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历史声音文献数字化解决方案
——以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老唱片为例
2021-06-21○靳婕
○ 靳 婕
引 言
历史声音文献,是用记录声音的载体保存下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文献资料,这些载体包括最早的蜡筒、钢丝录音带、黑胶唱片、薄膜唱片、开盘带、盒式磁带等等。追溯历史声音文献的起源,应该是从19世纪中晚期开始,人类想办法记录、留住声音,并试图将声音传播出去而展开了一系列的发明。1877年美国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一台既能录音又能播放的留声机,使人类能够记录下声音,这种革命性的发明影响深远,惠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到新媒体时代,记录声音的载体从百年前的蜡筒开始,历经了模拟录音时代的黑胶唱片、开盘带、盒式磁带,到数字录音的CD、DVD、SACD等等,工业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声音的录制带来了突飞猛进的飞跃,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声音文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的录音载体材质已变得脆弱,保存状况较差,使得很多声音文献面临毁坏。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的图书馆、档案馆、音像资料馆开始对历史声音文献数字化开展研究工作。在我国这项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2003年国家“十五”重点音像出版规划将抢救老唱片列为重点项目,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快“老唱片数字资源库”的建设①参见赵炳翔:《论民国年间戏曲唱片资料的保护——以中唱上海分公司为例》,《戏曲研究》,2017年,第3期。。笔者之所以申请《历史声音文献修复与数字化研究》课题,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基于我院图书馆收藏的大量唱片磁带等历史声音文献也面临损毁的问题而提出的。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对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像库以及国内的多所音乐院校等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先后走访了许多专家学者,如台湾师范大学黄均人教授、美国国会图书馆叶娜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王雨桑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韩斌副研究员和陈强斌教授等,学习并获得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同时,课题组对馆藏历史声音文献进行了仔细的摸排和分类整理工作,并在实际修复整理和数字化转录研究和实验工作中总结出解决方案。本文着重以馆藏老唱片数字化研究为例,提出较为系统的工作流程及技术方案,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馆藏历史声音文献概况
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始建于1964年,建馆50多年以来,馆藏声音文献可分为四类:第一类,1964年建院时由前身北京艺术师范学院收藏并留存下来的老唱片资料,以及一部分建院时由合并自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带来的以老唱片为主的音响资料,形成了中国音乐学院最早的馆藏声音文献;第二类,1980年学院复校后图书馆收藏的开盘带,基本上为学院教师和图书馆人员进行录制的资料;第三类,1985年到1995年期间图书馆收藏的大量的盒式磁带;第四类,1995年以后到现在图书馆收藏的上万张CD光盘。这些声音文献中很多是宝贵的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资料,凝聚着当时演唱者(演奏者)们的才华和录音者的心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同时它们也因为时间的久远和保存状况不佳,面临着损毁的危险。因此,当务之急是针对馆藏历史声音文献的特点,研究出一套修复和数字化技术方案并尽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考虑到现有设备及人员情况,我们的课题研究对象定位在馆藏老唱片和盒式磁带。
(一)老唱片
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老唱片“从材质上可分为虫胶唱片、乙丙烯唱片和塑料薄膜唱片三种。虫胶唱片数量较少,均为粗纹;乙丙烯唱片有密纹唱片和粗纹唱片两种,粗纹唱片包括78转速直径25厘米与78转直径30厘米,密纹唱片包括33转速直径25厘米、33转速直径30厘米、33转直径17.5厘米、45转速直径17.5厘米四种形制;另有一小部分塑料薄膜唱片。”②何畅:《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戏曲老唱片整理兼及传统京剧〈捉放曹〉的版本与校勘学问题研究》,2012年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24页。国内外出版的唱片均有收藏。国内的唱片有戏曲、曲艺、民族器乐、声乐(包括独唱、表演唱、歌剧)等等,主要以1949年后中国唱片公司出版发行的每分钟33转乙烯基材料制成的密纹唱片为主。排查整理中我们发现了相当数量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发行的唱片,如百代、胜利、高亭等出品的78转虫胶唱片,以及一些标明为“样本”的唱片,录制的都是名家表演的中国传统戏曲、曲艺经典剧目和曲目,另外还整理出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的早期录音资料。
这些唱片在20世纪60至80年代作为可出借资料,由图书馆的唱片资料室负责出借欣赏,唱片的复本可以向老师外借,学生可以在图书馆利用唱片欣赏室的播放设备进行欣赏。到了80年代以后,随着磁带成为欣赏音乐的主要载体,馆藏老唱片被封存竖立摆放在木柜中,并且随着图书馆几经搬迁,有些老唱片严重变形,更为严重的是出现多种珍贵老唱片破碎无法再修复的情况。
随着盒式磁带的普及,图书馆曾经在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老唱片转录工作,用唱片转磁带的设备转录了一批唱片用以出借欣赏,老唱片则不再进入流通。
(二)盒式磁带
盒式磁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录音载体,因其具有体积小、可录可放的性能,很快替代了老唱片和开盘带。1985年到1995年期间,盒式磁带成为图书馆主要的音响资料,为全校师生提供借阅欣赏。图书馆的馆藏盒式磁带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图书馆采编部从新华书店、外文书店等地购置的国内外音乐磁带;第二类为学院专家的讲座采风、各省文艺汇演、广播电台节目等录制的磁带;第三类由图书馆其他音响载体如老唱片、开盘带等转录的磁带。其中的专家讲座录音以及学院老师们去各地采风录制的资料,是非常宝贵的传统音乐声音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盒式磁带被CD唱片所取代,因此,图书馆的磁带不再进行流通欣赏。2005至2006年期间,图书馆挑选出一部分磁带进行了数字化转录,存储在服务器中,在图书馆自建的音视频资源库内可以进行点播试听。
二、历史声音文献数字化解决方案
从馆藏声音文献的历史和现状来看,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馆经历多次搬迁,并且受条件的限制,这些宝贵资源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有些老唱片已经受潮霉变、挤压变形,面临着破损和报废的危险。因此,抢救这些珍贵的声音文献刻不容缓,那么,如何针对馆藏特点进行修复处理及数字化转储,是我们课题的研究重点。课题组在对馆藏资料进行排查后,根据学院的办学方向和专业特点,确定以不同名家录制的京剧经典唱片版本以及录制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磁带为研究内容,在修复与数字化研究和实验中总结出数字化工作流程及技术方案。由于本文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仅介绍老唱片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及技术方案。
(一)老唱片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及技术方案
1.老唱片的数字化工作流程
老唱片数字化工作流程首先从资料的整理筛选开始,对唱片表面状态的检视记录,包括是否已有霉菌、尘垢、划痕等,并对实体资料进行著录建档;而后根据老唱片情况确定如何修复和清洗,以及播放设备、拾音设备的调试等等,这一系列的工作都要求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操作规范化。
第一步骤:唱片的整理甄别及元数据著录;
第二步骤:唱片的修复;
第三步骤:唱机的播放调试;
第四步骤:数字化转录及信号测试;
第五步骤:唱片的保存;
第六步骤:数字化处理后资料的著录。
2.老唱片的数字化技术方案
(1)第一步骤:唱片的整理甄别及元数据著录
老唱片的整理甄别是关键的步骤之一,首先是对唱片表面状态进行仔细检视记录,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放大镜、电子显微镜等多种方式对唱片表面进行实物检查,例如盘面上的霉菌、尘垢的多少、唱片变形的程度、表面划痕及音槽磨损程度,这些情况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记录,以便为下一步的清洗、修复、重放和数字化保存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尘垢、霉变、划痕、磨损,甚至碎裂成为馆藏老唱片的普遍问题,课题组在整理甄别这一操作流程上花费了许多时间,因为盘面上的问题重点影响到唱片的播放质量和数字化后保存状态。
经过调研并根据馆藏特点,课题组确定老唱片实体资料的元数据著录依据DC元数据③DC元数据为都柏林核心(Dublin Core)元数据,于1994年在美国俄亥俄州都柏林首倡,最基本的内容是包含15个元素的元数据元素集合,用以描述资源对象的语义信息,作为跨学科领域资源分享的交换格式,并普遍受到了国内外数字保存单位的运用。标准,参考国内外音乐文献著录的相关规范,并结合中国传统音乐体裁的特殊性,在数据著录的构建方面进行了新的研究和探索。课题组选取馆藏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录制的唱片《贵妃醉酒》为例,把京剧剧目《贵妃醉酒》作为架构目标及核心词汇,围绕这一核心要素讨论设计构建元数据格式。(见表1)
表1 课题组在DC元数据基础上增加的著录项
由表1可以看出,我们在DC元数据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扩充,增加了针对唱片的封套、封皮、封底、盘心、盘身等的“图像采集”,针对唱片出版信息的“唱片模版号”和“唱片编码号”以及有关音乐本体的唱词、表演者的流派属性等等多个著录项,使有关唱片的著录信息更加完善。
(2)第二步骤:唱片的修复
进行完第一步骤的唱片外部甄别和元数据著录后,在播放前要对唱片的盘面和音槽进行修复清洗,即针对盘面的积垢、霉菌进行清洗、灭菌、去污处理,并对变形的盘面进行矫正。碎裂盘面的修复工作较为复杂,本文不在此累述。
1)唱片的清洗
最基本的清理办法就是用软毛刷以顺时针方向顺着音槽清理灰尘,配用专门唱片清洗设备配合清洗药水清洗,再以真空方式吸净,药水与纯净水的比例视唱片的保存状况而定。
在课题研究初期,笔者曾尝试使用蒸馏水来做清洗液,也试验用蒸馏水+玻璃水+洗衣液再加大功率吸尘器清洗唱片表面,收效不是很好,因为有时几种水的比例难以掌握适度。我们选取了十多张盘面积垢、霉变程度深浅不同的唱片,经过多种方式清洗对比试验,最后确定采用了英国Keith Monks唱片清洗机和原厂配备的清洗药水用来处理盘面。这种清洗机适用于各种尺寸、种类和年代商业化生产的录音唱片,包括7、10、12、16英寸的老LP唱片、45转单面或78转双面唱片,以及早期稀有少见的唱片(如采用醋酸纤维素、虫漆、多层压制、硬橡胶制成的唱片)。清洗后的唱片,一定要通过肉眼和显微镜观察,确保不要残留灰尘和清洗液。(见表2)
表2 多种清洗方式的对比及推荐方案
2)唱片的物理矫正
由于馆藏老唱片有虫胶、醋酸纤维素、氯乙烯-乙酸乙烯等多种不同的材质,这些唱片在长期存放的过程中,因干湿程度不同的环境或者长期受挤压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通过反复实验证明,用平整硬物(比如厚的辞典)加压压平是一个安全和有效的唱片矫形方法,只要保证足够的压平时间即可。市场上曾经有唱片平整机利用加热压平的方式对唱片进行矫正,但这种方式对唱片有潜在的损毁风险,若非明显的翘曲现象,不建议用加热压平。
(3)第三步骤:唱机的播放调试
唱片清洗修复后,在进行数字化转录前,对唱机进行调试校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关系到唱片播放的音质问题。首先,唱机需要放置在一个坚固、稳定的工作台上,由工作台传来的外界震动和唱盘传导到工作台的谐振对播放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接下来就是一系列对唱机的调试。
1)唱盘的水平
对于唱盘水平的调试,我们是利用水平仪来检测的:把水平仪放在唱机的中间以及四周,确认这些地方都是水平的。在播放唱片时,如果唱盘(尤其是转盘)的水平不准,唱片的音槽两侧受力不同,会导致唱针循迹不良,从而影响到播放声音的平衡度。
2)唱机的调校
检测完唱盘水平,就需要调校唱机。在此应该说明一下,调校唱机时可根据唱片的种类和风格以及盘面的磨损程度来挑选适合的唱头。目前常用的唱头中,MM动磁、MI动铁的声音中频扎实饱满,力量足,MC动圈唱头高频清澈透明。另外,唱头的角度关系到唱针在沟槽里接触的情况。如果调整不到位,容易引起角度、相位的不正确,以及杂音增多等问题。
课题组采用了Audio-Technica AT33EV MC动圈唱头:这款铁三角的MC唱头负载阻抗>100Ω,频响范围是15-50kHz,输出电压是0.3mv(1kHz,5cm/sec),针压是1.8-2.2g(标准2.0g),垂直跟踪角度是23°,唱针尖形状椭圆,规格为0.3×0.7mil。
3)唱头的超距
在调校唱机时,一定要注意唱头的超距。唱头的超距是指唱头的针尖与转盘轴心之间的距离。如果唱头的超距不对,容易使唱针循轨失真,出现较大的杂音,导致声音失真。经过市场调研,现在有不必调整超距的正切型唱臂,在操作过程中,只要将针尖准确设定在正切线上就不会产生水平循轨误差了。
4)唱针与针压
唱针与针压对于唱机的播放效果也是有影响的。唱针的针尖经常会吸附灰尘而引致声音失真,因此在调试唱机时,应该使用唱针刷和唱针清洁液来清理唱针,并用放大镜观察清洁后的针尖。
唱针的针压是指唱臂施加到唱头的重量,保证唱头正常循迹能力所需的最小压力。不同的唱头需要用不同的针压,针压太轻或者太重,都可能导致唱头出现循迹不佳的问题,比如唱针跳槽或者磨损声槽等,因此选用精确度较高的针压器来测量针压是必须的。
5)唱机的播放
在调试唱机的过程中,为了使唱片与唱片垫有较为密切的接触,得到理想的声音,我们用铁三角唱片镇把唱片固定在转盘的中心,起到避震的作用,并搭配使用转速控制器,保证准确且稳定的转速,使唱片的抖晃率降低到最低水平。
6)唱头信号放大和均衡补偿
根据不同的唱针选择合适的放大模式,并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唱片选择正确的均衡曲线,对唱片信号进行还原。
课题组选用丹麦Jrgen Vad Lydteknik公司的VADLYD MD12 MK3,根据目标的特点和所选唱针,把唱头放大器均衡曲线选择调整到“RIAA”选项,并打开MC唱头放大开关,依照所选唱头说明书的要求,选择100欧姆抗阻,输出选项打平即可。
7)播放效果检测
经过一系列调试后,必须对唱机的播放效果进行检测,因为唱机内置的电动传动设备容易在转速上产生误差,直接导致唱片放出的声音不稳定,出现抖晃状况。因此信号测试盘是必备的,它可以帮我们来检测转速及抖晃率,通过听觉和数据检测,检验唱盘系统的调校是否合适,是否获得正确平滑的均衡曲线,同时记录下数据。
(4)第四步骤:数字化转录及信号测试
当工作流程进行到数字化转录时,我们采用硬盘录音机进行数字录音,采样频率应该支持24 bit/192kHz,录音文件格式为Broadcast Wave File(BWF广播波形格式),音量的渐变由软件计算调节,通过苹果电脑音频工作站来实现数字音频文件的编辑和检测,Pro Tools可以满足最高音频标准的录制和编辑。
课题组经过对比试验,建议采用Visualizer软件检测数字音频信号质量,频率误差率=频率偏移量/标准频率,符合最优异的高保真唱机技术标准。
在数字化转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信噪比、立体声平衡度和分离度的测试。信噪比的计算结果和所取噪声的位置有很大关系。通过测试计算,并参考GY/T100-1990测试方法,1000Hz测试信号下功率左声道最大值-12.4dB,右声道-13.1dB,最大噪音功率-76dB,声道不平衡度为0.7dB,信噪比为62.9dB;左声道信号分离度22.5dB,右声道信号分离度20.7dB,均满足模拟音频放音设备特性要求,证明所用播放设备能够满足正确回放唱片声音的要求。
(5)第五步骤:唱片的保存
老唱片的实体保存是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将经过清洗并数字化转录的唱片原来已脏的内套替换成特制的无酸保护套,再将套好无酸保护套的唱片装入无酸保存盒内,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霉菌、尘垢以及酸性物质的侵蚀。
其次,唱片存放环境的相对湿度需要控制在60%以下,温度控制在20℃左右,可有效地抑制霉菌尘垢的危害。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进行何种阶段的处理程序,拿取唱片时,都应该戴上棉质手套,以避免手触碰破坏唱片音轨纹道。
经过数字化转录的音频文件,除保留原始文件并备份后,还要做后期的音频剪辑并按照元数据著录规范进行著录存储。
(6)第六步骤:数字化处理后资料的著录
唱片经过一系列操作并数字化转录后,需要对数字文件建立完整的著录索引,如对曲目、表演者、伴奏者、作曲作词者、剧种、乐种、出版公司等等各项进行数据著录,使管理者和读者都能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课题组在这些元数据著录项的基础上,讨论设计了数字档案著录项。(见表3)
表3 课题组数字档案著录项④数字档案著录项为与DC元数据著录项比对后新增的著录项。
由表3可以看出,我们增加的著录项对数字档案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声音的取样信息、播放设备信息等等,从而完善了数字档案的信息。
三、对历史声音文献数字化的思考
在对馆藏历史声音文献数字化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针对馆藏文献的现存状况、不同介质、不同模拟信号的声音文献,进行了研究和实验,一是对历史声音文献进行仔细甄别,研究采用何种物理处理手段修复已经陈旧、变形的唱片,使它能够正常运转起来;二是研究如何将数字音频技术与音乐音响学相结合,具体采用何种音频技术手段消除或减弱噪点。笔者认为对于历史声音文献的修复与数字化工作任重而道远,这既是一项技术性工作,也是一项艺术性工作。作为一项技术性工作,它需要对唱片进行物理修复清洗、回放采样、音频降噪处理以及数字化保存。通过音频技术处理,在提高音响品质的同时,还有一个艺术性的工作。这项工作决定了技术性工作的方向和程度,因为历史声音文献的核心价值在于“历史”而不在于“音响”。
因此,笔者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随着数字化技术日臻成熟,数字化后的历史声音文献,可以再现原汁原味的历史声音,那么如何让这些历史声音文献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更多的人领略其艺术魅力?笔者认为,一是构建历史声音文献重放系统,二是国内音乐院校图书馆能够协调合作,搭建一个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用于历史声音文献展示和欣赏,这应该是有效的解决途径。构建历史声音文献重放系统,是指利用音频播放器材搭建高质量声音回放环境,让老唱片、磁带的声音能够重放出来,为欣赏者提供品质和声场俱佳的欣赏空间。另一方面,国内音乐院校图书馆联盟成立几年来,举办过四届联盟会议,各馆都展示出丰富多彩的特色库资源,希望开展校与校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也是各音乐院校图书馆的迫切要求。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不仅能够开发各音乐学院科研成果的作用和潜能,更重要的是,它将会成为一个传播和弘扬各民族、各地域音乐和传统文化的阵地,音乐学院馆藏特色数据库的联合“开放共享”将是一个传播音乐文化的新起点和里程碑。
需要考虑的问题:第一是搭建一个资源展示平台所需投入的人员和资金;第二是版权问题,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高校图书馆的本校特色资源库的访问权限基本限定在本校校园网IP范围内,校外访问者无法使用,降低了资源库的利用率;第三是著录数据的标准问题,文献资源的元数据标准需要成员馆协调统一,才能实现工作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因此,建立资源库“开放”“共享”的新格局还需综合各高校之力,共同努力才能促成。
结 语
本课题在进行过程中,对历史声音文献的发展脉络进行了仔细的梳理,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历史声音文献数字化工作的系统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本院音乐学系的一位研究生和一位本科生先后参与到本课题研究中,他们的毕业论文也是由此完成,在毕业答辩中得到专家们的肯定和赞扬。虽然这项课题研究早已结题,但对馆藏老唱片的抢救工作没有停止。在课题组的推动下,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于2018年申请了北京市财政专项资金,对老唱片进行整理修复编目工作,本课题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使馆藏老唱片能够得到精细的维护保养,保存状态逐步得到改善;另外,为使更多的师生能够领略历史声音文献的魅力,2019年在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第四届“中华传统文化工作坊”活动中,我们又以“历史的回声——黑胶唱片永不过时的经典”为主题,举办了馆藏黑胶唱片欣赏、讲座及百年老唱机展览等系列活动,使师生们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历史声音文献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下一步,我们将培养有较高音乐素质、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员,以提升本馆资源服务水平,为我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