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在肩关节周围炎康复中的临床观察
2021-06-20王磊韩文良胡玉龙
王磊 韩文良 胡玉龙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属中医学“五十肩”“肩凝症”的范畴,好发于50岁左右中老年人,普通人中多达21%的人会发生肩部疼痛[1-2]。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初期症状是疼痛难忍,造成夜晚失眠,后期会让肩关节的活动受限,随着病情的发展,肩臂的局部肌肉会发生萎缩,病情严重的时候会造成生活无法自理。致病原因多样,最终发展为盂肱关节囊的炎性粘连、僵硬,肩关节周围疼痛,各方向(主要以外展、后伸、外旋为主)活动受限。而对于不同原因导致的肩关节周围炎不加以区分草率地给予同样的治疗方案,势必严重影响临床疗效[3]。使用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SFMA)对肩关节周围炎进行评估后治疗,不仅可以让患者对肩关节疾病有更多的了解,还能让患者更好地配合诊疗,让医师可以更全面、系统、准确地对患者病情进行评定,制定科学合理的肩关节周围炎康复计划。当前,国内临床界对于肩关节周围炎治疗前评估还不够重视。本文通过SFMA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进行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旨在探讨SFMA评估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康复治疗的影响[4-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治疗的8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54.26±3.52)岁。入选标准:患者符合肩关节周围炎诊断标准;肩关节外展、外旋、后伸活动度明显受限;肩关节主动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分;患病病程6~24个月,身高170~175 cm,体质量55~75 kg,体重指数(BMI)20~24 kg/m2,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排除标准:影像学检查提示肩关节周围肌腱韧带断裂等软组织损伤;患者除肩关节周围炎以外,上肢有比较明显的骨骼肌肉神经损伤史;一周内进行了痛点封闭疗法;关节松动术治疗后患者肩关节疼痛VAS评分≤3分[6-8]。采用随机数字表将8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53.56±2.34)岁,BMI(21.82±1.36)kg/m2。对照组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54.68±2.45)岁,BMI(20.17±1.17)kg/m2。两组年龄、BMI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四维疗法干预,包括手法治疗,针灸、针刀治疗,药物治疗,身心调节。
观察组则采用SFMA对患者进行评估后再给予个体化四维疗法治疗。该评估则是对纳入者的肩关节伸展旋转的测试,测试前均不进行热身活动,并在考核者指导下按照规定顺序进行。按照每个动作模式是否发生疼痛和功能障碍共计四种结果:功能正常无疼痛、功能正常有疼痛、功能障碍无疼痛、功能障碍有疼痛。然后根据不同动作所涉及的出现疼痛及功能障碍的位置对疼痛情况进行总结,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四维疗法干预,持续治疗4周。
1.3 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时肩关节外展、外旋、后伸主动活动度(AROM)、总功(TW)。跟踪随访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疼痛评分,采用VAS量表,评价0~10分,分数越高说明疼痛越重。跟踪随访两组6个月,比较两组复发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AROM、TW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AROM、TW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肩外展、外旋、后伸AROM、TW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AROM比较(±s) 单位:(°)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AROM比较(±s) 单位:(°)
注:AROM=主动活动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 P<0.05;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b P<0.05。
?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TW(60°/s)比较(±s) 单位:J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TW(60°/s)比较(±s) 单位:J
注:TW=总功;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 P<0.05;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b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复发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 单位:分
?
表4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3 讨论
目前关于疼痛的研究重点已经从单纯的肌肉、骨骼、关节方面转向了动作,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动作方面[9]。但目前涉及肩关节周围炎后运动功能康复的研究主要关注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治疗方案,针对患者发病后先采用SFMA评估指导康复治疗的报道则相对少见[10-13]。本次研究主要是观察通过SFMA评估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关节日常生活功能恢复进行指导,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功能的改善程度重点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经过4周的干预以后,观察组患者肩关节AROM均比治疗前有很明显的改善(P<0.05),观察组的指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慢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经过SFMA联合四维疗法治疗以后活动度有明显的改善。同时与观察组不同,对照组预先采用SFMA评估指导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和针对性。该评估能根据患者运动时产生功能障碍的形式,分析出实际受损的肌肉(群),治疗时能针对性地增强目标肌肉肌力,有目的地对局部肌肉、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进行反复牵张、松弛,达到让肌肉和韧带状态改善的目的,有助于增加肩关节腔滑液的分泌及关节的延展性,最终消除软组织粘连造成的影响,使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逐渐恢复正常[14-15]。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需要多条肌肉链共同协调运动才能完成一项动作,同时关节肌肉运动控制与运动精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16]。本研究预先使用SFMA评估使患者有针对性进行目标肌群共同运动,让肌肉运动控制和运动链功能能够恢复,通过SFMA能及时发现运动中的的薄弱链(即薄弱肌群),然后有针对性地对这些肌肉的耐力和肌力进行训练,促使患者的肌肉整体功能都得到提升,让运动中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力量平衡和稳定性能够更好的恢复,促使患者更好地完成相关功能活动。
近10年来,对于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更加趋向于细化,如:肩袖损伤、肩关节撞击综合征、肩关节盂唇损伤等,对今后肩关节周边炎症的治疗有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后续将继续扩大样本容量,并不断结合国内外关于肩关节疾病的最新研究结果,进一步简化SFMA客观的评价流程,最终明确评估结果的实际效果。肩关节周围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规范地对肩关节周围炎进行评估对于患者下一步的康复治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