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廉洁意识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2021-06-21张冬生张乃芳

高教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廉洁教育高校学生

张冬生 张乃芳

摘  要:大学生高度认同廉洁价值,但是他们的廉洁认知程度却不高,通过调研数据可以发现,他们的廉洁意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意识问题的出现源于现实中高校廉洁教育内容、途径、制度的种种不足,需要增强高校廉洁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方向性,从而解决问题,培育出廉洁的中国公民。

关键词:高校学生;廉洁意识;廉洁价值;廉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9-0011-05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highly identify with integrity, but they fail to foster a high level of cognition of integrity. According to surveyed dat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concerning their sense of integrity, which stems from deficiency in the content, approach, system of integ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integ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all be made more targeted, systematized, and orientated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and cultivate honest Chinese citizen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grity consciousness; integrity value; integrity education

高校学生的廉洁意识状况直接影响他们廉洁行为的抉择,甚至会影响他们擔当作为的成就;作为中国公民、中国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他们的廉洁意识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公民廉洁担当的精神风貌,影响着中国廉洁社会建设的现实进程。因此,结合实证调研结果,精准把握高校学生廉洁意识的现状,深度挖掘其间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廉洁意识的问题

意识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高校学生的廉洁意识问题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和意识三类。

(一)廉洁认知的理解偏差

渊源流长廉洁传统积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超越、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实践等共同形成丰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但是,调研数据显示①,大学生对廉洁的认知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1. 廉洁主体界定的片面性与落后性

本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联想到的廉洁人物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从人物所处的历史时期看,我国古代的历史人物占到了77%。排在首位的是包拯(包公、包青天),列举次数高达146次,占到总次数(671次)的21.76%;海瑞的出现频次排在第二位,被提到95次,占到14.16%;排在第三的是明朝名臣于谦,出现57次,占到8.49%。这三个历史人物的占比已经达到44.41%。然后是近代革命历程中出现的革命领袖。大学生列举的廉洁人物有83%处于政治领域,如包拯、海瑞、于谦、左宗棠、毛泽东、陈毅、朱德、邓小平、周恩来、温家宝、习近平等。其他廉洁人物数量很少,主要包括雷锋、科学家袁隆平、企业家任正非、影视人物达康书记等。

学生的选择结果可谓合情合理,这些人物毫无疑问都是廉洁的重要代表。但是,这些结果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对廉洁主体的判定倾向,体现出他们在时间与空间上与廉洁榜样的疏离。在整个调研结果中,无任何一人次提及高校系统,乃至教育领域的代表人物,当今时代的代表人物也只提到习近平。个别访谈中,多数学生认为廉洁只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和普通人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们在访谈中屡屡提出廉洁“应该研究有权有势的人,大学生谈什么廉洁和腐败”的观点。

大学生对廉洁教育对象的判断,也能反映出他们对廉洁主体的界定状况。江苏部分高校1274份问卷调研②的结果如表1所示。需要接受廉洁文化教育对象的排列顺序,与在高校校园内的行政权力等级次序基本一致。有87.41%的大学生认为校园内的廉洁文化教育对象不应该是普通学生。大多数学生认为普通学生不需要或基本不需要接受廉洁教育。其他相近的调研也呈现了类似的结果。

应该说,大学生对廉洁主体的界定非常落后。他们的结论从本质上甚至没有超出我国传统社会中普通大众的认知,在传统文化视域中,老百姓普遍认为廉洁只是官吏和圣贤的事情,与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关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传统廉洁主体界定的超越,认为廉洁是领导干部、共产党员需要具备的重要品质,同时也是每一位社会公民应当具有的价值理念。因而要“在全社会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使清风正气得到弘扬”③。但是,显然今天的大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认知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远没有把握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廉洁主体的精华。

2. 廉洁行为判断的二元性与抽象性

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与他们对廉洁主体的认知息息相关。既然大多数学生认为廉洁主体是政治人物、从政人员尤其是政府官员,那么在行为是否廉洁的问题上也会与政治官员紧密相连。他们把“不腐败”等同于“廉洁”,也就是把廉洁行为只限定在官员的经济廉洁上。

有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学生表述廉洁的“词汇相对较为集中,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词汇集中反映的客体主要是与官员群体有关。例如出现频次较高的‘不贪污‘不受贿以及‘不腐败等”④。部分大学生在列举廉洁事例时使用描绘性词语进行表述,如“两袖清风”“勤俭节约”“为官清廉”等;也有学生选择中国历史上名人的廉洁事例,如包青天拒收砚、海瑞罢官、于谦被称为于青菜等,也表明他们对廉洁地理解基本等同于“不贪污”“不受贿”“不腐败”。这意味着大学生对廉洁行为界定时表现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窄化的,把“廉洁”等同于“廉政”。

同时,大学生对廉洁行为的界定还是抽象的。他们在列举廉洁事例时,有将近60%的人表示“列举不出廉洁事例”(见表2);在列举出来的结果中,还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晏子使楚”“铡美案”等与廉洁关联很小或没有关联的事例。可见,如何在行为层面保持廉洁,大学生的理解是非常抽象,而不是具体的。

“不贪污”“不受贿”“不腐败”显然是廉洁的重要内容,廉政也是廉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起来。这使得大学生无法有意识地、有效地用“是否廉洁”衡量自己的行为。事实上,廉洁是对所有公民的要求,并且涵盖了生活的诸多方面。在大学校园中,不廉洁行为在学生学业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中都存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论文抄袭、数据造假、考试作弊、骗取助学金等行为均属于不廉洁行为。

3. 廉洁形象把握的刻板性与负面性

大学生在讲述廉洁事例时用到的词汇比较多的有:“两袖清风”“一贫如洗”“家无余钱”“捉襟见肘”等。在个别访谈中可以发现,有些大学生认为廉洁就意味着“清贫”。廉洁形象在很多大学生看来是与经济生活的捉襟见肘紧密相连。

廉洁的另外一个刻板印象是“古板”,不近人情。仅有10.7%的大学生认为廉洁对处理人际关系有重要价值⑤,多数大学生认为廉洁中内含的刚直不阿的品质造成了历史上廉洁人物的悲剧性形象,如果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会对人际交往产生负面的影响,会减低与同学之间交往的亲密程度。

(二)廉洁认同的情感落差

在廉洁价值的情感表现方面,大学生在判断廉洁价值和衡量自己是否应当保持时,表现出了较大的落差。

1. 对廉洁价值本身的高认同

学界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调研,不同调研的数据虽有差异但调研结论基本一致。数据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廉洁价值的认同程度非常高,他们能充分认识到廉洁的重要性和腐败的危害性。例如有数据显示,46.1%的大学生认为“廉洁对每个人的发展很重要”,37.1%的人认为“比较重要”⑥;90.3%的大学生认为腐败会破坏社会风气,91.3%的大学生认为腐败会破坏社会公平正义⑦;对腐败现象持痛恨或检举态度的大学生达到91.5%⑥;80%的大学生表示会对腐败现象进行检举揭发,14.2%的大学生表示鄙视痛恨但不会行动,只有3.2%的大学生表示对腐败现象表示认同和2.6%的大学生表示自己选择随波逐流⑧。大学生对廉洁价值的高度认同是显而易见的。

2. 自我廉洁需要的低期待

与此同时,大学生的自我廉洁的期望却非常低。如表1所示,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或基本不需要廉洁教育。这与他们对廉洁认知的错误判断紧密相连。

把上述内容连结到一起,在读大学生在廉洁问题上呈现出来的逻辑思路是:廉洁价值是很美好、很重要的品质,痛恨贪污腐败,希望、甚至要求他人、社会的廉洁,但是,廉不廉洁这事儿和我没有什么关系,我又没有机会贪污腐败,而且我只是会被廉洁事例、廉洁人物感动,自己并不想成为廉洁模范,因为我不想过清贫的廉洁生活。

(三)廉洁意志的摇摆不定

即使掌握了廉洁的知识与理论,认同廉洁的价值,并想成为廉洁的人,也需要磨练意志,才能经受住种种考验。

1. 功利性选择的诱惑

当道德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的廉洁意志就会受到冲击、容易动摇。学生普遍重视学分、学分绩、奖项、荣誉等等,他们知道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回报才是廉洁的,但是,如果因种种原因无法顾及到所有课程时,就可能做出一定的让步、取舍。例如,有些功利性较强的学生只在涉及到学分绩的课程上、在可以加分的比赛项目等成绩显现度高的课程、项目方面下功夫,大学就读期间与学分绩无关的课程、与成绩无关的活动等,会被他们选择性放弃或者减少投入,一部分学生甚至在风险评估较小的情况下采取投机或作弊行为。因此,有些学生在选课的时候会更愿意选“水课”,也就是没有多少教育价值,但是老师要求低、给分高的课程,大学生将其称为“分高”“活少”型的教师或课程。在不涉及过程考核、不计入学分绩的选修课上,这类现象尤其严重,这就造成一些选课过程中“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廉潔现象,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投入低、但是收益大、评价高,而高评价又进一步鼓励、加剧了集体性投机行为。

这样的现象即使并不普遍,但是只要学生参与过并从中获利,就会由此增强其投机意识,会有意识有目的地积极寻找降低投入成本、扩大受益回报的机会。这样的意识、行为一旦多次成功,学生地廉洁意志就会被消解,廉洁美德的吸引力就会降低,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就会习惯性地把对廉洁美德的追求排在现实的利益需求之后。

2. “被迫”从众的妥协

有些学生对自己有较高的道德要求,能够有意识地抵御利益的诱惑。但是,如果周围同学绝大多数都存在作弊行为且能够因此获得更大的利益,就会有更多的学生也“被迫”加入到其中,尽管有学生在价值理念上是不认同、甚至否定不廉洁的,但是在行动上会与其他人保持基本一致,从而避免成为太“傻”的极少数人。同时,他们会以“被迫”或“无辜”的姿态原谅、甚至纵容自己的不廉洁行为。

通过对某高校课堂互动平台进行的随堂调研⑨结果得知,178位曾经在高校期间上过慕课的学生中,只有40个人,也就是仅仅22.47%的学生表示自己是认真看完慕课课程的,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认真完整地观看,有高达19.66%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怎么看”或“根本没看过”慕课内容。随后的简答题追问中,有学生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整个慕课从来没有打开过视频,完全不知道慕课课程所讲内容,只需要直接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用网络浏览器查询答案,并且一般是和同宿舍成员分工合作,各自负责一部分题目,共同完成测试获得成绩。”这种集体协作的不廉洁行为,消解了廉洁担当的意义,学生共同作弊使得参与者的不廉洁愧疚感严重降低。

二、问题的现实归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学说坚持辩证的唯物论,认为人的意识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源于自然世界、社会实践,所以意识上出现问题要到现实中寻找原因,高校学生廉洁意识的问题要归因于高校的教育、管理等现实因素。

(一)高校廉洁教育内容的抽象与片面

高校廉洁教育的内容

1. 教育内容的抽象性

課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本课题组的调研结果也显示大学生认为高校的课堂教学是他们获得廉洁认知的重要途径。但是,从调研结果看,认为自己的廉洁信息来自课堂教学的学生,举出的人物均为政治领袖,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主,在简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廉洁事例时,他们描述则是两位领袖艰苦朴素的具体细节。

学生对廉洁人物、廉洁事例的陈述是非常具体的,但是,这恰恰显示出高校课堂教学中廉洁教育内容的抽象性。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很少有专门的廉洁教育课程,大多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中加入廉洁的相关内容。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教师选取的案例大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属于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不具有直接相关性。因此,虽然事例本身是教师通过丰富、具体的细节讲授的感性方式传递给学生的,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情感共鸣,但是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践是脱节的,一旦离开课堂,回归日常的生活世界,其影响也就淡化甚至消失了,因而对学生来说就成为抽象的。

2. 教育内容的零散性与片面性

从整体的内容覆盖面看,高校的廉洁教育是零散的。目前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入廉洁教育内容的教师与课程数量还很不够,即使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廉洁教育,也是零散的,而不是专门的、系统的讲解。2018年的一项调研显示,“多达63.9%的大学生认为在学校的各种课程或讲座中没有或很少宣讲廉洁意识相关的内容。”⑩今天,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廉洁的理论和现实都包含正反两面,无论是理论的讲授、还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都需要做到有破有立,才是全面、辩证地看问题。但是,目前高校的廉洁教育主要是讲故事,讲述典型廉洁人物的典型事迹。榜样文化的力量虽然不可忽视,但仅有榜样文化是不够的,是片面的。

廉洁的理论教育既要从正面讲清楚“什么是廉洁?为什么要廉洁?谁应当廉洁?廉洁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也要推动学生思考廉洁的理论问题,如不同的廉洁理论争鸣、不同的廉洁文化的对比、传统中国廉洁文化的现代转化等。只立不破,学生在面对西方思潮挑战时,就容易迷失;面对传统廉洁经验时,就可能因其“过时”简单进行全部否定。

对大学生廉洁现实的教育,也要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进行。既要有廉洁榜样的正面鼓舞与引领,也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对大学校园中的不廉洁行为加以正确的判断,从而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二)高校廉洁教育途径的匮乏

1. 由教到学的典型性与零散性

目前,高校廉洁教育没有专门的课程,也没有整体的设计,而是零散地通过其他课程、第二课堂、文化宣传、党课等途径实现。虽形式多样,但是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前文所说的学生廉洁意识的问题。所有途径选择的基本都是古今名人、领袖、英雄等典型人物的典型案例或名言警句等,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之间相距较远;针对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的党课更容易使学生将廉洁与干部相连;这些不同的教育途径之间,并没有系统的设计,也就难以产生互补的教育效果。

学界对廉洁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高校廉洁教育的研究成果也日见丰厚,论文、读本、研究项目众多,但是,这些科研成果更多限于学界内部,没有走向高校的课堂教学等环节,没有转化为廉洁实践的内容。可见,由科研到教学的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 学生自主学习廉洁知识的感性化与娱乐化

学生自主获取廉洁信息的途径主要是网络与电影电视。网络是信息时代的最重要的传播路径。有调查显示,“89.7%的大学生每天上午的时间达到3个小时以上,其中上网5个小时的占到大学生总数的44%,许多人离开网络寸步难行、寝食难安,智能手机成为许多大学生求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亲密助手与‘人体器官。”⑩本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列举出的廉洁信息获取途径最主要的就是互联网。但是,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学生廉洁信息获取的感性化与狭窄性。

互联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海量信息、覆盖范围广,信息传播以短平快为特征。尤其是网络大提速的背景下,互联网的传播中,视频类、网红直播类等越来越流行。这样的视听感染方式的信息很容易流于感官体验。大学生若长期沉浸其中会阻碍其理论思维的增长,损害他们的概括、抽象能力。互联网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追求点击率。真伪同行、价值多元,各种观点碎片化的观点,多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为第一目的。一些网络媒体人会故意把一个事件拆分开,从而制造一次又一次的“反转”,制造不断变化的所谓“真相”。在反复的真假变化中,发现真相的耐心被消磨,久而久之,学生跟着感觉走的感性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网民对互联网信息的选择看似有很强的自主性,实则更容易出现信息茧房现象。“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大学生从自己感性的兴趣出发,又不断地强化了自己兴趣的感性。看似开放实则形成了大学生自我选择的封闭性。各种短视频或新闻平台根据网民的喜好推荐同类题材的信息,这也加重了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狭窄性。事实上,廉洁教育的网站建设越来越多。高校一般都会设有防腐倡廉的网站,但是,“有60.3%的学生表示从未发现过,即使知道网站的存在的同学也有64.3%的人表示根本不会去浏览。”⑩

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电影电视也是学生获取廉洁信息的重要渠道,大学生通过电影电视节目获取了包括包拯、海瑞、达康书记等的相关事迹。学生能够举出较为详实的相关廉洁事例,如《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的事迹。可见优秀的影视作品的故事形象深入人心,能够在经过艺术加工,甚至是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传递出令人感动的廉洁价值的力量。但是,电影电视传播的信息传播也容易偏重感性化、娱乐化。大学生因此加强了对廉洁的朴素的认同情感、对腐败的深恶痛绝,但是大都只在感性认识层面,没有适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并不会直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

(三)对学生廉洁行为的制度保障不足

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制度能够给予学生追求廉洁的良好的保障与支持,学生就会更倾向于坚守廉洁品质;反之,则容易放弃。

高校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学分绩是衡量他们合格或优秀的重要标准,因此,影响学分绩的课程被视为重要课程,不影响的则是不重要的,依此决定投入精力的多少或是否作弊,总之,少投入多受益成为选课、选教师的重要标准,在技术、制度制约不到的地方,作弊等不廉洁行为就容易滋生;经济领域中,助学金的评选名额按班级比例分配,也可能滋生腐败,贫困学生拿到助学金后如果不再受制度制约,也可能请客吃饭或购买贵重消费品等。总之,如果文化上鼓励廉洁,但是具体制度对廉洁者的保护和鼓励不足、对不廉洁行为的制约不力,都会伤害学生的廉洁意识和廉洁行为。

三、问题解决的路径

要增强高校廉洁教育的针对性,着力解决问题。针对廉洁认知理解偏差问题,要在有限的教育时间里,要首先把握理论的核心,明确马克思主义廉洁认知理论对以往理论的超越关键点,以点带面,打好理论基础;针对廉洁认同情感的落差问题,要在肯定学生感性认同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加强理性思考,引领他们实现廉洁价值认同的理性层次,实现感性和理性认同的良性互动;针对现实利益的诱惑等,要以学生成长为本,完善制度的规约与保障。

要实现高校廉洁教育的系统性。首先,要对不同途径的教育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使其内在一贯,且各有不同、相互补益,避免内容集中在某几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其次,教育内容要兼顾理论与实践,要搭建典型案例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环境之间的桥梁,避免教育成为道德说教;再次,教育途径要注意稳定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与灵活的宣传、知识竞赛、网络互动等相结合,实现守正创新、不断拓展,避免教与学各行其道;最后,廉洁教育还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公民教育,甚至专业课程中职业道德等教育相结合,打造更大的廉洁教育空间。

要增强高校廉洁教育的方向性。在夯实理论的同时,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在高校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反复实践,推动思想化为行动、理论走向现实,实现高校学生廉洁的知行合一,培养廉洁自律、担当有为的中国公民。

四、结束语

建立廉洁型社会需要理想的引领,但是仅凭美好的愿望和空泛的道德说教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教育效果。教育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在学生日常的言行细节中发现问题,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继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从高校学生对廉洁的高认同和低认知这一对矛盾入手,多维度、深层次调研学生的廉洁意识,就能够发现他们在知情意三个层次复杂、纠结的状态,进而倒推出高校廉洁教育存在的多重问题,然后逻辑地推演出解决问题的路径。至此,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高校廉洁教育、培育学生的廉洁意识,在理论逻辑上是完整的,但是,理论走向现实的过程中,总还会遇到其他的困难,高校的廉洁教育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

注释:

①主要包括三类:一类使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研获得的系列数据。调研采用方便取样,调研对象是对五所京津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学校、院系、年级、政治面貌、干部类型等信息。二是开放式设问,即要求学生列出三位与廉洁相关的人、举出一个与廉洁相关的故事或事迹(简述),并从选项列表中选择获知这一故事或事迹的主要途径。共发放8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09份,有效率98.66%。基本信息的调研显示,理工类学生有502人,文史类256人,艺术类51人;大一学生352人,大二243人,大三125人,大四89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4人,共青团员778人,群众17人;11名校级干部,80名院系级干部,161名班级干部。第二类是本课题组对个别学生访谈所得的文本数据。访谈人数为61人,其中大一学生21人,大二31人,大三5人,大四4人;第三类是其他公开发布的相关、相近调研数据.

②陈玮.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72-73.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5.

④李凤兰,黄韬.大学生廉洁观的社会表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7):52-58.

⑤李斌雄,吴丽波.如何促进当代大学生廉洁、廉政素质和廉洁价值观的发展——基于武汉地区高校学生廉洁、廉政素质的调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2):66-75.

⑥吴丽波,李斌雄.武汉地区大学生廉洁意识和廉洁行为现状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41-44.

⑦王凌.当代大学生廉洁观调查——基于1799份问卷的分析

[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32-139.

⑧邱卫东,胡博成.当代大学生的廉政认知幻象:生成机理及改进策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

179-184.

⑨2020年某高校课堂上,课题组通过课堂网络互动平台进行调研,设置了四个选择题“你上大學后上过几门慕课?”“选择上慕课的原因?”“怎么学的?”“怎么考的?”随堂调研了221位大学二年级理工类学生,得到相关数据的结果。其后又进一步以简答题“谈谈你对慕课的建议”进行追问,有38位同学自愿做出文字回答,对自己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解释.

⑩戴平安.论新时代网络视域下“95后”大学生廉洁意识的培养[J].湖北社会科学,2018(10):179-184.

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6-15.

猜你喜欢

廉洁教育高校学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形成策略
“运动世界校园”对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调查研究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浅谈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开展廉洁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法制背景下大学生廉洁教育探讨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