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情入境 乐而忘返

2021-06-20王永强

新课程·上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主体性有效性

王永强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围绕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准掌握学情,创设科学、适宜、合理的教学情境,让中学生能融情入境,深刻体会文本的精神内涵,同时也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由此推动学生发挥自我的学习能力,不断深入探究这些文本的主旨与内核,真正通过文本的学习来熏陶情操、滋养心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从而不断培养其语文素养。

关键词:融情入境;主体性;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学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发展学生为本。围绕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准掌握学情,创设科学、适宜、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融情入境。在一种与文本基调相契合的情景氛围中深刻体会文本的精神内涵,同时也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一、以情激情,导入环节吸引人

良好的开端成为教师顺利实施整个教学的基础。因此在上课伊始,教师结合文本内容通过一定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兴趣被点燃,而且注意力也能迅速集中起来投入学习中。关于导入环节情境的创设,一方面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另一方面要能够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由此情境的拨动与激发,生出持续探究的欲望与热情。在学习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思念》这一课时,导入环节则是以旧唤新,也就是利用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回忆以及回味,进而从父亲背影带来的深刻记忆以及表达父爱无言、父爱如山这一方式来探寻同类型的文章。通过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充满阅读期待。也有教师结合这篇课文,播放深情款款的歌颂母亲的流行歌曲,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荡漾起情感涟漪,进一步体会父母的深情。而这一情感的激发,实际上也与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在情境创设下,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情感被激活,很快就与文本讲解融为一体,更好地推动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以情生情,问题情境激发人

让中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究者,由此也能让他们生出无限的热情和兴趣,持续深入文本中,掌握其中的一些规律以及联系。那么,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探究文本的内核,体会文本的韵味,则需要引领其进入情境中,以情生情,进一步深刻体悟内涵,使学生在不断的内化中出乎其外,进行理智的分析和欣赏,汲取宝贵的精神养分,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在教学环节中进行情境的创设,能够进一步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情感被激活,思维也被激活。针对文本中的一些质疑,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从而深层次进行思考和问题探讨。由于融入情境之中,自然也会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同时在交流中不断拓展思维,让学生具有明確而正确的判断力,了解、掌握文本的脉络,形成系统化的思路。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中,教师围绕孔乙己的“死”来创设开放性的问题——“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那他会不会死?”以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与文本的深度接触之后,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从而对整个文本做到通透的解读,把握全文脉络。生生之间陷入问题讨论之中,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发散思维,得出的答案也是多姿多彩的。紧接着,教师继续提问:“文本中,作者为何要说孔乙己是必死无疑的,这一说法有什么样的根据?”“对于孔乙己这一主人公的悲剧,为什么要架设在别人的笑声之中,作者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通过不同角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以个人的视角不断地去解读文本,努力靠近作者所创作这一人物的意图,试图去揭示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从而使其情感与文本的情感深层次地融合,学生体验和感悟在步步递进中有所不同。在这样一个充满活跃思维以及声音交汇、思想碰撞的情境中,充满了无限活力,也使师生之间建立了更为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用情述情,语言情境感染人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更讲究语言的艺术运用。通过教师优美语言的运用,能够带给学生情感上、精神上的美妙,同时还能引发他们进入思考的境界。通过教师把握文本语言的基调,从而让学生感受美、领略美,真正从教师的范读、讲解中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语言情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满怀深情、惟妙惟肖、生动有趣的语言能够引人入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感染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建立初步的印象,把握准确的情感基调。当教师运用其语言对文本进行一番描述之际,也让学生迅速地在脑海中进行想象,同时勾勒出一幅画面,通过欣赏与想象进入情境中。比如,描写江南水乡生活的《社戏》一文,教师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江南的美好夜景,使学生听之激情沸腾,体会到情趣和乐趣,同时也更加理解和认识了鲁迅的童年生活。在相互交流探讨中,更加深了他们的兴趣,不仅受到优美语言的感染,还得到了情感满足,甚至有的还被带入乡愁之中,产生无限遐思。

除此之外,还有表演情境、动作情境等的创设,都是为了能与文本贴合,与学生的认知需求契合,从而唤醒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自由发挥,充分想象,深刻把握文章主旨,形成更强的语文学习

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金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巧创情境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9).

[2]修磊.构建教学情境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J].神州,2018.

猜你喜欢

主体性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