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宫素在剖宫产手术中剔除子宫肌瘤效果分析
2021-06-20张花蕊吴海丽茹渤
张花蕊,吴海丽,茹渤
(新乡市妇幼保健院产二科,河南 新乡 453000)
子宫肌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良性生殖器官肿瘤,目前临床上对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释。妊娠期伴子宫肌瘤是妊娠合并症之一,且有逐年上升趋势[1]。妊娠中期时,有些瘤体过大的患者,可因血供障碍,出现感染、腹痛、流血,甚至影响胎盘供血,导致胎儿缺氧或死亡。过大的肿瘤可在分娩的过程中影响子宫收缩,同时也导致胎盘剥脱障碍,引起产后大出血。相关流行病学表明[2-3],产后出血患者当中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而导致。因此临床中对于产后出血患者治疗中,主要是使用强化子宫收缩能力的相关药物,常见的为宫缩素[4]。目前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剖宫产手术中是否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目前没有统一标准,基于此,该研究选择2019年3月—2020年9月期间该院112例妊娠期伴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其安全性加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9月该院妊娠期伴子宫肌瘤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超声检查结果符合《子宫肌瘤的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5];②处于妊娠期;③年龄<35岁;④孕周>36周;⑤知晓研究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⑥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和凝血障碍;②合并精神意识障碍或有精神疾病家族史,难以正常交流;③合并严重慢性疾病[6]。④合并其他妇科疾病[7]。入院后行随机编号1~112号,单数编号患者为对照组,双数编号患者为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年龄22~34岁,平均(28.36±2.25)岁;孕周38~42周,平均(39.73±1.18)周;初产妇39例,经产妇17例。观察组:年龄23~34岁,平均(28.56±2.28)岁;孕周37~42周,平均(39.61±1.14)周;初产妇36例,经产妇2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行剖宫术完成分娩,分娩后待患者身体状况恢复至符合子宫肌瘤手术指征,再行切除。观察组: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常规行手术准备,取患者仰卧位,采取联合阻滞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在患者耻骨联合上作一横向切口,通过该切口逐次将皮肤、肌肉、筋膜及子宫逐层切开,待胎儿、胎盘娩出后对子宫行按摩处理,并将10 U缩宫素(国药准字H31020861;规格:0.5 mL:2.5 U)注射于患者子宫肌壁,随后对子宫肌瘤位置进行确认,查明子宫肌瘤数量、大小及具体位置后,行子宫肌瘤切除。对于肌瘤处于浆膜下和肌壁间的患者,需先将子宫切口缝合,再根据肌瘤位置行纵轴切开,切除肌瘤并清除假包膜后,行止血处理,逐层缝合切口;如果肌壁间肌瘤直径在6 cm以上,则需于肌瘤底部周围注射适量缩宫素后再行切除处理;对于肌瘤处于黏膜下的患者,应先确定肌瘤基底部宽度,据此选择合适术式后再行肌瘤切除,切除干净后缝合子宫下段切口,关闭囊腔,行盆腹腔冲洗后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开展抗感染治疗,并为患者实施对应产科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及缩宫素使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健康情况(包括体质量、5 min Apgar评分)。
1.4 评价指标
Apgar评分包括肌张力、脉搏、皱眉动作、外貌及呼吸5个检查项目,满分10分,评分7~10分表明新生儿正常;评分<7分表明新生儿存在轻度窒息;评分<4分表明新生儿存在重度窒息[8]。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情况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及缩宫素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57%<2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出血量(mL) 缩宫素使用量(U)对照组(n=56) 78.45±8.93 5.79±1.08 340.52±21.74 86.42±11.16 29.36±3.58观察组(n=56) 78.10±8.85 5.69±1.02 335.83±21.05 85.93±11.12 29.12±3.51 t值 0.208 0.084 1.160 0.233 0.358 P值 0.835 0.615 0.249 0.816 0.721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新生儿健康情况
两组新生儿体质量和5 min Apagar评分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新生儿健康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新生儿健康情况比较(±s)
组别 体质量(g) 5 min Apgar评分(分)对照组(n=56) 3 218.69±310.86 9.56±0.23观察组(n=56) 3 225.41±312.07 9.62±0.20 t值 0.114 1.473 P值 0.909 0.144
3 讨论
针对妊娠期伴子宫肌瘤患者是否能在剖宫术中同期开展子宫肌瘤切除这一临床热议话题,部分研究认为[9]相比非妊娠期,妊娠期子宫壁血液供应更为丰富,在剖宫术过程中对肌瘤予以切除,出血相对活跃,可能导致患者产后出血量增加[10]、手术时间延长,致使患者术中缩宫素使用量增加或使用时间过长[11]。而缩宫素虽然具有促进宫缩、控制子宫出血等作用,但如果出现以上两种现象,便会导致患者尿潴留、子宫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大幅提升[12-14]。因此临床针对妊娠期伴子宫肌瘤患者时多会先行剖宫术,待患者子宫恢复正常、肌瘤体积随之减小后,择期再行手术切除肌瘤,采取这种方式则更有利于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15]。但另有研究者认为[16-17],子宫肌瘤可能会阻碍患者分娩后子宫的正常收缩,引发子宫复旧不全,加大患者盆腔感染风险,并且两术同时进行可使患者避免在短期内实施两次手术,从而能有效减少手术对其造成的创伤[18]。
张锦阳[19]曾针对剖宫术中行子宫肌瘤切除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其为58例妊娠期伴子宫肌瘤产妇同期进行剖宫术和子宫肌瘤切除术,结果显示,除手术时间稍有延长外,产妇术中与术后出血量、恶露干净时间、月经恢复时间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彭敏等人[20]同样在妊娠期伴子宫肌瘤患者剖宫术中进行肌瘤切除,术后发现联合组患者产后出血、切口感染、产褥病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单纯组;林虹等人[21]剖宫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并在术中巧妙运用“分次钳夹法”,结果表明,联合进行剖宫术与肌瘤剔除的患者,其缩宫素使用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缩宫素使用量等手术指标和新生儿体质量、5 min Apgar评分等新生儿健康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中仅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仅为3.57%,远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3.21%(P<0.05)。该结果表明,于妊娠期伴子宫肌瘤患者剖宫术中行子宫肌瘤切除,不仅不会提升患者手术风险、影响新生儿身体健康,同时还能一定概率避免患者产后出现并发症,为患者产后早期康复提供重要保障[22]。由于该次研究样本量较小,实验结果可能存在误差,因此还需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综上所述,妊娠期伴子宫肌瘤患者于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切除,可在保证患者和新生儿身体安全的基础上有效切除肌瘤,缩宫素使用量也符合合理用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