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的软实力之维
2021-06-19吴艳东米倩倩
吴艳东 米倩倩
随着国际竞争的深入发展,软实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提升国家软实力”作为一项重大的现实课题,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由此可见,提升国家软实力已成为国家发展之需,时代发展之势。着眼于提升国家软实力,重要之举是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助推动力。智库作为思想生产机构与国家软实力建设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契合性,2015年中办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论述明确把智库置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规划布局,深刻点明了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软实力竞争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新的竞争点的背景下,智库作为国家思想创新的强大动力和辅助参谋,是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因此,着眼智库的软实力之维,探究智库与软实力之间的理论关联、历史关联以及实践关联是应予思考的问题。
一、智库软实力之维的理论逻辑
探析智库的软实力之维,首先应当从理论上理清中西方“软实力”之差异。“软实力”作为与“硬实力”相对而存在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次提出,其将软实力定义为“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策吸引力”。①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的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约瑟夫·奈的“软实力”之说开创了国际关系的研究新视域,为学界研究“软实力”提供了有益借鉴,拓宽了理论视域。但西方软实力理论更多的是在为美国推行政治霸权主义服务,更多是将软实力看作“影响别国的能力”或者“吸引别国的能力”②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页。,力图构建新的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分析框架,是一种对外的实力宣称以及力量影响。而对于我国而言,软实力是一种不带有任何“霸权”以及“文化渗透”色彩的,以文化为软实力内核、以政策制度、国际话语权为外围支撑的特色理论,鲜明地回答了我国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特征、重要内容等基础性问题。由此可见西方软实力和中国特色软实力理论既存在共性,又存在着鲜明差异(见图1)。共性之处,其一是中国特色软实力理论在吸收借鉴西方软实力理论的基础之上产生;其二是与西方软实力一样,中国特色软实力理论也着重关注国际关系领域,重视对外影响力的提升。不同的是,中国软实力理论是扎根于“中国现实”同时具备“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其一,区别于西方软实力理论要对外发挥文化同化力的目标旨归,我国软实力不仅关注软实力对外的影响力辐射,还着眼于软实力对内的凝聚力生成及发挥,高度重视软实力对于国家内部的思想文化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其二,并未将软实力仅仅窄化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而是结合中国国情进一步关注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高层次定位,视文化为软实力的核心内核,同时相较于西方软实力理论中广义上的文化而言,我国软实力理论中的文化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凝聚内核和重要支撑的文化,是对文化软实力核心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科学把握,触及了我国软实力的实质。③骆郁廷:《文化软实力战略、结构与路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页。其三,并未“唯文化论”,虽然我国软实力理论是以文化价值观为内核和主要着力点,但是软实力的提升绝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推动文化发展创新,而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因此,我国特色软实力理论是吸收了软实力理论共性又进一步结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软实力理论。
图1 软实力理论演变图
在理清理论差异的基础上,从理论维度出发,进一步把握智库与软实力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具体表现为智库的功能特性、目标定位、现实发展与软实力禀赋特征、价值旨归以及建设方向之间的对应契合。
(一)智库的功能特性与软实力的禀赋要素相契合
智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研究公共问题为核心任务,以发挥影响力以及引导公众舆论为主要目的的非营利性独立研究机构。在一定意义上,智库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并不亚于立法、行政、司法等行政职权部门,西方学界普遍认为其是除立法、行政、司法、媒体之外的第五种权力。一直以来对于智库的功能作用虽莫衷一是,但是智库从诞生之日起其就在国家政策制定、知识创新传播、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乃至意识形态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作用。《意见》指出:“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①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其不仅明确指出了智库的功能定位,从中也可以看出智库与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国家外交政策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文化、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策制度则是软实力的主要组成内容,其是以文化为内核灵魂的包括政治价值观、政策制度、国际外交等多方面的综合共同体。对智库功能作用与软实力特点禀赋的分析,清晰地表明了智库与软实力之间存在着内在契合的关系。智库可在文化塑造、价值观念形成、国家政策制定以及国际外交中发挥功能作用,而这些功能作用的发挥又完全指向并作用于国家软实力的形成和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智库具有强烈的国家利益特征,高水平智库的存在和影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的重要象征,智库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用途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水平的重要标志②陈双梅:《智库建设的困境摆脱与国家软实力提升》,《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其功能秉性的发挥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助推,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举措。
(二)智库的目标定位与软实力的价值旨归相契合
新型智库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与路径,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智库的重要意义就是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③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通过智库公共外交作用的发挥形成本国的独特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从而塑造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国内外舆论环境,促进和平发展。④王莉丽:《全面提升中国智库的智力资本》,《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年第1期。同时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在于建设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充分发挥中国智库在理论创新、咨政建言、舆论引导以及公共外交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实现国家治理科学化、思想建设常态化以及国际话语权提升显著化。对于软实力而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是一国实力的重要象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2016年版,第102页。同时,我国软实力建设不仅注重对外影响力的发挥,更重视国家内涵建设,强调要夯实软实力的文化根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最根本的任务②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79页。。因此可以看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内部文化根基,同时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高国际话语权,塑造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传播中国当代价值观念,这不仅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价值归依。所以,智库的目标指向与软实力建设的价值旨归具有同向性和一致性,都旨在对内促进思想文化建设、对外促进国家形象和价值观念的建设与传播,从而推动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三)智库的现实发展与软实力的建设方向相契合
智库的发展一直都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和重视,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对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智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策决策、经济建设、舆论引导、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软实力竞争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新的竞争点的背景下,智库作为国家思想创新的动力和源头是软实力竞争的关键,对于软实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世界各国都在通过发展智库,运用多种资源力量,把提升软实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③陈双梅:《智库建设的困境摆脱与国家软实力提升》,《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对于软实力建设而言,当前各国都深刻意识到一个国家发展不仅与军事、经济等硬实力有关,也与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息息相关,都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国家软实力事关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增长点,应当将软实力建设作为一项助力于综合国力提升的重大事业。可以说智库与软实力的现实建设方向都指向国家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提升,并最终指向增强综合国力,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
二、智库软实力之维的历史逻辑
一国的智库发展水平总是与本国的软实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深刻体现了智库与国家软实力在历史进程上的关联。中外智库无论从诞生之初还是在世界格局动荡之际,抑或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都始终围绕着提升国家软实力水平的总体逻辑发展,智库的软实力之维,不仅与生俱来,也完全契合了国家提升软实力的现实诉求。
(一)智库从诞生之初就天然具备提升软实力的功能
无论中国智库还是西方智库,其都随着时代需要应运而生,与国家综合国力建设息息相关。“智库”一词作为西方的舶来品,源于20世纪的美国。伴随着国家干预的增强、海外投资的增加以及现代工业经济管理的挑战,美国急需把科学与理性融入政策决策,急需一批专业性智囊机构为政府出谋划策,跨国资本家们也希望得到智力支持以开拓海外市场,西方智库由此产生。④吴艳东、吴兴德:《美国智库参与国家意识形态治理的路径及其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启示》,《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随后西方智库的发展逐渐与不同政治力量和派别相互联系,对于一国政治发展走向乃至社会价值观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智库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相联系的重要表现。而中国近现代真正意义上对智库的探索则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延安时期,当时全国上下面临着多重势力的压迫,同时战争局势严重、人民生活困难,面对紧张局势,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智库建设的探索,所成立的各类智库,如中央研究院、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以及全民通讯社、国新社等不仅在战争形势分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充分体现了舆论引导的功能,具有较浓厚的党政色彩,对于当时抢占舆论主动权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通过这些机构广泛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促进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①贺培育、杨畅、唐光斌:《中国智库发展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页。,而后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是智库助力国家软实力形成的显著体现。所以说,从西方智库以及中国智库的诞生来看,其都与国家局势发展紧密相关。尽管当时学界还未明确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但从智库的实际作用发挥来看,无论西方还是中国都早已深谙此道,显然智库从一开始就扮演了智囊决策、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顺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这决定了智库从其诞生之初就天然具备提升软实力的功能。
(二)20世纪末各国愈发重视智库和国家软实力的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巩固国家地位、保护胜利果实就成为各国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面对世界新格局,各个国家都意识到仅靠传统的经济手段和军事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国家的实力来源不再只是依靠其所拥有的资源,更多地转向影响、改变其他国家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要想在国家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更多的是要依靠吸引力而不是凭借强权武力,这种一国对他国的吸引力主要来源于文化、价值观、外交政策、政治体制等方面,即除了国家间硬实力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上升为软性力量的斗争,而这些观念随着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的产生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并日益受到各国的追捧和重视。约瑟夫·奈也意识到,美国和西方的软实力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才是“推倒柏林墙”的真正力量。②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伴随着软实力理论的发展,无论西方国家还是中国对智库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以美国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巩固其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国政府先后扶持成立了兰德公司、美国国际战略中心等世界知名智库,正是在这些智库的支持下,美国战后通过“马歇尔计划”等举措实现了国家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一度实现了美国在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领先水平,这也正说明了智库是与一国软实力提升紧密相联的。而对于中国智库而言,改革开放后则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智库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主要致力于国家理论和政策方针的解读宣传,为国家政策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理论环境,从这个角度看,智库的意识形态属性正在进一步显现,展现出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对大众的思想和社会话题的探讨都有相当明显的引导作用。同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也成为当时智库发展的一大要务,对于推进改革开放、促进文化建设、提升中国软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都有重要意义。从西方智库以及中国智库的功能作用发挥来看,智库的发展无疑对于本国国家建设乃至世界新格局形成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各国以科技、军事、经济等为代表的硬实力水平以及以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为代表的软实力水平不平衡的状态下,关键在于解放和发展以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生产力。①陈双梅:《智库建设的困境摆脱与国家软实力提升》,《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而智库作为国家思想创新的动力和源头则成为推动软实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世界形势大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步入新时代以来以智库为载体的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
当前世界发展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国家之间的较量更倾向于无形的意识形态以及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方面的隐性斗争。随着国家之间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国外智库愈益重视自身影响力水平,常利用媒体影响本国社会舆论导向和他国意识形态建设,从而塑造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国内国际舆论环境②王莉丽:《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两手抓”》,《红旗文稿》2014年第15期。,力争通过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步入新时代以来,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渐突出,一系列主场外交稳中有进,“一带一路”倡议、“博鳌亚洲论坛”“G20峰会”等都彰显着中国大国领袖的形象,展示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方案,为中国谋求了更多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崛起也受到了西方世界的关注,一场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国家间较量日益激烈。当人们已经见证西方炮制出的“历史总结论”已经“终结”,“社会主义失败论”已经“失败”时,近年来“孔子学院威胁论”“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等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偏见和“冷战”思维的话语却甚嚣尘上,它们都是西方智库精心谋划的成果,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智库在传递西方价值观、寻找软实力角度契合点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中国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智库以及软实力的重要性,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③转引自包月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这一系列信号,表明我国智库发展进入了一个特色发展的新阶段,并进一步把中国智库与软实力之间的关联提炼至官方文件中,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面对世界多元文化思想以及价值观的相互激荡、面对国际国内新的文化竞争需要,只有高度重视软实力在国际竞争的显著地位,大力发挥智库在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播到全世界,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软实力竞争愈演愈烈,智库已经成为软实力竞争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三、智库软实力之维的实践逻辑
智库的角色定位以及与软实力的内在关联决定了其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④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智库助力软实力提升不仅是功能作用的本应发挥,更是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在理论解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我国智库的发展现状以及智库助力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实施路径,提出有针对性、有现实操作意义的有效举措则是研究智库软实力之维的落脚点和归依点。
(一)发挥智库文化引领之能,凝聚软实力文化内核
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内核,指引着软实力建设的方向,同时贯穿于软实力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及全部过程之中。由此可见,一国文化的形成和打造是一个多维度、多方面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依托人民群众的全体智慧,更需要专业机构和组织凝魂聚气,铺垫整体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2016年版,第207页。,点明了智库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必然联系。智库作为思想生产机构,是知识、智慧、思想的集中聚散场所,也是推动一国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伴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推进,我国智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正朝着助力“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方向前进,致力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国内局势、全球治理合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和阐释工作,特别是围绕2035远景目标规划、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好理论阐释、话语构建和咨政建言等工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研究格局,为我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增添了新内容、提供了新思路。但同时,面对西方文化价值的影响冲击以及国际国内复杂的文化舆论生态环境,当前智库也面临着思想产品缺乏前瞻力、吸引力以及辐射力的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发挥智库文化引领之能,推动落实智库聚民心、兴文化、举旗帜的使命任务,助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则是智库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具体而言,一是智库要做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阐释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精髓和民族的灵魂”②张国祚:《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78页。,加强其建设更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主轴和根本战略支点。③沈壮海:《文化如何成为软实力》,天津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要充分彰显智库的意识形态价值,发挥智库的智慧力量,加强智库对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阐释工作,以提升价值观认同和价值观自信,从而转换为激励国家前进和民族奋发的力量。二是智库要做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产和挖掘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要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当代智库应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进行研究阐释,做“具有理论深度、具有话语温度、具有表达力度”的研究典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三是智库要做好对当代中国文化形象、文化符号的塑造和传播工作,向世界充分阐述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良好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辐射力,涵养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二)推动智库做好“智治”工作,夯实软实力制度根基
具有中国特色的软实力理论虽以文化作为内核和灵魂,但软实力的提升绝非只需文化单向度的发展,而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制度等多维度的综合系统工程。制度政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要素,集中反映出一国的政治价值观,因此推动我国政策合理化、科学化发展,对于提升我国软实力的政治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智库作为公共政策的研究机构,承担着资政建言的功能,是推动国家政策完善发展的主体之一,发挥着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①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由此可以看出发挥智库政策影响力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旋转门”机制的推动下,党政智库的专家学者能够顺畅进出政府决策系统,从而间接产生政策影响力,同时智库形成的一大批内参资政报告也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了参考借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智库发展正在推动实现政界与学术界的连接,有利于促进智库将专业学识转化为政策语言,进一步推动智库做好“智治”工作,夯实软实力制度根基。但同时囿于智库与政府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相对封闭、智库研究的问题与政府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偏差,以及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缺乏制度性安排等困境,智库在助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从而推动软实力综合水平提升的道路上还任重道远。因此,要促进智库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动政策制度科学发展方面的功能,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助力软实力提升:一是重视聚贤荐才,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2页。对于智库而言,智库的核心是智力资源,因此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大力加强智库人才的专业化、体系化建设,培养一批具备扎实理论基础、长远战略眼光、高水平政策分析能力“高、精、尖”人才,为科学政策制度的制定奠定基础人力资源,以此进一步提升政策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是要健全智库参与政策制定的体制机制,构建智库嵌入式服务模式。完整的机制保障,有助于推动智库参与到政策制定、执行、教育、评估、反馈等各个环节,有助于实现智库供给与政府需求之间信息不对称、不匹配的问题,突破智库与政府之间“两张皮”的瓶颈,实现内脑和外脑的协同合力,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三是要构建智库联盟网络,形成合力。政策制定是一个长周期、多维度、多阶段的动态过程,其中涉及基础理论的支撑、专业知识的运用、多方利益的协调以及实际效益的评估等复杂问题。因此,要广泛协同党政、高校、社会、企业等智库构建联盟网络,形成合力,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提供专业支持和有效资源。总体而言,通过发挥智库在制度政策制定中的作用,为决策部门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和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夯实软实力制度根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制度吸引力。
(三)引领智库承担公共外交之任,提升软实力国际话语能力
国家软实力不仅包括在一国文化、制度、政治观念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内的协同力和感召力,也包括对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③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因此,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价值旨归。智库作为一国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公共外交的职能,一定意义上能推动公共外交的展开,构建价值观传播网络,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促进和平发展①王莉丽:《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两手抓”》,《红旗文稿》2014年第15期。。《意见》中明确指出:“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②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智库开始致力于国际问题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并主要针对“全球治理”“反恐”“国际争端”“一带一路”等议题举办了大量的论坛和会议,同时中国智库也与有关国家代表团或智库代表团进行了大量的互动交流,这对于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提升话语引导力、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但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③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对于中国智库而言,也一样面临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长期以来我国智库习惯于在国内进行成果转化与传播,在国际上却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进行有效沟通,不善于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当前国际上对于中国发展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西方智库对中国的描述,而中国智库对于中国发展、中国价值、中国思想等话题的阐释和发声很少出现在国际舆论场。④吴艳东、米倩倩:《我国智库参与意识形态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智库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5期。这也反映出智库目前在公共外交功能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不利于文化软实力的辐射。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智库推动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助推动力。一是要增强智库国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智库间的国际交流不能仅仅停留在友好往来的层面,更要增加合作的有效性和互动性。双方智库可通过开展国际项目、人员跨国流通、科研合作、建立合作机构等方式增强合作的黏性和深度,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二是要提高中国智库在国际问题上的参与度。呼吁智库研究关注热点国际问题,如能源、气候、反恐、疾病等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的议题,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转换思维角度、扩宽研究视野,真正实现中国智库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三是要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舆论引导能力。加强“中国话语”建设,提升智库的“中国属性”,尤其是在每一次和中国相关的重大原则和问题上,中国智库要坚定地代表国家尊严,果断地表达中华民族的价值立场和基本诉求,合理地提出具有中国智慧的提议和方案。发挥智库的公共外交职能,有利于进一步向世界充分阐述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推动我国进一步谋求国际话语权,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外部影响力。
智库的软实力之维具体表现在智库不仅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软实力提升的有力“智治”武器,与软实力存在着理论、历史、实践上的三重逻辑关联。从理论维度出发把握智库功能作用与软实力要素的内在关联是探析智库软实力之维的逻辑起点,从历史维度出发深究智库与软实力发展的历史耦合脉络是掌握智库软实力之维的关键一环,从实践维度出发思考智库与软实力提升的现实路径是落实智库软实力之维的重要旨归。在以思想文化为国际竞争主要因素的今天,智库在文化建设、政策推进、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软实力维度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从实践维度展开现实施策,不仅是智库功能发挥的应然之举,更是提升国家软实力水平的有力举措以及增强综合国力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