应该为全量。②肠外营养治疗。严重营养不良患者给予益生菌胶囊管饲,2 粒/次,1 次/d。连续治疗8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指标、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营养状态指标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参考文献[5]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营养状态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营养状态比较(,g/L)

表1 两组营养状态比较(,g/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d)

表2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研究显示,炎性肠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该疾病易导致患者出现肠动力障碍,并且增加肠屏障功能障碍风险[5]。研究发现,导致肠道疾病发生的原因较多,其中肠黏膜屏障损伤为主要因素,人体肠黏膜屏障在接触外界环境时能够阻止致病微生物、抗原、促炎因子的入侵,达到保护患者机体健康的目的。临床尚未明确炎性肠病病因、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该疾病和多种因素相关,例如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环境因素、感染,同时部分学者还认为该疾病是由于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炎性肠病常用治疗方法较多,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但上述方式均存在一定不足,导致患者营养状态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疾病预后。而通过在上述基础上辅以肠内营养以及肠外营养支持能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胃肠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6],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从而显著提高机体抵抗能力与免疫功能。

肠内营养是指将含有高糖分、高蛋白的营养素通过鼻饲方式输送至患者胃肠道,虽然该种方式直接将高营养物质输送至患者胃肠道内,但是吸收程度取决于患者吸收能力、营养素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胃肠功能的好坏等[7]。肠外营养是指将营养物质制作成注射液从患者的静脉注入人体,从而供给患者相关营养,虽然该种营养支持方式能够为机体提供充足的热量,但长期应用该方式易减弱患者的胃肠功能,对其肠黏膜屏障功能造成破坏,导致组织血液中受到有害物质的入侵,激活机体血液中的炎性细胞,增加毒素血症风险,释放大量炎症物质,对肠黏膜屏障功能造成影响,对于病情严重者还可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的发生。肠外营养具有较多的输送方式,如胃空肠造瘘管、鼻胃管、鼻空肠管、鼻十二指肠管等[8]。通过联合应用肠内、肠外营养方式能给患者提供营养,促进患者早期恢复。对于炎性肠病患者,通过对患者进行肠内外营养干预,能促进患者的肠道功能早期恢复,达到改善机体营养状况的目的。若患者伴有濒临营养不良或者伴有营养不良症状、胃肠功能较好、能够承受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需早期采取肠内外营养支持进行干预,能更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9]。而实施肠内外营养联合方式具有以下多种优势:①肠内外营养除了能给患者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外还能调节患者免疫功能,保护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同时还能够维持患者黏膜结构与功能完整性,减少肠源性感染与细菌移位,加速患者静脉血液循环,促进患者胃肠道营养因子与激素分泌进入患者肝脏,为首选方式;②肠内外营养能保证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充足供应,同时还具有特殊营养素,能根据患者不同的器官功能与代谢负荷,选择适量的能量补充,能有效避免过高营养物质供给,适用于长期治疗的患者,能有效改善预后[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张丽丽等[11]的研究结果相似。由此说明肠内外营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机体营养状态,缩短住院时间,且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通过对炎性肠病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且安全性较高,值得研究和推广。

猜你喜欢

肠病屏障胃肠道
咬紧百日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屏障修护TOP10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一道屏障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维护网络安全 筑牢网络强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