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南涅水石刻造像风格与艺术性

2021-06-22曹佳宏

艺术品鉴 2021年15期
关键词:样式石刻雕刻

曹佳宏

在山西沁县文物馆中存放着诸多的石刻造像,并有单体造像、石塔、碑等不同的样式。根据现有的记载能够发现,山西沁县南涅水石刻经历了北魏、北齐、隋、唐、宋、五代十国等六个朝代,这批石刻主要是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北魏时期形成的,南涅水石刻造像充分反映了民俗特色。尽管该石刻造像是以民间集资为主,但也充分展现出来壮丽、大气和别致的美感,充分将古代雕刻艺术特色和审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因此对南涅水石刻造像的风格和艺术性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一、南涅水石刻造像

南涅水石刻造像主要是在1957年秋被发现于沁县南涅水村,共出土了1127件石刻造像。这些石刻造像所经历的年代为北魏永平三年到北宋天圣九年。南涅水石刻主要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制:首先是造像塔。造像塔以四方柱体石块为原料,主要以叠塔形为主,民众可以更加方便取用、放置。造像塔的高度基本上在2.4~3.5米,而单独的个体偏小,呈现出四方梯形的状态,由上而下依次增多。龛雕刻在叠塔的内部,而且龛内的像大小不一、神态各异,但造型设计极为精巧、具有美感,集中展现了北魏时期石刻的技艺精致、精巧。每层石块四面开龛,都在圆柱体上雕刻了一些图案,较为常见的有火焰纹、弟子,也有俩人并坐,还有一些刻画了传说故事;第二类为单体造像。这类造像大小差距相对较大,小的造像只有几尺,而大的造像高度甚至达到了3米。这些单体造像一般是以生动、不同姿态的人物为主。这些单体造像形体与人的大小差不多,上面雕刻的形象比较类似僧侣、达官贵妇、仆人等,其表情自然、安详、雍容华贵、线条感强,质地如细软织物,在单体造像的图塔环凿龛上面生动活泼,表现了当时民间生活的情景与画面。特别是有些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出了在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这些单体造像对于研究北魏时期的文化与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艺术品资料,同时这也是南涅水石刻单体造像与其他石刻的差别,特别是有些人物形象不是那种看不见的空门之物,而是成为具体的石刻,更是反应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信念,无处不在。这也能将北魏时期的特有的文化主题用石刻造像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三种形式是造像碑。在南涅水石刻馆中,共有五十多个铭文碑,上面的字迹由于长时间的风沙磨蚀而无法完全辨别清楚。南涅水石刻造像的存在为后人来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服饰、风俗、绘画以及书法等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二、南涅水石刻造像风格分析

(一)龛样式多种多样

南涅水石刻的龛样式类型具有丰富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包含了:屋形龛、树形龛、圆拱龛、尖楣龛等。龛上还雕刻了金乌、蟾蜍这类象征日月的动物,而在两边则是以弟子、金刚为主。下面摆置了博山炉以及供养者等。部分龛的修饰相对较少,主要运用了复线和平线的雕刻手法,其手法简洁明了、灵活多变,将内在的蕴意运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出来,展现工匠对于生活的体悟、经验。在众多的南涅水石刻中,有两块石刻极为特殊,该龛内部有两名造像,龛外部的装饰别致新颖,充分展现出北魏时期的民俗风光和艺术审美取向。另外还有杂技画面,在这个龛中雕刻着乐器演奏、戏剧表演、杂耍表演等人物,表现出老百姓们主要是应用民间的艺术和乐器来做礼,这主要是与北魏时期,文化的发展以及雕刻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紧密相关。在这些多种多样的龛中,最突出的就是四面均为双层的龛,两层叠层圆拱龛,雕刻像跏趺坐,衣裙覆盖在台座之上,叠落在一起。雕刻像面容与神态端详、自然、庄重,眼帘低垂,呈深思状,嘴唇呈莲花状微微翘起,略带一些微笑。相对于龙门石窟的龛,这些龛表现得更为丰圆、身躯厚重。在隋朝之后,龛的造型更多,作品也更为广泛。

(二)与当地民众思想相结合

南涅水石刻造像重要造像风格之一是与当地的民众思想结合极为紧密。这些石刻在创造的过程中就已经将老百姓们的民族风俗、信念、思想包含在其中。例如石造像编号743是两个人物并坐的样式,造型神态祥和、自然逼真,且做出了“讲述”的手势,表明这二人正在共同讲述雕刻像文化中所包含的真谛,向大众普及有关雕刻像方面的学说。这也表示风俗思想深入到民众之中;另外还有编号350这一石刻造像,主要描绘的是白马对即将要出家的人物极为不舍的情景,其中马的舌头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将其不断地拉长,延伸到了人物的脚下。白马对于人物的恋恋不舍情感可以被中国民众理解成为忠义之情,这符合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这些特定的石刻形式,具有特定的审美需求。总体来看,虽然南涅水石刻与大多数雕刻的样式相似,但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与龙门石窟的差别较大,特别是造像塔的形式,通过恢宏瑰丽的形式,具有摄人心魄的感染力,注重实际,表现了当时中下层社会审美需求,从这些雕刻的造型上来看,其端庄、和蔼、朴实的大众面孔,表现了民众的思想与愿望。

(三)与我国民俗相结合

我国的雕刻石像中,在形象塑造中流露出民俗气息,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取逐渐增长的。对于南涅水石刻而言,在文殊问疾这一龛,中间的人物为外来文化人物,雕刻像人物右侧有一人双手合十,而且手上还雕刻着一条鱼。站在整体的角度上来看,其有着极强的立体感。该石刻讲述的是一个极为流传的文化故事: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去探望当地一名叫作维摩的居士,而根据民间的习俗,不能空手去探望他人,因此在龛上出现了人物带着鱼去探望维摩的场景。这些都充分展现出与当地民众思想相结合的风格特征。外界文化在传入我国后,积极地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相结合,为外界文化的传播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北朝的石窟艺术中,主要表现了民俗生活情景的是礼节图与供养人像,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雕刻的面相、手势、服饰都有所变化,特别是南涅水的石刻雕像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雕刻像纳入了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形象,这主要是与当时国家的通婚制度以及工匠的技艺有一定的联系。

三、南涅水石刻造像艺术性

(一)以外来文化题材为主

南涅水石刻造像中的石塔造型相对较多,梯形的石块是构成石塔造像的主要部分,同时在这些石块上都有着不同的装饰,也便于搬动和放置。其中的石刻雕刻像主要是弟子、罗汉、天龙八部护法这些种类。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许多杂技乐舞。这些石刻题材的创作是在一般雕刻像样式范围之内,尽管没有像皇家石窟那样辉煌和宏大,但是却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中下层人们的审美价值,理念和需求。而且在造像方面抛弃了传统的“高不可及”的距离感,在雕刻像上体现出善、和蔼、质朴的情感,促使这些雕刻像与社会底层人民的距离不断拉近。南涅水石刻造像是充分展现出世人心理和审美的重要雕刻产物。

(二)风格独特,姿态多样

从现有的造像外形、特征以及题记能够发现,南涅水石刻是北魏时期形成的,并用长方形的石材作为叠垒的主要材料,而雕刻像摆放在石块的四周。风格上为雕刻像的面容展现出丰腴的状态,而且周身整洁、面容清秀,同时穿着的衣服样式也有所不同;而在姿态方面雕刻像的神态极为平静和安详,手印则以无畏印为主。另外石刻造像旁边的石狮子有正坐、侧坐以及瞠目结舌的神态,让人感受到灵动、活泼。相当一部石刻造像是着裙将上身袒露在外,面相丰腴。另外还有少部分的乐舞图景造像,其中主要是雕刻杂技乐舞,包含了抖空竹、踩高跷、吹笛子、抛弹丸等,甚至还有部分耍把戏的惊险动作。这些造像的存在,营造了一种雕刻像所具备的特有享乐氛围,这也是民间石刻突破传统雕刻理念的表现之一,这些不拘一格的雕刻技法,是因为主持者、工匠不同,从而心理需求与状态也不同。南涅水石刻与汉代石刻的传统风格有关,体现了恣肆、朴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虽然有一丝外来艺术的气息,但是并没有全部照搬。

(三)构图新颖化

为了要将雕刻像内容进行凸显,在雕刻这些石刻造像时,突破和改变了传统的雕刻样式,改善其局限性,最终使得南涅水石刻造像呈现出连环画的构图方式。而且雕刻的手法和装饰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征。论北魏时期的造像样式则已经达到了二十四种之多,例如圆拱形、屋形、椭圆形、方形等。其中的帷幕采用了波纹线、直线或者是折线进行展现,不仅外在上给人感觉极具艺术美感,同时也凸显出石刻造像的神秘感和迷离感。

四、结语

南涅水石刻造像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相比,其精致性和灵巧性更强,石刻造像的雕刻手法极具简洁化和夸张化,充分地将造像的内心世界和所要表达出来的意蕴进行表现;另外在构图上也极为新颖,不仅将雕刻像本身的内在特质进行凸显,同时也充分融合了中国的本土文化,进一步促使供养人、罗汉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形象。在装饰、陈设以及建筑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文化交融的特性和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样式石刻雕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在不同的Word文档之间借用样式或格式
On art
雕刻树叶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雕刻时光
这是巴黎发布的新样式
渭北民间石刻
汉代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