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对道德与法治作业进行创新设计
2021-06-20孙洪雨
孙洪雨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作业的布置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需求出发,创新设计各种类型的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让学生的作业有意义和价值。因此,走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创新之路是适应新课标和新课改要求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作业;创新设计
随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面实施,新课标的评价理念理应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贯彻执行。但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中,无论是作业的布置还是考试的方式,普遍存在贴上新课标的标签,却实际沿用老一套做法的状况,这无疑会大大降低新课标评价体系的信用度。因此,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创新就迫在眉睫。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对作业进行创新设计呢?
一、实践式作业
实践型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结合所学知识,深入实际生活,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品德情感,培养法治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增强实践能力。即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得到真实而直观的呈现。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制作道德与法治小报、电子报刊,可以绘制亲情图片,以鼓励学生学习。通过这些实践式作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作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行为的重要途径。实践型作业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在实际生活中,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学习《悦纳自我》(七年级)后的实践性作业,对有严重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来说,完成这样的作业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意志。通过这样的尝试和体验,学生有了面对自身缺陷与不足的勇气,告别自卑,走向自信,在生活中逐渐做到悦纳自己,这正是道德与法治课作业所要实现的目标。
二、小品式作业
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学科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它以学生生活为载体,涵盖政治、经济、学生生活、科技文化等领域,内容宽广且涉及众多,这就为小品式作业的设计打下基础。比如,在教学《做情绪的小主人》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情境的扮演,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主要形式有短剧、相聲、知识竞答、记者访谈、新闻播报等。例如,学习“网络生活新空间”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记者、市民、工人、农民等角色,让“记者”访谈“市民”“工人”或“农民”,通过这一新颖且富有特色的访谈活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加深经济政策实施前面临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三、收集式作业
这一形式是指围绕某一具体历史知识点,充分利用报刊、图书、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以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如《世界紧相连》一课,就可以收集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实例。收集式作业既可作课前预习之用,又可做课后复习巩固之用。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相应地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图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
四、调查式作业
在学完与我们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历史知识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了解本地区、家庭或邻居的生产变化或生活变迁,写出篇幅短小的调查报告或笔记,比如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具体了解生活中侵犯消费者权利的各种表现,进一步关注社会,掌握依法维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体验法律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作用,品味依法维权的价值,分组走访社区居民、亲朋好友、家庭成员或不同职业的从业人员等,写出某一个细微的细节的调查报告或笔记,不求面面俱到。调查式作业是一种综合性比较强的作业形式,在完成这一作业的过程中,它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能够锻炼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五、论文式作业
一般而言,由于中学生认识水平有限,故论文式作业应以小论文形式呈现,而不宜写作长篇大论。在写作小论文时,要求学生论点明确,论据要充分、新颖,初步熟悉论文的一般格式和操作程序。小论文的选题比较宽,既可出自对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分析,又可出自对具体实例或者时政热点的观感分析。如《法律在我身边》一课,教师设计论文式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强调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观点一致,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态度、理性的思维方法以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分析评价能力。
六、导图式作业
思维导图是将主题置于最中心,用线条和图画进行分支的绘制,在这个过程中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把握了知识结构的全局,整理了知识的框架,还通过不断地添加分支,把握了细节。
以上是笔者结合近二十年教育教学实践,对道德与法治作业创新设计的几种基本形式做了简要阐述,除以上几种之外,还有辩论式作业、故事式作业、结论式作业等形式,教无定法,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设计也是一样。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创新设计时,教师需要注意不管是哪种形式,都要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作业创新设计的趣味性、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人文性原则。只有这样,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创新才符合学生的年龄学习特征和新课程的理念,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才会插上作业创新的翅膀,帮助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