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甘草酸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2021-06-20李姣杜景海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卡韦甘草酸乙型肝炎

李姣,杜景海

(朝阳市第四医院肝病二科,辽宁 朝阳 122000)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主要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1]。若病情控制不当,部分患者肝组织会逐渐出现纤维化,进而演变成肝硬化及肝癌。降低肝炎性坏死、肝纤维化、代偿性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的风险,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目标[2-3]。对于慢性乙型肝炎一般采用异甘草酸镁进行治疗。异甘草酸镁通过对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血清T辅助1(Th1)细胞因子的保护作用来达到对肝脏的保护[4],但是异甘草酸镁的不良反应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异甘草酸镁的使用具有局限性[5]。由于以往的研究[6-7]中除对异甘草酸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除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之外并未扩大其他临床方面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该院治疗的1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旨在探讨异甘草酸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HBVDNA转阴率、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水平、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等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该院治疗的1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中性别比例为男∶女=56∶34;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为(42.11±0.46)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26 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2.43±3.23)kg/m2;病程2~5年,平均病程(3.44±1.04)年;乙型 肝 炎 表面 抗 原(HBsAg)10 189~10 734 IU/mL;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6~9 Ig/mL。对照组中性别比例为男∶女=54∶36;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为(41.91±0.45)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9~27 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3.03±3.21)kg/m2;病程2~5年,平均病程(3.46±1.03)年;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10 186~10 735 IU/mL;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6~9 Ig/m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诊断标准[8];②年龄18~66岁;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该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⑤近期没有使用过抗病毒的药物。

排除标准:①对甘草酸镁或恩替卡韦过敏的患者;②不配合该次研究或者中途退出的患者;③存在精神障碍患者;④试验前存在大出血或者感染的患者;⑤恶性肿瘤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异甘草酸镁治疗。异甘草酸镁注射液(连云港润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41;规格:0.05 g)静脉滴注,0.1 g/次,1次/d,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若病情严重,可以增加剂量,但最多不超过0.2 g/d,连续治疗6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恩替卡韦片(长治市三宝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3327;规格:0.5 mg)口服,0.5 mg/次,1次/d,连续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HBVDNA转阴率、肝纤维化水平、血清AST、ALT、TBil水平、Child-Pugh评分、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

①临床疗效包括显效、有效、无效。显效为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为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为治疗后患者病情严重或者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9-10]。

②不良反应包括头痛、眩晕、疲劳、恶心。

③Child-Pugh评分[11]最低分为5分,最高分数为15分,分数越低,患者状况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方面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3,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方面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

2.3 治疗前后HBV-DNA转阴率

HBV-DNA转阴率方面比较,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两组差异相近(P>0.05),治疗6、12个月后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DNA转阴率比较(%)

2.4 肝纤维化水平

肝纤维化水平方面比较,观察组HA、Ⅳ-C、PⅢ NP、LN相较于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56、64.260、65.341、23.322,P<0.05),见表4。

2.5 血清 AST、ALT、TBil水平

血清 AST、ALT、TBil水平方面比较,观察组血清 AST、ALT、TBil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3、25.224、34.557,P<0.05),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水平比较[(±s),ng/mL]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水平比较[(±s),ng/mL]

组别 时间 HA Ⅳ-C P Ⅲ NP LN观察组(n=90) 治疗前 217.73±16.71 273.15±20.96 64.30±6.04 335.25±26.26治疗后 119.02±15.25 131.86±21.53 26.30±5.84 185.67±25.79 t值 28.943 31.175 29.819 26.956 P值 <0.05 <0.05 <0.05 <0.05对照组(n=90) 治疗前 216.34±15.89 272.62±24.19 63.44±6.77 339.45±26.15治疗后 154.28±14.15 181.20±22.11 41.05±5.96 275.16±25.69 t值 18.861 18.268 16.177 11.497 P值 <0.05 <0.05 <0.05 <0.05 t治疗后值 8.256 64.260 65.341 23.322 P治疗后值 <0.05 <0.05 <0.05 <0.05

表5 两组患者血清 AST、ALT、TBil水平比较(±s)

表5 两组患者血清 AST、ALT、TBil水平比较(±s)

组别 时间 AST(U/L) ALT(U/L) TBil(μmol/L)观察组(n=90)治疗前 135.83±10.91 159.15±11.04 47.13±7.94治疗后 29.02±10.75 31.16±21.23 16.85±7.24 t值 46.341 53.762 18.631 P值 <0.05 <0.05 <0.05对照组(n=90)治疗前 132.04±11.22 152.62±12.10 45.44±8.77治疗后 46.48±10.62 51.73±10.94 29.25±8.03 t值 36.315 40.540 8.987 P值 <0.05 <0.05 <0.05 t治疗后值 6.123 25.224 34.557 P治疗后值 <0.05 <0.05 <0.05

2.6 Child-Pugh评分

Child-Pugh评分方面比较,治疗后观察组Child-Pugh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71,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Child-Pugh评分比较[(±s),分]

表6 两组患者Child-Pugh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时间 Child-Pugh评分观察组(n=90)治疗前 9.03±1.61治疗后 5.22±1.45 t值 11.683 P值 <0.05对照组(n=90)治疗前 9.14±1.22治疗后 7.54±1.51 t值 5.693 P值 <0.05 t治疗后值 47.371 P治疗后值 <0.05

2.7 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

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方面,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86、13.133、12.775,P<0.05),见表7。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全球3亿多人,是肝病和肝癌的常见病因。乙型肝炎病毒是乙型肝炎病毒科的成员,是一种小型DNA病毒,具有与逆转录病毒相似的异常特征。HBV通过RNA中间体复制并可以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12]。HBV感染导致多种肝病,从急性(包括暴发性肝衰竭)到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急性HBV感染可以是无症状的,也可以是有症状的急性肝炎[13]。大多数感染了该病毒的成年人都可以康复,但是有5%~10%的人无法清除该病毒并成为慢性感染。许多慢性感染者患有轻度肝病,几乎没有或没有长期发病率或死亡率。其他患有慢性HBV感染的人发展活动性疾病,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14]。因此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15],异甘草酸镁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抑制炎症因子,保护肝脏,减少损伤。但是经调查使用过异甘草酸镁的患者有的会出现心悸、头晕等。近年来,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不断深入,刘峰等[1]学者在其研究《恩替卡韦胶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得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降低传染力,改善患者肝功能。

恩替卡韦是2′-脱氧鸟苷的核苷类似物,其胞内三磷酸形式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对于未接受过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初次接受核苷酸治疗的患者,推荐将恩替卡韦作为一线单药治疗方案[16]。恩替卡韦的作用机理可分为3个步骤:在持续治疗期间,它可以保持对病毒抑制作用,并有90%以上的机会检测不到乙型肝炎病毒DNA,改善肝脏组织学,并降低肝衰竭或肝细胞癌发展的风险[17]。

以往研究一般是研究两药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采用甘草酸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扩大了研究范围,重点研究了治疗前后HBV-DNA转阴率、提高免疫机能、改善生活质量等,更加全面。

表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CD3+(%) CD4+(%)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90) 49.05±5.23 62.26±6.54 26.25±3.12 40.13±4.24 1.11±0.15 1.65±0.19对照组(n=90) 48.68±5.21 56.22±6.35 25.84±2.98 32.22±3.83 1.14±0.11 1.34±0.13 t值 0.476 40.186 0.828 13.133 1.530 12.775 P值 0.135 <0.05 0.409 <0.05 0.128 <0.05组别

本研究中采用甘草酸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赵艳[18]学者在其研究《异甘草酸镁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肝硬化的治疗作用研究》中发现异甘草酸镁联合恩替卡韦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恩替卡韦组(P<0.05),结果相似。说明异甘草酸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显著,明显高于单一的异甘草酸镁的疗效。本研究中观察组的肝纤维化水平方面比较,观察组各方面相较于对照组更优(P<0.05)。与刘斌[19]学者在其研究中《恩替卡韦与异甘草酸镁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中TBil测得值下降程度相较于对照组幅度更大(P<0.05)的结果一致。说明甘草酸镁联合恩替卡韦对于肝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长期使用恩替卡韦最佳治疗持续时间尚不清楚,未来将会从此研究方向进行审读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研究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甘草酸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卡韦甘草酸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芪胶升白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白癜风的效果分析
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的效果分析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甘草酸制剂抗病毒活性探讨
全面化心理行为干预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中的应用观察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愈肝龙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甘草酸单铵异构体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