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读学校学生“失范行为”的因素分析

2021-06-20姚在富

新课程·上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工读学校案例家庭

姚在富

摘 要: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身上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形成失范行为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学生案例来分析造成工读学校学生“失范行为”的因素,期望能为教育转化效果提供借鉴,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家庭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字:失范行为;工读学校学生;家庭教育

“失范”一词源于希腊语“nomos”(规则),原本被看作“规则”的否定。华东师范大学马和民教授在《教育社会学》中把学生失范行为划分为目的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这四种类型。工读学校是针对失范行为进行教育矫正的专门学校。工读学校的学生身上表现出的失范行为是多种类型交叉的,造成他们行为失范的因素也复杂多样。本文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探讨造成工读学校学生“失范行为”的因素。

一、家庭结构不健全导致家庭教育功能的不良和缺失

家庭结构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和联系状况,家庭结构不健全往往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重要的环境,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呵护与影响是最直接的。一般来说,家庭结构健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心理健康、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都要优于家庭不完整的孩子。

(一)单亲家庭

家庭完整最基本的形式是父母双亲都在,但实际上有部分家庭由于事故、疾病等多种原因导致父亲或母亲离世,从而形成单亲的家庭结构。或者因为父母离异,孩子跟随其中一方生活,也形成了单亲的家庭结构。这样的家庭结构在工读学校学生中不占

少数。

案例一:小A,14岁,身体健康,单亲随母,独生子。

失范表现:长期自卑、消极,缺乏安全感;情绪和情感不稳定,焦虑、抑郁。性格上孤独冷漠,较早熟,对人戒备心重,防范意识强,甚至有抵触和敌视心态;人际交往上不合群,有意疏远他人;厌学、逃课、吸烟、喝酒、打架,甚至逐步发展到加入黑社会团伙充当打手。

本案例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共性的是结构不健全的家庭中的孩子很大几率会有或大或小的问题存在。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必然缺少某一方面的教育功能。父爱如山,母爱细腻。父母的共同呵护,至少是父母的共同存在才能使孩子有一个完整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二)重组家庭

随着近年离婚率的大幅攀升,随之增长的数字是再婚率。无论是丧偶重组,还是离异重组,不仅仅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情感结合,很多时候也包括了与前次关系中至少一方的子女共组

家庭。

案例二:小B,14岁,身体健康,重组家庭,随父亲生活。

失范表现:厌恶父亲、抵触继母;无心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周围人评价较差,但更在意的是父亲对他的批评。

对于重组家庭来说,把握重组之后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很重要。案例中小B对于继母的这个角色的出现显然不大接受。本来完整的亲生父母组成的家庭结构出现了变故,而组合后出现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继母本身在孩子的接受方面就有一定的障碍,如果这时候父母没有采取恰当的合理的方式去解决的话,必然会对小B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影响。小B在家庭出现变化后,学习方面、生活方面都相继出现了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进而愈发恶化,包括不良习惯的养成,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离异后的隔代教育

所谓的离异后的隔代教育,是指父母离异后,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抚养教育。这样的家庭结构也让许多孩子走上

歧途。

案例三:小C,15岁,身体健康,父母离异,随奶奶生活。

失范表现:小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初中父母离异,与奶奶生活,成绩和在校的表现下滑严重,与校外闲杂的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吸烟、喝酒,且经常打架和勒索钱财。

在小C的案例中,这样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

毁掉了一个优秀的孩子。一方面父亲、母亲离异后,没有人来承担对孩子抚养教育的责任,尤其是其父亲。另一方面奶奶虽然也是亲人,但无论是年龄上的隔代、情感上的沟通,还是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无法弥补小C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地位较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一出生,父母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就开始了。所以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从遗传学的角度,孩子自然遗传了父母的基因,包括孩子的智力、性格等。而后天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也成为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

案例四:小D,15岁,身体健康,完整家庭,父母文化层次低,无固定职业。

失范表现:小学成绩良好,初中成绩开始下滑,个人比较努力,但不知从何下手,父母提供不了辅导。成绩持续下滑,他害怕别人嘲笑他,性格变得孤僻,不与人交流。

小D的案例不仅仅是个案,工读学校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家庭都是与之相同或类似的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和道德素养偏低是工读学校学生家庭的重要特征。据不完全统计,工读学校学生父亲、母亲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比例分别为82%和77%,而在这些文化程度偏低的父母中,道德素养偏低也是普遍现象。

从对这些类似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1.文化程度低会对就业、收入和子女教育等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心理辅导方面都不能给予正确指导和帮助,更不能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和监护。小D的父亲开黑车,并且好酒、好赌,而且身上有多處文身,俨然一个社会混混的形象。大部分时间在外面等活,没有时间关心、关注小D的学习和成长,更没有给小D起到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小D在描述父亲的时候说:“他就是开黑车,有时候打打牌。”轻描淡写,似乎在他看来,这根本没什么。

2.职业地位低,家庭经济状况差,是导致孩子变成这样的又一重要原因。职业地位是指人们从事的某种职业在经济收入、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大部分工读学校学生的父母处在社会职业分工的低端位置。首先,他们苦于生计,疲于奔波,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和照顾孩子,使得孩子缺失亲情的关爱,滋生了一些不良想法和行为,而且也不能给予及时的正确的矫

正;其次,职业地位低,经济状况差,父母本身生活的满意度就低,长期将消极的生活情绪和负面的社会看法传递给孩子,甚至发泄在孩子身上,使孩子容易出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出现行为偏常、“失范”的现象。

三、父母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不当

很多把孩子送到工读学校的家长经常会向老师诉苦:我的孩子也不笨,家里条件也不错,而且爸爸妈妈都爱他,一直都有督促孩子学习,可是孩子突然就叛逆了,不听家长的话了,也抵触学习了,不仅成绩下滑,还沾染了好多坏习惯。

实际上,工读学校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也是家庭完整,父母在孩子身上花费了很多心血,在孩子身上花钱从不吝惜,有的父母挣钱就是为了孩子;有的父母打骂孩子是“恨铁不成钢”等,但是父母“为了孩子好”这样的初衷由于教育观念的陈旧、教育方式的不当,往往很难有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起反作用。

近日,广州市妇联“国际家庭日”系列活动之“广州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珠江宾馆举办。活动同时发布了《广州市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手册》及《广州市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调查以问卷形式开展,发放学生问卷4339份,回收有效问卷4309份;发放家长问卷4842分,回收有效问卷4403份。对象以中小学学生及家长为主。

调查显示,广州家长很少选择做“虎爸虎妈”,七成家长认为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其次才是成绩,孩子在做错事时多数先“摆事实讲道理”,五成家长一年没打过孩子,四成学生视父母为友,家长更加民主。

与之相比较,针对工读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却有很大的不同,针对这样的不同,我们分析:

1.工读学校学生家长在对孩子抚养方面也尽到一定的责任,表现在关注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程度比较高,但有近六成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重要,他们认为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学习成绩。

2.只有约两成家长认为孩子学会做人做事,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正确的金钱观念最重要。工读学校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和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上的观念是重学习、轻品德。

3.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状况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工读学校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心理状况关心程度很低。这一点不仅仅工读学校学生家长如此,普通学校学生家长在这一方面也很欠缺。家长对儿童卫生保健的知识、与孩子功课有关的文化知识较熟悉。相对而言,家长对孩子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知识则显得相对

薄弱。

4.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改进沟通技巧,而且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沟通技巧。只从父母的角度和需要去考虑,习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沟通,不仅不能说服孩子、改变孩子,反而会使情况更糟糕,这也是导致亲子关系僵化的直接原因。

參考文献:

马和民.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2(2).

猜你喜欢

工读学校案例家庭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家庭“煮”夫
关于工读学校学困生语文写作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恢复工读学校很有必要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工读学校发展现状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