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1-06-21郭会荣梁杏付苑婷严冰
郭会荣 梁杏 付苑婷 严冰
摘 要:探索合理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核心问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开展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办学模式、管理机制、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需要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语言教学内容、加强项目质量监控、健全教师管理机制等方面予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9-0024-05
Abstract: Exploring a suitable model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Through cooperation with Waterloo University, Canada,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has launched a projec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t has explored and practiced cooperation model, management mechanism, training scheme and teaching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raining scheme,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optimize English training, strengthen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and improve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Key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1],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培养一流的国际化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外合作办学是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是落实国际化战略、实施“双一流”建设方案、有效推进学科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对传统办学模式的有益补充。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設高校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借教育国际化的东风以及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开办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同探索建立跨学科教育教学的国际化合作办学机制。
地下水(水文地质)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流学科建设的五大重点方向之一,滑铁卢大学拥有全球“最好的水研究机构”,中加合作办学项目有效整合双方在地下水、环境和生物等学科的优势资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造国际一流的跨学科交叉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该项目于2018年3月获教育部批准,2018年9月正式招生,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项目特色及成效
(一)办学模式
本项目融合了中加双方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先进的办学理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采取2+1+1办学模式,即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和第四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行全日制学习,第三学年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进行全日制学习。招生录取纳入国家统招计划,满足同地区同批次录取要求,申请进入滑铁卢大学学习时,英语水平应达到滑铁卢大学的认可标准。学生入学即注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滑铁卢大学双学籍,两校对学生学籍均进行统一管理。外方承担不少于1/3课程的教学任务,中方承担2/3左右课程教学任务。达到培养目标的学生可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证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证书和滑铁卢大学环境科学(水专业)理学学士学位证书。
(二)管理机制
中加合作办学项目实行项目制管理,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管理办公室,在学校统一领导下跨部门协作管理,管理的主体单位为环境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通过设置中加联合管理委员会,指导项目办公室具体开展工作。中加联合管理委员会由环境学院与国际教育学院领导、滑铁卢大学项目负责人、环境学院水文系与生物系专业负责人以及外校聘请专家组成,负责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以及各类管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项目办安排三位专职老师全面负责项目管理、教学、学工等事宜。
为保证项目运行规范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制定了《中加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中加合作办学项目各岗位职责(试行)》《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中外教师补贴发放参考标准(试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加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规定(试行)》《中加合作办学项目财务报账流程(试行)》和《中加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组成架构》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同时,在开学后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签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举办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知情协议书》,确保学生和学生家长知悉本项目办学过程中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注意事项。
(三)培养方案
该项目培养方案经中加双方充分沟通研讨后联合制定。结合两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及国际国内行业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自然科学知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良好科学作风的水文地质、环境与生物学交叉的国际复合型人才,预计75%的毕业生出国深造或在知名行业任职,学生毕业后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建筑、环境保护及生物科学等领域从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和管理等工作。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中加双方系统梳理两个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将双方在水文地质、环境和生物学科的优势课程有效整合;同时对课程大纲进行详细地比对,包括课程内容、学时数、教材等,在此基础上制定国际学分互换和认定的细则,使培养方案既满足双方的学位要求,又能实现跨学科的有效融合。
课程体系按照跨学科模块化设计,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含思想政治课、数理化、通识教育课等)、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模块(含水文地质、环境科学、生物学等专业模块),共计184.5个必修学分,涵盖16门通识课,12门学科基础课,31门专业主干课,实践环节30.5周,详见表1。其中,引进加方课程15门,占全部课程门数(不含第三年在滑铁卢的课程)比例为32.6%;加方教师所授专业主干课18门,占全部专业主干课比例为58.1%;加方教师所授课程学时数占全部课程学时数比例为33.4%;加方教师所授课程学分占全部课程学分比例为36.2%。
(四)教学模式
1. 双语/英语小班制教学
项目的教学过程按照中加双方认可的教学方法进行,所有的课程全部为面授,中、加双方教师共同授课,进行渐进式的中英文双语或全英文教学。如本专业生物和环境类的7门核心专业课程均由滑铁卢大学派来的外教全英文授课。同时,为了强化本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加方特安排滑铁卢大学Renison语言培训学校的外籍教师来华对学生进行为期四个学期的高强度外语训练,包括Academic Speaking and Listening Skills, Writing and Grammar Skills, English Lounge,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Science等,替代《大学英语》课程,为学生第三年赴加拿大就读打下语言基础。第三年学生将以全日制身份在滑铁卢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全英文课程学习。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全部核心课程全程采用小班制教学,语言课和实践课的小班人数不超过20人/班,其他课程不超过40人/班。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讨论式的互动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中方的核心课程以双语教学方式进行。
2. 完善的助课制度
在中方三年的教学过程中,有7门核心专业课和6门语言课均由滑铁卢大学派外教来校授课。为了帮助外教更快地适应我校教学环境,促进中加教学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特为每门外教配备有国外留学背景、英语能力强的专业课教师作为助教,以便建立更为顺畅的沟通渠道。助教跟班听课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1/2,每月召开一次例会探讨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情况等。助教积极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并针对较难的专业词汇和专业问题在每节课前辅导学生。此外,助教作为课程的中方负责人,和加方教师合作共同完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工作。双方共同设计教学大纲、分享教材、交流考核方式和学生评价等工作,在实验室建设及实践教学方面也相互借鉴和学习。
3. 融合优质教学资源
项目不仅引进先进的国外师资,还引进教学大纲、教案、国外原版教材、教学方法等。其次,对外教所授专业课程进行全程录像,建立独有的视频学习资源库,积累教学资源,方便同学课后复习。此外,在学习期间,学生同时享有我校和滑铁卢大学的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滑铁卢大学的LEARN在线学习系统。教师可以在LEARN系统上发布通知公告、教学大纲、教学安排、课件、作业等课程相关信息和资料,学生可进行查询、下载以及提交作业等,还可线上获取多种学习资源。除学生能够使用LEARN系统外,助教也于开课之初分配了LEARN账号,享有授课外教的权限。通过LEARN系统实现外教、助教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交流,也有利于助教学习和传承国外优质教学方法和理念,将优质教学资源本土化。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改进方案。
(一)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减量增质
由于我校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地质基础课、水文地质专业课加少量的环境类课程;而滑铁卢大学的水专业的优势是生物方向,所以培养方案中既涵盖地质、水文地质、环境,还要加上很多生物类的课程,课程门数和学时数偏多。根据目前的培养方案,本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共需上完59门必修课和30.5周的实践教学,平均每学期需完成300-400的课时量。其中,加方的12门生物类课程占专业主干课比例达39%,且课程均为全英文教学,所以学生普遍感到课业繁重,学业压力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及创新活动的开展。
因此急需优化培养方案,改进课程体系。建议先确定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再根据中方和加方的行业需求设置3-4个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在学习相同的通识课、基础课及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生物、环境、水文地质等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模块。这样在学业上既可给学生减压,又能结合需求满足不同的专业兴趣。
(二)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打造核心精品课程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涉及国内外两种课程体系,如何使国内外课程内容无缝对接,避免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急需认真梳理中外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在融合国内外优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国内外专业需求和专业标准为基准,建立核心课程群,强化内核,淡化边界;以核心课程为抓手,充分融合中外双方的优势资源,通过精品课件、精品教材、优质实验实践教学方案、优秀课程团队等建设打造专业核心精品课程,提高教學质量。
(三)改进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中外合作办学不仅仅是两国高校之间的教学合作,更是不同文化、教育体制、教学理念的交叉与融合。经调研和实践发现,中加合作双方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见表2。为实现中外联合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目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
1. 坚持能力导向,改进教学方法
合作项目应该以将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课程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要加入小组讨论、实习实验、学生汇报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增加问题导向的案例类及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类课程,如借鉴英国的PDP (personal development plan) 计划,让学生在每学期开展的 PDP 实践中完成项目任务(如课堂讨论、模拟答辩、工程案例分析、项目设计方案编写等),激发学生学习和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丰富考核方式,激发自学能力
加强平时过程学习的考核,同时将能力培养效果在考核方式中体现出来,这样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办学中除了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还要丰富考核方式,体现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根据课程具体情况,学生的总评成绩可以由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堂表现、读书报告、实验报告、案例研究、小组项目、课堂展示等多种形式组成,从而实现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国际化。
(四)优化语言教学方法,提升语言学习效果
“2+1+1”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和难点往往体现在“1”上,而能否出国读“1”的关键问题是学生的语言学习成绩和语言应用能力。经调研和实践,合作办学项目的部分学生第一学期的英语学习出现不适应,第一学期英语教学偏学术英语,乐趣不足而压力有余。第二学期的英语长廊,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因此英语教学缺乏阶段性,教学内容需要优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英语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活动,如开展专题讲座,北美历史文化介绍、专业导论,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主题晚会等多种形式的语言学习活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英语语言环境。另外增加类似托福培训类的课程,使学生通过2年的语言学习,第三年能尽快适应国外教学。
(五)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完善项目监管机制
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合作办学机构能否生存的关键。因此,发展较成熟的合作办学机构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目前本项目通过成立中加合作办学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来对项目及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和监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本项目培养方案的制定、更新,教学管理文件的制定,教学质量的监控以及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原则上主要由我校和滑铁卢大学两校教师组成。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方式主要是学校和学院督导听课和学生评教,督导听课目前还未能覆盖到外籍教师。
为进一步提高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议进一步完善中加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是成立中加联合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合作办学发展规划、制定培养方案、审定教学计划,建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建立健全的沟通交流机制,如每年定期召开中加合作办学联合会议,总结年度工作,讨论项目发展规划与建议;定期开展教学管理评价活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二是构建多层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以及同行、督导、学生、家长等多方评教体系,落实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实行年度-学期-课前-课堂-课下全过程监督与管理,确保质量。
(六)创新教师管理机制,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设一支国际化现代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结构复杂,既有中方教师又有外方教师;中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也往往跨学院跨部门,同时承担多种教学和管理工作;本项目的专业课程涉及水文地质、环境及生物等多学科知识,需要跨学科的师资队伍。这些因素导致教学队伍往往流动性大、质量和数量不稳定[3]。为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教师管理机制,提升师资队伍建设[4]。
1. 培养引进增量机制
对于刚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通过建立培养引进机制来增加中外合作办学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培养机制,即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如定期派教师去国外合作高校研修访学或鼓励申报各类国际培训项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拓展国际视野、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引进机制是通过提高薪酬待遇,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和吸引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同时通过优化生活环境和提供个人发展空间将吸引的国际高层次人才稳定下来,并迅速地融入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活动中来,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激励优化存量机制
依托竞争和激励机制,建立中外合作办学中方教师存量优化机制,不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一方面,通过建立与考核结果相配套的聘用晋升制度以及奖惩制度调动现有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教师为本,从物质和精神上为中方承担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工作的教师营造积极愉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职称晋升、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上主动为教师创造宽松的管理氛围,提高中方教师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增强中方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激励人才培养责任担当,提高中方教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贡献力。
3. 完善外籍教师管理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在于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确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关键是优秀外籍教师的融入。通常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外籍教师占总师资的1/4以上,这些外教因缺少对中国学生的了解,且中外文化及教学模式的差异,往往会导致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有些外教采取短期集中授课形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消化教学内容,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中外合作办学要建立完善的外籍教师管理机制。如建立外籍教师准入制度,教学过程的监管制度以及助教制度。同时,要努力改善外籍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多给外籍教师以人文关怀,确保引进的外籍教师能够为我所用,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5]。
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国际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舉措。本文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项目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从办学模式、管理机制、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地质大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联合培养模式,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模式、优化语言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项目质量监控、健全教师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建议,尝试构建适合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希望能为其他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立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是大势所趋[N].中国教育报,2019-06-07(2).
[2]陆静如,郭强.中外合作办学助力高校一流学科建设[J].教育探索,2019(4):63-67.
[3]张珺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质量保障探究[J].沈阳功臣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0):545-549.
[4]林峰.中外合作办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9(9):159-161.
[5]崔春.高等农林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