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2021-06-20赵秀霞
赵秀霞
摘 要:思维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小学数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的理论基础知识也很重要。教师必须掌握更好、更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在培养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自我状况,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小学数学教学为切入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对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教学指导;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针对课程性质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抽象思维和推导能力的培养。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其在锻炼学生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数学教学设计侧重于知识指导,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常常理不清思路,陷入探究思考的误区。针对此,教师有必要结合教学实践探究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通常与感受、体验相关联,而小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依赖形象思维,也就是说,能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这样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得主动,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感到枯燥和乏味。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应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生动、直观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促使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主动进行思考。例如,在“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直观理解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的抽象概念,教师从生活中取材,为学生提供橡皮、蜡笔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触摸、测量,说一说怎样表示其长度。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长度单位能够形成直观思考,进而为抽象理解做好铺垫。
二、引导学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侧重的是学生线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根据知识内容展开学习与训练,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针对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采用开放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散思考。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分享观点,交换意见,拓展思维领域,实现发散思考。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上进行合作学习。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之中,也要善于创设思维情境,学生的思维一般是跟着老师走的,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就要引导学生互相合作,留给学生自由发挥和互相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之间的学业探讨,引领学生一同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轻松且好学的良好氛围,只有在良好的一种学习环境之下,学生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奇思妙想,学生学习的潜能就能被发掘出来。在创设思维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气氛轻松的学习课堂,但是也要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合作发展,共同发展,取长补短。例如在“搭配(一)”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依据综合活动的特点,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要求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发表观点,尝试各种搭配方案,在集思广益中实现发散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三、渗透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思想方法。通过数与形的转化,学生可以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过程,也能够通过抽象概括与归纳总结,深入理解数与形的关系,提升思维能力。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学指導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在数与形的转化中锻炼思维。例如,在“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一方面利用图形的直观材料,启发学生的感性认识,理解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点;另一方面结合测量探究不同数量之间的关系,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四、指导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小学生天性好动,乐于动手,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思考,创新探究,突破思维的困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位置”的相关知识后,教师组织学生回归生活,选择一处地点进行观察,并利用标志性建筑、不同功能区等绘制一张简易地图,并用语言或文字描述某一建筑物的位置。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促使学生自己动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逻辑思考完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知识讲解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即通过情境启发、合作学习、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实践活动的参与等,训练抽象思维和推导能力,进而不断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谢建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2):80.
[2]白振生.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数学素养:谈小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2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