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直视下尿道扩张术对男性尿道狭窄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06-22李明丁连芹李刚门立立高郁森
李明 丁连芹 李刚 门立立 高郁森
尿道狭窄通常是由于机体尿道管腔感染或者损伤后处理不当等导致,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该病临床可表现为排尿不畅、小便失禁、尿潴留等症状[1]。以往临床治疗尿道狭窄多采用传统探条尿道扩张,但该术不能直视,术中仅凭操作者手感扩张,导致直肠损伤、假道形成等并发症高发,且反复应用不同性状的尿道探条扩张易造成尿道局部菌群改变,从而诱发一系列的脓毒血症状[2]。随着泌尿外科临床设备的不断创新,钬激光尿道切开术得到广泛应用,但具有恢复慢、并发症多等缺点,导致临床治疗效果欠佳[3]。临床研究发现[4],膀胱镜下尿道扩张术相较于钬激光尿道切开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相关文献报道[5],改良直视下尿道扩张术可有效改善男性尿道狭窄患者的排尿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 年5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124 例男性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改良直视下尿道扩张术治疗男性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排尿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 年5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124 例男性尿道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2~84 岁,平均年龄(67.89±8.63)岁;病程7 个月~7 年,平均病程(3.59±1.59)年;狭窄部位:膜部39例,膀胱颈8例,阴颈前尿道部5例,球部10例;狭窄长度0.3~1.9 cm,平均狭窄长度(1.10±0.32)cm。观察组患者年龄44~82 岁,平均年龄(66.59±7.53)岁;病程5 个月~6 年,平均病程(3.14±1.23)年;狭窄部位:膜部35 例,膀胱颈10 例,阴颈前尿道部6 例,球部11 例;狭窄长度0.3~2.1 cm,平均狭窄长度(1.14±0.32)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标准:经超声或者尿道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尿道狭窄;均符合手术的相关指征,且手术耐受性良好;尿道狭窄长度﹤2.0 cm;年龄﹥40 岁[6]。排除标准:尿道狭窄伴有肿瘤、尿道下裂;合并尿道假道、尿瘘等复杂性尿道狭窄;合并严重精神障碍、颅脑疾病史;凝血功能异常、尿道周围脓肿[7]。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内切开术治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行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后,用碘伏液清洗患尿道,并将输尿管镜置于尿道,采用钬激光系统,能量维持为1.0~1.5 J,频率调整至12~16 Hz,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在直视下切开患者尿道狭窄段,同时注意保护直肠以及阴茎绵体;于2、6、12 点将前尿道狭窄段切开,于3、9、12 点将后尿道狭窄段切开,切开的深度以到达正常尿道黏膜为宜;采用钬激光气化将尿道隆起处较硬的瘢痕切除,促使后修整尿道表面至光滑、平整,然后止血,并将切除的组织碎块冲出体外;给予患者排尿试验,待排尿成功后留置硅胶尿管持续4 周;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治疗。
1.2.2 研究组 患者采用改良直视下尿道扩张术治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山东威智百科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962,规格:5 ml∶0.1 g)行表面麻醉,常规消毒铺巾;选取膀胱镜在尿道外口处直视下置于梗阻处,观察患者尿道狭窄部位、程度等,并根据膀胱镜下直视下确认患者狭窄部位有无假道以及光滑的正常尿道黏膜正道;向尿道狭窄内腔置入F4 输尿管导管,待见到尿液后沿着输尿管导管继续将插入F4 输尿管导管4~5 根,扩张狭窄段;撤走输尿管导管后,仅留1 根或者2 根F4 输尿管导管,并用膀胱镜沿着输尿管导管穿过狭窄部位进入膀胱;将膀胱镜缓慢退至狭窄段,然后适当摇摆膀胱镜镜体,扩张狭窄段;最后,将膀胱镜退出,留置F16 或者F18导管,留置2 周后拔除。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管冲洗时间、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个月的尿动力学指标水平,检测前1 h,告知患者饮水500 ml,待到尿急时,则开始做相关检查并测量患者尿流速;将检查所需的细管放置于膀胱处,先测量PVR 后,再配合肌电图活动,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逼尿肌或者括约肌不协调,由此现象判断是否会导致排尿困难或者尿急且排尿阻滞;将软管置于尿道压力机中,测量患者休息状态时的尿道压力,评估患者Qmax。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主要包括尿外渗、尿道血肿、阴茎勃起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尿管冲洗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PVR、Qmax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两组PVR 均较本组术前显著减少,Qmax 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且研究组PVR 少于对照组,Qmax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与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术后1 个月比较,bP﹤0.05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尿道狭窄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男性尿道狭窄疾病对于泌尿科临床医师而言仍然是一种较为常见且治愈难度大的疾病。以往盲视下尿道探条扩张术因操作简单、效果显著而得到临床广泛使用,并成为泌尿科医师首选治疗方式[8]。然而盲视下尿道探条扩张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在术中容易形成假道,且术后复发率高。现阶段,临床多采用内镜治疗方式治疗尿道狭窄患者,主要有激光切开、电刀切开等,但术后患者恢复慢、并发症多,影响预后。近年来,随着直视下尿道扩张术的不断完善,不仅有利于减少机体形成假道,还可明确尿道狭窄的部位以及长度,发现膀胱、尿道等部位的病变。有研究学者发现[9],微创性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对性功能影响小等优势,且随着医疗器械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其手术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可作为治疗尿道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案。
本研究中,研究组手术时间、尿管冲洗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改良直视下尿道扩张术有利于缩短男性尿道狭窄患者手术时间,并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有助于加速患者恢复。输尿管镜下尿道扩张术在术中扩张期间始终维持视野清晰,且置入输尿管导管促使尿道狭窄段开阔,有助于术中循环顺畅;而输尿管镜钬激光则需要在尿道狭窄段摸索前进,且切开的深浅、力度等均需要动态变化,造成冲洗液循环阻滞,从而导致手术视野受渗血影响[10]。本研究中,术后1 个月,两组PVR 均较本组术前显著减少,Qmax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且研究组PVR(16.95±3.58)ml少于对照组的(31.96±2.69)ml,Qmax(21.63±1.67)ml/s高于对照组的(15.96±1.34)ml/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改良直视下尿道扩张术可有效改善男性尿道狭窄患者的排尿功能。手术全程在输尿管镜直观下进行,并通过输尿管导管作为引导,有利于操作者了解尿道狭窄部位的程度、走向以及性质等;此外,改良直视下尿道扩张术不仅具有良好的扩张效果,其对尿道黏膜造成的损伤也相对较小,尿道狭窄段经扩张后宽阔平整,且操作对机体的刺激性较小,有助于降低机体炎症反应,从而对患者后期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11]。经过改进的直视下尿道扩张治疗,患者的尿道管腔功能逐渐恢复,有利于排尿通畅,从而减少膀胱残留尿。本研究中,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改良直视下尿道扩张术治疗男性尿道狭窄患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改良直视下尿道扩张术是在输尿管镜直视下进行的,对机体创伤较小,由此可减少患者术后尿道粘连、瘢痕的发生,可提高尿道扩张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
综上所述,改良直视下尿道扩张术有利于加速男性尿道狭窄患者恢复,改善排尿功能,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