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防特色地方高校红色军工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1-06-21高柏孙占学陈井影管文娟张红军李烨玲黄振周义朋张树明

高教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核工业军工红色

高柏 孙占学 陈井影 管文娟 张红军 李烨玲 黄振 周义朋 张树明

摘  要:红色军工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解放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中凝练而成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我国由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的重要推动力,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思想武器。传承和弘扬红色军工文化是我国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思想和政治教育基础。进入新时代如何完善红色军工文化价值理论体系、加强军工文化建设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关键词:国防特色;地方高校;红色军工文化;文化育人

中图分類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9-0020-04

Abstract: The red military industry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wealth condensed from the libe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is not only an critical driving force for China to move from a big country to a powerful country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weapon to unload the core value of socialism. As a grea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by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red military industry cultur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t provid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basis for education on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talents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Realistic and important subjects to be studied and addressed urgently is how to perfect the theoretical value system of red military industry cultural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industry culture in a new era is.

Keywords: national defense characteristic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d military industry culture; cultural education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民族繁荣稳定的大局。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安全形势复杂,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意识形态领域中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日益尖锐,科技与理念的巨变、多元文化与各种思潮对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理想追求等高校文化带来巨大冲击[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东华理工大学坚持以德树人,传承和弘扬红色军工文化基因,实现红色军工文化在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探索了文化育人的方法和途径,彰显了地方高校的行业特色。

一、红色文化与军工文化

(一)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无数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革命思想和精神财富。它融合了中华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实践过程中所传承的优秀中华文化,吸收了中华民族精忠报国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爱国主义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富有特殊意义的物化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成果的总和,代表了无产阶级先进文化、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根本的利益、代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和历史性[2-4]。

(二)军工文化

军工文化是指在我党领导下的军工行业从革命战争年代诞生、新中国建设时期发展、到新时代的强盛的历史过程中通过艰苦奋斗形成的军工思想和军工精神。军工文化具有历史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地区性等特点。武器是军队建设的基本条件,大量武器的配备必须依托自己的兵工厂。1931年江西兴国县官田镇建立“官田兵工厂”,自此根据地兵器工业诞生了人民军工,开创了我党我军兵器制造的先河。伴随着人民军工事业起步而产生的军工文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时期陕西省黎城县创立的“黄崖洞兵工厂”被誉为兵工摇篮,是华北敌后八路军创建规模最大的兵工厂,为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军工人才,弘扬了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新中国成立后, “两弹一星”事业蓬勃发展,展现了我国国防力量,奠定了中国大国地位,彰显了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的军工精神。新时期的载人航天事业飞跃发展,讴歌了新时代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强军报国、使命担当精神。各时期军工优良传统和文化精华一脉相承,孕育了我国以国家利益至上、竭诚服务国防的军工文化核心价值,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5-6]。这种价值观与精神构成了军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工文化与红色文化互为补充,而融合了红色文化与军工文化精髓的红色军工文化既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推动力。核工业文化是核工业在长期建设和发展实践中积累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是国防核工业几代人用智慧和汗水凝练而成的宝贵财富,是红色军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东华理工大学红色军工文化建设实践

1956年为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在山西太谷创建了我国第一所铀矿地质学校-太谷地质学校,开创了我国放射性地学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起步。随着国家核工業建设和发展,学校从山西太谷县迁至太原市,再到江西省抚州市,现坐落于红色之城江西南昌,历经数次搬迁,校名由太谷地质学校依次更名抚州地质专科学校、华东地质学院、东华理工大学。作为中国核工业第一所大学的东华理工大学,承担着培养核军工高层次人才、研究武器装备和服务社会的重任。建校60年来,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的宗旨,牢记服务国防军工的历史使命,继承和发扬核军工优良传统,将军工文化融于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学校始终不忘“立足军工、服务国防”的办学初心,凝练核军工特色文化、特色校园,打造核军工特色校园景观,把红色军工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坚持“为核成立、因核成名、以核成势”的发展思路,高度重视军工文化建设和军工文化育人工作,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我国核能事业的壮大、核军工的发展和核大国地位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构筑核地学科技创新高地

核武器是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核燃料是核军工健康发展的重要原料,核地学学科是培养核资源人才的摇篮。核地学建设是培养国防高素质人才的保障。东华理工大学是我国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核燃料循环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核工业发展培养铀资源勘探和开发人才和科学研究等重要使命。铀资源是国防军工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铀资源储量和开采制约了国防军工建设和核工业发展。为满足我国国防建设需要,东华理工大学建设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国家一流学科,从铀成矿理论与资源勘查方法、铀矿采冶理论与技术方法、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放射性环境治理与修复等学科方向为国家核工业高科技战略发展人才需求提供了保障。先后立项建设了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核工业、核地学的科技研究和科学创新提供了平台,将对国家国防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及江西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成为核资源与环境领域引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原子能机构间国际合作与交流、国内核地学学科建设、核能技术开发和核资源科学研究、核工业地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7-8]。

(二)引领核地学学科发展

核资源事关我国核威慑武器、军用和民用核动力的原料供给。我国现已成为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核资源勘查与开采事关核电产业发展的资源保障,是逐步实现我国从核大国地位向核强国地位转变的关键。核安全是核能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国务院《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指出,做好我国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要加强科技支撑和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监管机制和应急体系,推动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东华理工大学秉承“地学”优势和“核科学”特色的传统与“面向全国服务国防科技工业、立足江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战略定位,形成了核燃料循环系统9个特色优势国防学科群,力争将优势学科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学科,并努力使之发展成为核技术及应用领域具有重大国内外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基础理论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三)夯实文化教育基础

被誉为“中国核地学人才摇篮” 的东华理工大学,为国防军工事业和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23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始终贯彻红色军工文化这条主线: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军工历史与军工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强国使命意识和投身国防建设的责任感;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军事理论》《军事技能训练》等课程和《国防军工知识》讲座,开展“国家安全与军工责任”教育;面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层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系列课程。从弘扬“井冈精神”到剖析中美经贸摩擦,凝练了东华理工大学“服务军工、科教报国” 的办学理念,培育了大学生的“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大学精神。军工文化教育始终坚持弘扬核军工精神,培育学生肩负新时代使命的责任感。

(四)塑造特色文化校园

特色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生命,失去特色,就失去了活力,也失去了文化的吸引力、承载力以及发展的凝聚力。国防军工特色高校必须将军工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塑造国防特色学校的“军工气质”个性文化,创建校园“军工精神”文化品牌[9-10]。东华理工大学“核地学教育科技文化园”被评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校园内的地质博物馆、铀矿陈列馆、校史展览馆使学生认知校史、校情,将文化教育融化于情;国防科技楼、核工楼、地学楼、震旦楼、蘑菇云广场、使军工文化外显于物;兵工路、核工路、理工路使校园军工特色细化于路;每年的歌咏比赛,必然唱响校歌“东华理工大学之歌”,将核军工光荣和传统教育藉由歌声内化于心。通过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校园环境,处处彰显红色军工文化,让学生感染军工文化魅力、熏陶军工文化思想、培养为国奉献理念。

(五)讴歌新时代模范

宣传新时代军工精神,以新时代楷模崇高的家国情怀、无私的奉献情操、精细的敬业精神、高尚的价值追求、忠诚的使命理念的军工文化塑造人、感化人。艰苦探索扎根边陲的15年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周义朋博士感人先进事迹获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官方网站、中国能源报、中国核工业报等主流媒体大篇幅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好人榜”“感动江西教育人物”的退休教师宋金如教授,退休后在20平方米的“稀有稀散实验室”专注于核燃料研究31年,她坚守的“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工作精神,赢得了全社会高度赞誉。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震撼了学生心灵,向英模学习的文化教育外化于行,一批批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国防现代化事业中。

(六)创新红色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江西红色革命根据地地方优势,将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应用于红色军工文化教育之中。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和学生参观秋收起义武装斗争遗迹、八一革命纪念馆、方志敏烈士陵园、井冈山根据地、小平小道旧址、甘祖昌将军故居、甘祖昌龚全珍事迹展览馆等,使师生直观地认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实,感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千难万险和生死抉择,领悟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军队崇高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不忘初心、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精神品格。

(七)融入党建主题教育活动

红色军工文化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载体不可缺少。红色军工文化独特的教育载体可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将模式化的教育转变为体验式教育,增强了主题教育实效[11]。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开展了多种形式弘扬红色军工文化教育的主题教育活动,使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让核军工精神激励新一代师生在“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中敢担当、勇向前。如为加强青年党员对核军工精神的直观认识、体验,对初心和使命有更加深刻的感悟与启发,各级党委多批次组织师生党员核工业铀矿地质勘查功勋队-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一大队,开展“追寻核工业足迹, 传承核军工精神”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观摩红色军工文化物品和标志场景如地质成果馆、廉政文化教育展览厅、千米钻机、“铀矿地质勘查功勋队”纪念碑和铀矿地质实物馆等,诠释了老一辈核工人甘于奉献的初心和“艰苦创业、献身地质、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核工业军工强国之路的丰功伟绩。红色军工文化的融入,激发了广大师生在新时代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理想信念,使红色军工基因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八)搭建军工文化学习舞台

为弘扬大学生红色文化意识、培育大学生军工文化思想,东华理工大学创办了《核新讲坛》《思客讲习堂》《水环论坛》等多种形式的红色军工文化活动。如第十九届“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核军工杯》大学生辩论联赛、2019年度《军工英才》大学生骨干暨青马工程培训班-苏大旧址开“青春告白祖国”主题学习、第11期《传媒论坛》中国军工文化首席专家杨章跃畅谈“新时代宣传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第39期《核新讲坛》“老核工”倾情分享“信仰之旅”、第12期《思客讲习堂》瑞金干部学院特聘教授胡玉春談“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等。“思客引领方向,讲习凝聚力量”,这些学习舞台强化了大学生的爱国爱校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传承和弘扬核红色军工文化精神。

三、结束语

红色军工文化作为党的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许多高校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扩大的大背景下,文化安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体现,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日益凸显,种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得地方高校红色文化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

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构建新的历史起点上红色军工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如何完善红色军工文化价值理念体系,打造红色军工文化产业?如何构建基于红色军工文化资源转化和融入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工作体系?如何创新红色军工文化传播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如利用“微媒体”“自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跨越时空、大众参与、多向交流特点和优势,既保持历史底蕴,又富有时代特色平台,传承和创新红色军工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和方法?这些问题都将是新时期高校党组织和学术研究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34.

[2]范方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549(6):73-75.

[3]王二尧,郭志普,王辉.推动红色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对策思考[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1(06):5-11.

[4]赵蓉花,郭玲霞.红色军工文化在高校中的思想引领作用[J].现代交际,2018(16):133,132.

[5]赵庆海,侯亚明.浅谈我国“军工文化”的本质及内涵[J].企业研究,2012(14):186.

[6]王守信.弘扬军工精神推动先进军工文化建设[J].军工文化,2018(12):64-65.

[7]江光亮.凝练核地学特色光大核军工文化[J].军工文化,

2013,66(2):66-67.

[8]十年磨一剑,一剑露锋芒——首个核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诞生记[N].中国核工业报,2019-3-6.

[9]代艳丽,赵红,李晓衡.军工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功用[J].社会科学家,2012,183(7):157-161.

[10]冀伦文,朱先奇.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4):82.

[11]王瑞熙.浅析红色文化融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路径[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6):22-25.

猜你喜欢

核工业军工红色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中核集团发布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强核报国 创新奉献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追忆红色浪漫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军工股上涨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贺核工业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