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6-21史丙镇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针药面神经疗程

史丙镇

(山东省梁山县中医院针灸推拿科,山东济宁 272600)

面神经麻痹也被称为面神经炎、贝尔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因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在近几年该病发生率居高不下,需引起临床重视。相关文献报道[1],该病好发于秋冬或冬春交替之际,因温度突变导致发病者增多,若未能及时诊断与积极治疗,可能导致诸多后遗症发生,如面部肌肉联带运动、面瘫等,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其生存质量。面神经麻痹常规治疗药物包括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等,对早期发病患者有一定的效果,但对病程较长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中医针灸或中药均对该病有不错的效果,但单纯针药治疗在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方面的效果仍欠佳,为此提出在针药治疗基础上结合康复功能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3]。为进一步探究面神经麻痹应用针药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18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实施分组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8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有完整临床资料;经临床表现、体征等确诊,符合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4];年龄10~70岁;自愿配合该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病变;怀孕期间或哺乳期间的女性患者;伴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对该研究药物过敏;脑部病变如颅内感染、颅脑外伤等所致面神经障碍;合并恶性肿瘤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男性43例、女性47例;年龄10~69岁,平均(38.39±2.65)岁;病程1~12 d,平均(4.83±1.26)d。观察组:男性41例、女性49例;年龄10~70岁,平均(38.51±2.47)岁;病程1~13 d,平均(4.88±1.21)d。两组一般资料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联合针药治疗。

(1)常规内科治疗:口服维生素B1(成都奥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1466)30 mg/次,3次/d,治疗10 d后换口服甲钴胺(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25)0.5 mg/次,3次/d;同时,口服泼尼松(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201)30 mg/次,1次/d;口服地巴唑(山西省临汾健民制药厂,国药准字H14021429)10 mg/次,3次/d。连续治疗4周。

(2)针刺治疗:选择地仓穴、四白穴、颊车穴、风池穴、下关穴、大椎穴、合谷穴(健侧)、阳白穴、太阳穴、迎香穴、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等,每次取穴5~6个,行针刺治疗,早期采用泻法,1周后采用补法,行针得气后连接G6805电针仪(上海掌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沪械注准20182200319)进行穴位刺激,选用疏密波以加强针感,留针20~30 min,具体刺激强度及时间结合患者耐受情况确定。针刺治疗1次/d,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休息3 d后继续下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中药治疗:选择牵正散为主方,并随症加减。牵正散方药包括白附子、僵蚕、防风、白芷、天麻、当归、川芎各10 g,全虫、甘草各6 g,半夏9 g。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2.2 观察组

采用常规内科治疗、针药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其中常规内科治疗、针药治疗方法、疗程同对照组。康复功能训练具体如下:康复医师以一手固定患者健侧面部肌肉,协助患者利用面部肌肉完成抬额、示齿、闭目、皱眉、吹哨及鼓腮等,若面部肌肉肌力达到Ⅰ~Ⅲ级者可自主连续训练,面部肌肉肌力为Ⅳ级以上者则用手指协助训练。每组肌肉每次收缩时间2 s,连续收缩5次,循序渐进,每个动作重复20~30次,训练2次/d,30 min/次,持续训练4周。同时,对患侧面部实施中药湿热敷,选择白附子、去毒全蝎、红花、地龙、僵蚕、川芎等药物,装入布袋,浸泡15 min后蒸煮3 min,降温至50~60℃,敷于患侧面部,保留10 min,温度下降再更换药包,反复3次,共敷30 min。每天上、下午各1次,每次热敷后2 h不洗脸、不吹风,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治疗前后应用面神经功能H-B分级[5]评价面神经功能情况,其中面部功能运动正常为Ⅰ级;面部神经功能轻微障碍,静止时双侧肌力对称,额纹、闭眼正常,鼓腮不漏气,但口角轻微不对称为Ⅱ级;面神经功能明显障碍,静止时双侧肌力对称,可闭眼但比较吃力,且额纹与口角不对称,鼓腮有轻微漏气为Ⅲ级;面神经功能明显障碍,肉眼可见一侧肌群无力,严重不对称,无法闭眼,额头无法运动等为Ⅳ级。

(2)临床疗效[6]:结合临床症状与H-B分级判断临床效果,其中,治疗后症状与体征消失,面部各个部位的功能恢复正常,H-B分级改善≥2级为基本治愈;治疗后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面部各个部位功能明显改善,H-B分级改善≥1级为显效;治疗后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面部各个部位功能有所改善,H-B分级改善1级为有效;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H-B分级比较

治疗前,两组面神经功能H-B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面神经功能H-B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H-B分级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n(%)]

3 讨论

面神经麻痹作为常见的面神经病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并无统一定论,但多数患者发病前伴有外感风寒、耳廓疱疹及上呼吸道感染等,故认为该病可能和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该病早期病理改变为面神经水肿,可伴有茎乳突孔与面神经管内神经髓鞘变性,出现轴突损伤、神经失用等。面神经受损导致神经内压改变,因此也有学者认为面神经内压升高导致面神经水肿,提出治疗该病应采用早期综合治疗,及时消除水肿,缓解神经损伤[7]。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效果并不理想,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成熟开展,常规内科治疗联合针药治疗受到了临床的关注,同时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面神经功能H-B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认为面神经麻痹是正气亏虚、外邪乘虚而入导致气血阻滞、筋脉缓纵不收,从而诱发患侧面部筋脉迟缓,发生口眼歪斜等症状[8]。传统理论提出早期面瘫不宜选择针灸治疗,但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治疗早期面瘫切实可行,兼具祛风散寒与通经活络的效果[9]。电针能增强针感,提高面瘫肌肉兴奋度;配合中药治疗,可起到补气、祛风、通络以及活血化瘀的作用,促进疾病症状改善,使筋脉得养,加速患者痊愈。现代医学提出了康复理念,强调康复功能训练的重要性,通过主动与被动训练患者的患处肌群,可促进瘫痪肌群的肌力恢复,提高预后[10]。单纯针药治疗效果欠佳,一旦错过神经功能恢复最佳时机,将不利于患者康复;而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可进一步加速血液循环,增强血供,从而更好地减轻面神经水肿。

综上所述,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针药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不仅可以明显改善其面神经功能,还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针药面神经疗程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针药并用治疗紧张型头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