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学院的跨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南非某孔院为例

2021-06-19余亮妹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跨文化冲突

余亮妹 赵 岚

文化软实力涉及语言、文化价值观、思维模式及话语体系等,这些资源的动员需要多方机制、渠道、途径甚至机缘的配合①崔玉军:《近年来海外中国软实力研究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海外孔子学院(以下简称“孔院”)作为这一复杂配合中的特殊一环,是扎根民间的文化桥梁。国外对孔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政治、文化及语言等领域。连大祥(Donald Lien)及其合作者对孔院的研究较多,比如利用经济学相关模型探讨了孔院所带来的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②Lien,D.,C.Oh.&W.Selmier:Confucius Institute Effects on China"s Trade and FDI:Isn"t It Delightful when Folks afar Study Hanyu?,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Finance,2012,21:147-155.、对孔院所在地人民因学汉语而创造的经济效益现象作理论阐释③Lien,D.:Financial Effects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on Chinese Language Acquisition:Isn"t It Delightful that Friends Come from afar to Teach You Hanyu?,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3,24:87-100.、从州的层面分析孔院对美国出口的积极效益④Lien,D.&C.Co.:The Effec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on US Exports to China:A State Level Analysi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Finance,2013,27:566-571.、从孔院中方合作院校角度看孔院对中国高校国际化的实质意义⑤Lien,D.&Miao,Liqing:Effects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o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Exports:Evidence from Chinese Partner Universitie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Finance,2018,57:134-143.等。Peterson提出孔院在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之外触及了美国的利益,认为孔院对中国政府更有利①P eterson,R.:Outsourced to China: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Soft Power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National Associations of Scholars,2017,129-130.。Whittaker也认为孔院的设立带有软实力影响初衷,但他强调孔院的实际影响更多的是在教育与文化层面而非政治层面②Whittaker,S.:China"s Rise and the Confucius Institutes:Chinese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s,Seton Hall University,2013.。同时,部分海外学者对孔院在促进语言与文化的交流方面表示认可③Gil,J.:China"s Cultural Projection:A Discussion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s,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5,13(1):200-221.。国内学者如吴瑛、曲如晓、谢孟军等也从各个角度对孔院的跨文化互动效果进行了研究④⑤⑥吴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对5国16所孔子学院的调查》,《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牛长松以喀麦隆为个案,从满足实际需求程度、高校能力建设等方面评估了中非教育交流的成效并提出提高有效性的建议⑦牛长松:《基于教育援助有效性视角的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评估——喀麦隆的个案》,《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安然、何国华认为,跨文化冲突管理能力是反映孔院跨文化传播影响力的根本与关键要素⑧安然、何国华:《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影响力评估体系建构初探》,《长白学刊》2017年第1期。。张毅博在运用拉斯韦尔5W模型分析孔院跨文化传播过程的基础上总结,“似乎孔院的传播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其结论模糊的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和个例分析”⑨张毅博:《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孔子学院发展困境及解决措施》,《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第24期。。

虽不乏文化交流层面的探讨,国外的研究多从实用性或意识形态视角解读孔院的动机与成效,实证研究方法突出。国内研究涉及教学、可持续发展、跨文化传播、与世界其他语言推广机构之间的比较等方面,多立足孔院本身,研究内容较国外丰富,但研究方法上实证性不足。因此,本研究访谈南非某孔院的中方员工,通过该孔院的跨文化冲突管理效果,发现普遍问题与文化根源,探索孔院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跨文化冲突理论

冲突是对立双方不惜以伤害对方的方式,在价值、稀有地位、权力、资源等方面的斗争,是个体或群体因社会生存或发展的竞争关系而引起的⑩Coser,L.A.:《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文化冲突是相互依存的个体或群体之间潜存或确实存在的关于目标、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⑪Martin,J.&T.Nakayama.: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393.。同时,冲突还可以是社会实体因内部或之间出现的不协调而产生的互动交流过程⑫Rahim,M.A.:Managing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s,Westport,CT:Praeger,1992:16.。冲突的核心体现于斗争表达、不相容性、两个或以上个体或群体之间等三要素⑬单波、肖珺:《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跨文化冲突的产生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异文化群体间因感知到互动情景中不相容的价值观、规范、目标、方向、稀缺资源、流程和/或结果,而导致的情感受挫经历⑭Ting-Toomey,S.&J.Oetzel:Managing Intercultural Conflict Effectively,CA:Sage,2001.。因而,跨文化冲突强调冲突的当事者分属于两个或多个文化,它是不同文化当事者因生存、发展、价值观、期待等方面的不和谐而形成的交互式交流关系。

综合部分学者的研究发现,跨文化冲突的种类或产生原因是多元的。从宏观角度来说,经济、社会、政治、宗教等力量在不同的时期作用各异,具体有价值观冲突、沟通冲突、思维冲突、利益冲突、情感冲突、目标冲突、认知冲突等。除了消极面,跨文化冲突也包含了积极的面向⑮Martin,J.&T.Nakayama.: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393.。冲突与融合是跨文化交流的一体两面,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发挥不在于回避冲突,“而在于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实现跨文化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组织机构文化①田晖:《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冲突与绩效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合资企业的数据》,《系统工程》2009年第10期。。所谓的冲突管理能力是对文化、语言或民族成员差异引发的情感挫折和冲突斗争的有意识的管理②Ting-Toomey,S.:Understading Conflict Competence:Multiple Theoretical Insights,In J.Jackson(eds.):Routledge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bingdon,UK:Routledge,2012:279-295.。一般而言,跨文化冲突的结果有融合、取代、脱离接触等③李彦亮:《跨文化冲突与跨文化管理》,《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二、研究设计

除具备孔院共性之外,所研究的孔院个案在落成至今的短短五六年间曾被评为全球先进孔院并获得全球孔院先进个人等荣誉,集中反映了它短时高效的典型性。笔者在文献梳理及初步试验性研究的基础上完善访谈提纲并对该孔院的8位相对有代表性的中方工作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最后对跨文化冲突管理效果分析框架进行构建。

(一)研究对象

该孔院地处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德班市,非洲民族特色鲜明,语言文化多元,有非常好的港口和制造中心,农业以畜牧业和蔗糖产业为主。中方合作院校结合自身农业专业技术优势,在办学之初将其定位为农业特色型孔院,目前正由第二任院长主持工作。受访对象的具体情况见表1,与外方兼职同事不同,他们专职负责孔院的日常工作。

表1 访谈对象相关信息

(二)研究过程

访谈提纲主要包括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两大部分,基本问题涵盖个人背景、岗位性质、主要工作等;核心问题包括动机、角色定位和转换、身份认同、关系协调与沟通、自我整合、交流认知、个体与集体关系、危机意识等方面。鉴于《无声的语言》中的文化教学系统元素表涉及面广,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基础实践论证,提纲中的具体问题也有意识地把包括互动、组合、生存、两性、领地、时间、学习、游戏、防卫、开发等十个要素纳入参考范围④Hall,E.T.:《无声的语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153页。。

笔者通过第一任院长Fred联系到了其他受访者,在表明来意并征得同意之后进一步与他们沟通安排线上或面对面的访谈。每位受访者初次接受访谈前,笔者都会就访谈目的及研究伦理道德问题做简要说明,整个研究的访谈活动从2019年1月28日持续到2019年4月30日。为了保证访谈问题的科学性,笔者先访谈了Walt,作为初步试验性研究,并在对其访谈的基础上结合研究问题完善访谈提纲,之后则以此为蓝本根据不同受访者的实际情况再调整。

(三)分析框架

基于研究目的所构建的跨文化冲突管理效果分析框架包括四大效果评估维度及若干跨文化冲突类别/成因(见表2)。四大效果评估维度中,跨文化冲突管理能力贯穿其中,突出主体的冲突协调机制及组织文化特性。每一效果维度的冲突呈多源互动形态并且有主次之分。冲突依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可理解为“生存—喜好—情感—认知—价值观—目标—沟通—发展—结果(交融/取代/脱离/边缘/中立)”的交互式碰撞逻辑。冲突归因不止于个体之间,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权力等宏观因素不容忽视①Martin,J.&T.Nakayama.: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393.。

表2 跨文化冲突管理效果维度

三、访谈结果

结合表2的分析框架对访谈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发现该孔院与当地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为此,访谈结果部分在冲突过程推演的基础上总结如何应对这种跨文化层面的冲突。

(一)跨文化冲突过程

初建阶段,该孔院在立足合作院校教授语言与文化的同时,凭借中国文化魅力与当地高层及华人建立友好关系,增强显示度并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来孔院学中文。以合作院校的大学生群体为基点,为他们提供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及相关活动;这种交流的扩大需要借助当地高层的注意吸附力及华人在两个文化间的便利资源,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当地或西化或本地化的语言文化情感偏好及中国文化认知。基于这种下上并行及由上而下的互动模式与当地多元异质文化竞争,谋求文化共存。第二阶段在延续第一阶段交流模式的基础上,开始侧重通过语言加职业规划的办学模式来满足受众,尤其是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但就当地广大受众而言,该孔院的发展还处在不温不火的文化中立状态,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交流碰撞中的各种冲突以发展冲突、沟通冲突及价值观冲突最为显著。

1.发展冲突

发展冲突指的是孔院在立足当地之后的自我实现与受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它与目标冲突直接相关。从建立至今,该孔院一直都存在着长短期目标不协调的问题,组织内部本身的发展矛盾直接关乎它对受众眼前及长远目标的满足程度。在立足中国语言、文化交流与理解阶段,该孔院的长远目标在于成为全球第二家以农业为特色的孔院。在实现正常运转并能与当地文化共存之后,第一任院长将农业特色理想寄希望于未来。然而,农业特色的实现需要双方合作院校的通力配合,在中方院校把国际化定位为“锦上添花”(Carl),学校“教育可能欠缺一点跨文化思维”(Steve)的情势下,如何使中方院校在国际化合作中看到微妙的“赢利”是农业特色能否主动落实的关键。

在长远目标发展条件暂不充分的情况下,孔院的首要任务是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于是农业特色发展理想只能被暂且搁置或替代。Rex作为第二任院长总结前期发展的经验认为,汉语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层面并“考虑将中文跟他们自己将来的就业规划和职业规划联系在一起”,意在通过为当地创造民生福祉的方式来扩大孔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这也是当今全球孔院的一个发展趋势,即“汉语+”模式。

就不同的受众而言,该孔院的“汉语+”意义略有不同。对于合作院校的大学生,汉语可与他们的专业结合,通过学中文拓宽个人的未来发展空间,如已有部分汉语学习较突出的学生利用孔院的平台来中国留学深造,当然目前这类人员还属少数。除中资公司外,当地的华人民营企业也很多,涉及众多行业,并以轻工业为主,有些企业对员工甚至不太有汉语技能要求。华人企业通过孔院与合作大学的相关专业对接,既解决了企业员工培训与招工压力问题,也满足了合作大学的产学研发展需求,还间接地为学生及当地民众创造了兼职/就业机会。这无形中又扩大了孔院在当地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只不过这一发展方向才初露端倪,暂不能充分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进而造成了潜在的供需矛盾。

2.沟通冲突

沟通冲突是指孔院与当地在言语与非言语层面的交流不畅,主要体现在文化原形态植入、文化让步与融合度、中国文化接收程度、跨文化冲突管理能力等维度。汉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原形态,在南非当地的影响深度还不够。除了合作院校的一个学院把汉语纳入学分体系之外,目前的汉语课程仍以兴趣驱动推广。据Lena、Lydia和Walt反映,往中高级方向发展的学生很少,而且稍微有一点汉语基础知识的学生流失量很大。Steve希望能够留住汉语生源并往三级拔高,因为只有到了三级,汉字教学才能跟上,学生后期才有真正的自学基础与能力。导致语言文化影响流于表面的原因除了受众看不到学汉语的未来价值之外,还与孔院成员文化交流中的诚意表现有关。从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性规律角度来说,该孔院成员虽有学习当地祖鲁语的意识但多数因为时间紧张、语言困难等现实而停留在日常几句口头招呼上。但这方面又因专业背景、兴趣爱好、文化敏感性、使命感强度等因素存在个体差异,比如Lydia和Lena就认为平时课堂的交流语言是英语,基本没感觉多大的交流障碍,也就不过分纠结当地语言的学习;Walt、Derek和Steve根据受众或是惊喜或是备受尊重的反馈觉得有必要学一些祖鲁语,毕竟这种接触中的微妙好感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受众与孔院之间的距离关系。

文化让步与融合度在该孔院成员面对外界文化质疑及中国刻板印象的沟通中表现得较明显。当地人对中国要么不了解,要么了解不多。不了解者对中国自然谈不上好恶印象之分,反而容易在其与孔院的交流中形成好感。了解不多者对中国的印象则分为中立和极端两种。面对西方文明浸淫中的南非,中国相对刻板的外宣话语模式无形中强化了极端者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由此形成偏见并在交流中对孔院提出文化质疑。此类受众的印象与偏见较难改变,只能在实际接触的过程中慢慢改观或重新形成不同的认知。这些都反映了孔院文化与当地文化的显著异质性,其所借由文化传播的载体——中国影视媒体及其他文化产品在当地也自然不具备竞争优势。面对质疑,孔院成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切换立场的方式向质疑者展现全景图。用Derek和Steve的话来说,质疑或交流陷阱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在大方向上予以把握,坚持从兴趣、共有的人性角度出发,对外讲好孔院及中国的故事。而针对中国刻板印象只能无奈地加以利用甚至是强化,因为“可能(现在)确实(我们的文化)产出不多”(Carl)。在获得受众关注与好感之后,通过深入接触交往引导其进一步了解表象下的中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孔院的跨文化冲突管理能力。此外,孔院在当地大学的校内影响力及其冲突化解能力也值得考量。合作院校安排在该孔院的兼职同事及部分学生在当地分享他们与中国及中国人接触的亲历故事足以回击一些在公共场合发生的文化质疑或文化误读。不过到目前为止这类因共事、深入学习汉语文化、亲历中国文化的人在当地所占比重还比较低,但于少数中可以窥见他者声音的跨文化沟通效力。

3.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冲突指的是因为理念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甚至行为。因为价值观的异质性较突出,大部分受访者以异客自居。Walt通过当地的跑步俱乐部结交了不少南非友人,但在实际交流中还是会经常感觉自己格格不入,尤其是彼此的幽默解码问题,“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在那样的环境下长大的”。虽然大部分受访者很怀念南非的经历,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国工作、定居。关于这一点,在南非有十来年经历的Fred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在这个地方工作生活,把它当做一个体验就非常有意思,当做长期的一个目标,很困难。因为即使我在南非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我也知道我永远不可能成为南非人,或者永远生活或工作在那里,我最终还是要回来的。既然如此的话,已经有这种体验了,何必再长久地待下去,这也是你说的一个规划。”

双方的价值观差异在行为上突出地表现为人与时间的协调关系问题,即单一性时间观和多样性时间观的冲突①Hall,E.T.:The Danceof Life:Other Dimensions of Time,New York:Anchor Press/Doubleday,1983:42.。偏向多样性时间观的中国人往往视时间为一个浑然的整体,不太过分强调时间控制本身,计划甚至可以被调整、打破。而南非因殖民史的影响,在制度和行为上延续了西方的单一性时间观。在他们看来,时间是线性的,是被计划操控的,行事可按部就班,由此避免不确定性和失控感。这种差异导致受访者普遍认为当地的工作效率低,但与国内工作压力相比,任职期间身兼财务工作的Lydia认为在南非的工作更纯粹,工作就是工作,而不像国内节奏快,压力来源多。“这就是南非!”面对周围的一切,Walt很精辟地总结了所有人的随遇而安、异客不安或积极心态的矛盾心理。

显然,价值观差异是导致发展与沟通冲突的关键核心。突出的文化异质性及对周遭的不同观念导致了该孔院的发展理念与方向曾一度偏离受众的心理预期。不管是与中华文化同质的还是异质的文化,它们在接触时多少都会有磕碰与摩擦,其差别只在冲突程度的深浅上。此外,顶层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孔院在民间的交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建立的中非传统友好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为双方文化的接触与碰撞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南非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效率也因而比欧美国家高一些。用Fred的话来说,之所以西方对孔院的接受速度相对慢一些,除了文化差异还有文化心理问题,一方面是文化中心主义造就的文化优越感,另一方面是面对中国文化开放与包容时的不自信。文化自负与文化不自信的矛盾直接反映了西方国家自身缺乏安全感及对孔院的不确定与了解不充分。面对文化差异、文化保守抑或文化排斥,我们只能主动去沟通,带着诚意、讲求方式地去沟通。

(二)冲突管理效果

跨文化冲突过程中所折射出的冲突管理效果将由一个坐标圆图予以呈现(见图1)。横坐标代表南非,官方和民间分布左右;纵坐标代表孔院,组织和个人分布上下。中心点代表了两者交流中的共同人性,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外围的圆则意味着孔院(组织与个人)和南非(官方与民间)之间碰撞与互馈的关系。总体而言,目前该孔院的影响作用主要在合作院校大学内部,对大部分原住民的深度影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毕竟,周边普通民众的认可会直接反映该孔院在跨文化交流与冲突中的融入程度,是其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该孔院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人的精神生活并在各方面对华人子女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给予支持。这种微妙的纽带关系似黏合剂,是对当地领事馆与华人关系的有益补充。而通过该孔院推动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向华人企业引荐当地实习/兼职/就业人才、华人企业与外方合作院校之间的产学研关系及由此引发的华人企业与原住民之间的经济参与和合作关系等,间接地增加了华人与当地原住民正面接触和认识的机会,有助于修正彼此的刻板认知。对于外方合作大学来说,该孔院意味着外方学校与中国合作大学及其他潜在资源的对接关系,通过孔院与中国使领馆联络、与中国各大高校或组织机构拓展国际合作和交流等等。虽然该孔院超越单一语言、文化的发展模式才初见端倪,但可以预见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南非当地的社会稳定与贫富差距问题多少能发挥潜在的支援作用,同时也能间接地加深中南文化的友好关系。可见,该孔院在跨文化冲突管理中要获得更多的积极反馈少不了华人企业的经济活动参与和/或中方合作院校的特色投入,这其中的关系可见图2。

图1 冲突管理效果

图2 孔院互动关系网

1.效果成因

该孔院的效果现状归根到底还在于两个文化在面对冲突时的不同文化心理。在讨论这个根源之前,有必要先对整个跨文化冲突过程进行反思。

汉办针对孔院的对外交流活动所提出的理念注重强调语言与文化交流而避谈其中的互利共赢关系,这势必给受众一种空降的意识形态入侵威胁感。其中的矛盾反映了两个文化对人伦关系的不同认知,儒家精神重义轻利,这与西方的实用主义精神完全不同。交流初衷的不匹配导致了受众在面对中国异文化时的不信任,才有了片面的、误读的甚至是曲解的中国刻板镜像,而这种镜像的制造也直接地反映了他者对中国异文化的排斥与恐惧。双方的沟通因而不畅,孔院的中国文化交流也因此困境重重。

而人伦观的不同则是源于双方文化对待时间的差异。多样性时间观的中国人比较仰赖语境,信奉像Rex所说的“多做事少说话”“用事实说话”等信条。而受单一时间观影响的南非人则完全相反,他们难以感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需要言说者能明确地表达或呈现语言、文化交流背后的现实意义。这就解释了该孔院从起初汉办导向的汉语言文化兴趣推广到后期有意识地往实用性推广转向的原因。当然,这种转向目前只是该孔院在一线文化触碰中的一种应激反应,所以效果还不太凸显。

显然,两种异质文化碰撞中的这些冲突必然反映也导致了不同的冲突应对心理。不管是在中国传统处事哲学中还是在相关的学术研究领域都会发现,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偏向于调和,追求的是天下大同的和谐关系①黄丽莉:《中国人的和谐观/冲突观:和谐化辩证观之研究取径》,《本土心理学研究》1996年第5期。。相对于中国,南非以偏向个体主义文化为主②Hofstede,Geert: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Beverly Hill:Sage,1980:22.。中南两个文化的人在面对冲突时集中地反映了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观的不同导向作用。中国人的“面子”“集体主义”意识在孔院成员面对异文化“挑战”时会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直面冲突,即便显得有点“自说自话”,效果好像也不如他者代言来得显著。而据受访者反馈,同样面对冲突,南非人的出发点偏向个人感受,一般有什么异议他们都会直接表现出来。在面对与异文化的冲突时,他们会把双方文化或语言的异质性程度纳入考虑范围,即便不能达成共识也至少会选择去倾听或试图去理解。这两种不同的冲突文化心理,导致孔院成员在面对跨文化冲突情境的过程中既受集体意识激励,也会因集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相左的文化立足点而不能游刃有余地与个体文化进行有效对等博弈。

2.应对冲突的路径

基于个案观察的孔院跨文化冲突管理过程、效果及成因研究虽有其局限性,但从全球孔院的共性角度出发,个案中所折射出的中国冲突文化心理特点及孔院跨文化交流中的普遍问题却有不少值得其他孔院或类似涉外机构借鉴的地方。

首先是孔院的组织关系问题,包括孔院外宣理念、中方合作院校特色投入、组织与成员关系协调、交流内容与形式等方面。从心理接受角度来说,合理权衡孔院交流理念中的务虚和务实关系,增强孔院的亲和力。单一的语言文化交流与受众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则需要中方合作院校的特色投入,其回报在于一种宏观而长远的国家战略红利发掘,最突出的例证当属浙江师范大学在非洲的孔院及其非洲研究院与国家援非项目和中国非洲研究院之间的对接关系。当然,个体与组织的协调关系急需克服集体主义的心理桎梏。由此再进一步依托受众的话语体系模式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议题关系,避免低效接触甚至是刻板印象的过分强化。

其次是文化交流使者的培养与发展问题,包括华人纽带关系的联通、在地代言人的挖掘、冲突管理能力的强化等。华人,尤其是华商对孔院务实理念的落实是最便捷的载体。这一方面可以增进华人与所在地人民的交流,另一方面华人对孔院工作的认可也间接地深化了他们的文化身份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关系在不同时空的发展与延续。另外,本土员工的加入可以缓解因成员流动性强而造成的工作延续性问题并为团队注入新的活力。这也凸显了冲突管理能力训练的重要性,而且要贯穿于岗位工作的始终,在赴任前及任职期间分阶段、有差别地予以系统强化。理想的培训主题至少要涉及传播学理论与实践、双方文化的知识与对比、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目的地主要生存语言的分级培训等方面。

最后,不管基于什么样的组织文化背景,文化间的交流最终都落实到个体,孔院文化交流使者的跨文化素质与能力因而变得极为重要。然而,个体素质与能力又受客观条件、主观动机、认知、阅历等因素的影响。鉴于本文仅采用定性方法研究一所孔院中的部分成员,虽在个性与共性之间有启示性的发现,但就个体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孔院的整体跨文化交流效果、个体跨文化能力差异性评估与发展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跨文化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高校外事工作中的中德跨文化冲突与对策:以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学院为例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