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资源,提升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
2021-06-21王萍
王萍
[摘 要]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对于数学学科本身而言,数学教学要从“知识”转向“思维”。
[关键词] 善用资源;提升素养
立足课堂,立足儿童,帮助学生主动踏入数学的奇妙世界,进行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的雙重熏陶,是我们每个一线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积极融入数学课堂,主动参与到知识学习和发现中,把数学当作知识来学,把数学当作文化来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数学是美好的同时,努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下面结合自己课堂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低年级教学实践中如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做出的尝试,以及积累的鲜活经验。
一、挖掘教材资源,启迪学生思考
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载体。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有丰富内涵的习题。课堂学习中,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简单地就题论题,要研读教材,剖析所教内容,尽可能放大教材资源的教学功能,做到“题”尽其用,让课堂开放数学思想之花。
二年级上册:《怎样让两数变得同样多》为学生的学习安排了这样一个情境:
1. 读懂题意,理解题意。
指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个彩珠。
生2:小军比芳芳少穿4个,芳芳比小军多穿4个。
生3(补充):小军和芳芳相差4个。
2. 操作思考,解决问题。
(1)引导操作探索。
师:你能用○代表彩珠摆一摆吗?
学生作品展示如下图:
小军 ○○○○○○○○
芳芳 ○○○○○○○○○○○○
比较:你是怎么看出芳芳比小军多穿4个的?
学生很娴熟地用小棒把芳芳穿的珠子分成两部分。(如下图)
小军 ○○○○○○○○
芳芳 ○○○○○○○○○○○○
并说出:芳芳穿的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小军同样多的8个,另一部分是比小军多的4个。
学生思考与活动:
①想一想、移一移,怎样让两串彩珠变得同样多?
②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③比比谁的办法多。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
(2)交流理解。
学生展示。
方法1:小军再穿4个,就和芳芳的“同样多”。(小军后面添上4个○)
小军 ○○○○○○○○●●●●
芳芳 ○○○○○○○○○○○○
追问:为什么小军添上4个,两串彩珠就同样多了?(小军的个数比芳芳少4个)
明确:小军比芳芳少4个,再添上4个,两串彩珠就同样多。
总结并板书:少的添上。
方法2:芳芳去掉4个,就和小军的“同样多”。(芳芳后面4个○拿走)
小军 ○○○○○○○○
芳芳 ○○○○○○○○○○○○
追问:为什么把芳芳去掉4个,两串彩珠就同样多了?(芳芳的个数比小军多4个)
明确:芳芳比小军多4个,只要把多的4个去掉,两串彩珠就同样多。
总结并板书:多的去掉。
方法3:芳芳移动2个给小军,两串彩珠就“同样多”。(把芳芳多的4个○中的2个移给小军)
小军 ○○○○○○●●
芳芳 ○○○○○○○○○○
追问:为什么只要把芳芳的移动2个给小军,两串彩珠就同样多?
明确:芳芳比小军多4个,把4个中的一半(2个)给小军,两串彩珠就匀得同样多。
总结并板书:移多补少。
追问:还有别的方法,也能使这两串彩珠变得“同样多”吗?
方法4:芳芳拿走3个,小军添上1个。
方法5:芳芳添上2个,小军添上6个。
方法6:芳芳拿走5个,小军拿走1个。
方法……
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课堂的收获应该是学生有收获。教学中,教师放慢了教学的脚步,细细挖掘例题中的数学思想“嫩芽”,放大数学思想空间。学生在观察、思考,解决怎样才能使“两串同样多”这个问题时,思维不受限制,个性得到张扬,创新得到展示,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少的添上”“多的去掉”“移多补少”3种基本方法,由这三种基本方法还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思路方法,收到了百花齐放的效果。学习再也不是“依样画瓢”照搬。这其中不只有知识的获得,还有数学基本思想方法渗透贯穿其中。
二、利用差异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数学教学中的差异,教学中应致力于实现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年级下册的教材为学生安排了这样一道题:
小明、小华和小芳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5天后,小明还剩34页没有看,小华还剩43页,小芳还剩26页。谁看的页数最多,谁看的最少?最多和最少的相差多少页?
“谁看的页数最多,谁看的页数最少?”这个问题,学生能根据生活常识和经验来判断:“同一本书,谁看的页数多,剩的页数就少;反之,谁看的页数少,剩下的页数就多”。而至于“最多的比最少的相差多少页”,学生就一知半解,说不出一个所以然。
为了打破教室的安静,也为了助学生一臂之力,作为引导者,我开始“自言自语”:既然三个人看的是同一本故事书,假如这本书的总页数是100页,那三个同学每人各看了多少页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简单多了!课堂开始有了反应。
曹子俊:小明看了100-34=66(页);
小华看了100-43=57(页);
小芳看了100-26=74(页)。
追问:看得最多的小芳和看得最少的小华相差多少页呢?
曹子俊:74-57=17(页)。
“我也是这么想的!”
“这个方法我也会!”
“对,他俩看的是相差17页!”
……课堂开始活跃起来!
师:是的,数学学习中,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数据进行假设,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如果不用这个假设的数据100页,谁有别的办法解决吗?
课堂上,有人摇头、有人抓耳挠腮、有人干脆说“不会”……看来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这时,平时喜欢数学学习的树锦添同学举起了他的小手。
树锦添:他们看的是同一本书,说明书的总页数是一样多的。剩下的页数越多,已经看的就越少;剩下的页数越少,已经看的越多。
为了使自己的方法能让同学们接受,树锦添还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了他的草稿思路:
剩下的页数+已经看的页数=总页数
小明 34
小华 43 (最多)
小芳 26 (最少)
树锦添:从图上看,小华剩得最多,说明小华看得最少;小芳剩得最少,说明小芳看得最多。小华就得先把剩下没看的页数补上:43-26=17(页),这样小华再补看17页,就和小芳剩的同样多。这也就说明刚才小华比小芳少看17页。
对于思维水平高一点的学生,他们可以理解其中蕴藏的数量关系,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理解上是有困难的!好多同学都在云里雾里,几乎没有什么反应!怎么办呢?这下可急坏了树锦添同学。这时,戴文昊按捺不住了,他激动地边举手边站起来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让你们弄懂树锦添的意思!”看到同学们的讨论是这样的投入,我不忍心就此结束,干脆把课堂留给学生。只见戴同学手上拿了两本数学书走到讲台前,对我说:“老师,你得帮我一下!”我很乐意地答应了。戴文昊告诉同学们:“这次看书与平时不太一样,得从后面看起!”并作了演示。然后,只见戴文昊把一本数学书从后往前数去43页,告诉同学们:“这是小华剩的43页”,并让我把它抓在左手里;接着把另一本数学书也从后往前数去26页,告诉同学们:“这是小芳剩的26页”,并让我把它抓在右手里。“现在,大家一定都能看出是小华剩下的页数多!我们把小华剩下的页数再一页一页地看(边解释边从前往后翻动我左手的数学书,直到与小芳剩下的同样多26页),小华必须再看几页呢?”“43-26=17(页)!”“对了,这17页就是小华比小芳少看的!”
“哇,我明白了,明白了!”
“用两本数学书这样表演了一下,好清楚啊!”
一个小小的表演,把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了!我毫不吝啬地把“大拇指”奖励给了戴文昊同学!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掌声中,瞿子萱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右手:“老师,我画了图,也能把答案算出来!”得到同意后,瞿同学拿起自备本,直奔投影仪,展示了她画的线段图(下面是瞿同学边讲解,边在老师帮助下整理后的图):
瞿子萱:“从线段图上看,小芳看的页数最多,小华看的页数最少。他俩已经看的页数相差的其实就是①号虚线和③号虚线之间的那一段。”瞿子萱还特地把小明的线段图用一张纸遮住,并在①和③之间用铅笔标注出来。
“这样就可以算出小芳比小华多看几页了?有哪位小朋友愿意来算一算?”(平时瞿子萱一直是老师的得力助手,这下干脆当起了小老师!)“我会算!”“我也会!只要算剩下的43比26多多少页!” “不就是43-26嘛!”……依托半抽象半具体的线段图,学生发现了问题的本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瞿老师的肯定下,答案出炉了:43-26=17(页),小芳和小华看的页数相差17页!
孩子不需要一样,孩子也无法一样!以数学课堂为载体,通过学生知识、能力的互补,合力共同发现知识、找到了问题解决的办法。学生在增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积极向上的合作观、价值观,促进了学生终身的长远发展。老师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舒展生命,找到自己!
三、善待错误资源,拓展学生思维
“错误人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贝恩布里奇的这句话让我引以为戒。教学中我都很重视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善待错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课堂上遇到这样一个题目:45个皮球装在盒子里,每盒装6个。最多能装满多少盒?在巡视学生作业时,发现了2种不同的答案:①最多能装满8盒;②最多能装满7盒。一道题,出现两种答案,显然有一种是不合理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我不动声色,选择了学生作业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展示:
45÷6=7(盒)……3(个)
7+1=8(盒)
答:最多能装满8盒。
师:谁来评价一下?(要求:如果正确,如何证明是正确的;如果错误,错在何处)
生1:老师,他写错了,答案就是7盒,不需要加1。
生2:问题问的是“最多能装满多少盒?”(特意重读:装满。)要是8盒的话,前面的7盒是装满的,但第8盒没装满,里面只有3个皮球。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要是采用8盒这个答案的话,题目该怎么改?
生3:要把问题换一换,换成“至少要装多少个盒子才能全部装完?”,(特意重读:装完)这样的话,剩下的3个皮球还需要一个盒子去装。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加以利用和研究,其效果远胜于教师累死累活地多讲几道题。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要独具慧眼,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处理这一道题时,面对学生的错误解答,我首先不动声色,把错误答案原模原样呈现,等待学生评价,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待学生理解清楚题意,找出错误后,我并不满足,继续追问:“要是采用8盒這个答案的话,题目该怎么改?”由此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中碰到商有余数的情况该如何理解,对答案有了更深层次地思考。这样的课堂,比硬塞一个结论给学生要高明得多,学生在思考、质疑、修改中,理解了知识。这样习得的本领才是真正被他们所内化吸收的本领。虽说在这个环节中浪费了一些时间,但绝对是“物超所值”。
实践证明,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还要“慧眼”捕捉课堂生成的差异资源,善待有价值的错误资源,巧妙调控教学过程中临时出现的动态环节,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数学学习中日积月累,并不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