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婴戏图的人物形态演变

2021-06-19王绪蓉

上海工艺美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婴孩竹马放风筝

王绪蓉

明孝靖皇后的罗地洒线百子衣细节图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nalyzing evolution of the characters in pattern of children at play on various ceramics, paintings and embroidery works of the Ming Dynasty, probes into the impacts of political culture.

“婴戏”简而言之,即婴孩嬉戏玩耍。在发展前期婴戏图是以单纯孩童的玩耍为题材,描绘婴孩各式各样的生活场景的画作。如荡秋千、放炮仗、赶鸭、骑竹马、放风筝等。以婴孩为绘画对象,是伴随着人物画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婴戏图并非简单地表现孩童嬉戏,而是通过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童,赋予更有特殊性和深度的寓意。这种寓意是中国广大民众祈求美好生活的质朴愿望的体现。婴戏图所包含的研究范围“主要注意在围绕孩童的生活状态,以孩童的表现为重心”。最早出现的陶瓷婴戏图是在唐朝,发展到元明清,其绘画形式出现了多种载体。后逐渐发展到陶瓷器皿、年画、剪纸、笔筒、木版画等各类艺术范围。宋朝是婴戏图发展的成熟期,明朝稳步发展,清朝和民国逐渐缓慢发展直至再无新意,婴戏图就此没落。本文侧重研究明代在陶瓷、绘画、刺绣婴戏图上的人物形态演变,发现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和审美风俗对其的影响,进而探索与发现明朝的百姓和达官贵族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还原他们的童年生活。比较今日的儿童生活,明代的儿童生活会是怎样的丰富多彩。

一、明代政治经济的影响因素

明初的官营手工业、制铁业、纺织业、制瓷织染等在质量上大大地超越了前代的水平,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活动,明朝在(1450/1470-1620/1650)已经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朝扩大赋税来源,导致商业环境较为宽松,商人群体迅速扩大,地域性的商人纷纷崛起。巨大的利益诱惑使得一向看不起商人阶级的官僚纷纷参与商业活动和经营手工工场。司马迁曰:“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室门”。婴戏图的主要载体是绘画卷轴、青花和五彩瓷器。版画类、刺绣类都是婴戏图较为精彩的载体。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明人做事就讲究一个“快”字,陶瓷婴戏图婴孩形象逐渐由具象向抽象转变,动感较宋代强烈。明早期至中期,儿童的艺术形象多为圆脸,娇小憨厚,继承了宋代婴戏图的造型风格。

然而,明中晚期婴戏图婴孩形象变化明显。尤其是明嘉靖、万历时期的婴戏图。孩童脑袋笨拙,身着深色长袍,像是一个小大人,完全失去了儿童本身的天真可爱的模样。以今人的眼光看反而似矮大人穿着孩童的服装,很是滑稽。那是因为在明末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国家的赋税徭役极为严苛,统治阶级对工商业的掠夺使得社会矛盾加深,政府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斗争。政府的日益腐败、在经济上的剥削苛重、社会矛盾的加深,这些都反应在当时的文学绘画上。所以在绘画卷轴上明代写意式的发展,带动了婴孩形象的夸张手法。

二、明代民俗和思想文化内涵的影响

明代前期,统治者及其官僚群体,居安思危,务实崇俭,励精图治。因此,名臣辈出,功将征战,赏罚分明。明代青花瓷器在纹饰上可谓丰富多彩,绘画上孩童各类图案繁多。常见有捉迷藏、骑竹马、放风筝、荡秋千、蹴鞠、玩鸟、赶鸭子、抽陀螺等。在画面表达上,儿童嬉戏玩耍内容涉及广泛,人物形态自然欢快也是和早期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以青花婴戏图为装饰图案的瓷器,各式婴儿戏图不仅出产数量多,在题材选取上也种类甚多。明代青花瓷上《婴戏图》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依然有宋代的遗风,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民间宗教文化的精神寄托、趋吉避凶的民众期望。

到中后期,统治者守成不足。艺术风格由淳朴转变为奢侈浮躁的过程,与明代政治一致。政治上的趋变则对于民风世俗的走向,起着先决与导向作用。陶瓷上的婴孩开始变得急功近利,快速生产人物也由具象变为抽象。画家开始用潦草粗糙的线条或符号绘制婴戏图。从嘉靖以后,民间已经不再满足于现有的题材,加入了与童趣无关的寓意。很多成人的愿望被引入到婴戏图之中,如五子登科,加官进爵、指日高升。表达当时人们望子成龙,希望将来科举高中的美好愿望。画面中多为男童形象,也是古代重男轻女的文化体现。

明代绘画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明初有宫廷绘画、文人士大夫绘画和浙派。“吴门四家”的崛起取代了宫廷画家在画坛的地位,成为明代画坛的主流。文人画家的加入,带动了婴戏图写意,吸收不同画派的婴戏图的绘画风格给绘画形象注入了新的血液。清初明末之际,多数学者反对空想,不务实,渴望多学习先进技术。他们为了摆脱封建思想束缚,追求自由率真,在艺术上体现为大力提倡写意画风。绘画风格愈加世俗化,明代工艺重实用、求简约的趋势逐渐形成。

明代绘制的器物或者绘画和刺绣都有描绘孩童嬉戏的场景。万历年间孝靖皇后的陪葬品,有两件衣服,一件为“万寿百子衣”,另一件是“金龙百子衣”。两件衣服上的百子图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百姓和贵族孩子的娱乐项目。出土的文物告诉我们:出土的百子衣保留着一百多名儿童嬉戏的画面,这是我们久违的快乐。

在万历百子衣里也有让现代人熟悉的儿童游戏,首位就是放风筝。在画面中,孩子们持线奔跑,手中的风筝已高高升起。放风筝这个游戏从古代就开始盛行,人们还会为孩子“定制”风筝,在明代放风筝可以说是很普遍的民间游戏了。放风筝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游戏的话,那么“翻鞋”这个游戏就比较陌生了。什么是“翻鞋”?孝靖皇后的百子衣里的场景是两个孩子光着脚丫,把鞋子排列在地上,用脚上另外一只鞋去踢地上的鞋子,这个游戏也叫“踢鞋”,意思是将霉运邪气统统踢走,明代年间广受孩童的喜爱。在现代,有些乡村还有这个衍生的游戏。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孩子的游戏总是充满童趣和“野性”,打打闹闹,没有城里的拘束,过得好不自在。

百子图(局部)

明代孩子还有一个特殊又让人熟知的游戏“骑竹马”。这个游戏强身健体,孩子们一边玩着套着各种材料做的马头后连着的竹子,一边模仿大人骑马的模样,描绘着一个热闹的场面。“骑竹马”从汉代发展到明代不断地推陈出新。在万历百子衣上也有骑竹马,孩童们模仿金榜高中后,状元郎跨马游街的威武场景。

小时候孩子总是喜欢玩“过家家”。当然百子衣里也有,明朝的小朋友道具非常丰富。其中一个特别有意思那就是“提木偶”。木偶戏在中国历史也是很悠久了,在西汉的出土文物里就有好些玩具木偶。木偶发展到明朝,它的制作工艺相当精良。场景中的小朋友坐在凳子上,提着丝线控制着一个木偶,演示着各种各样的动作,一旁的小朋友手持口琴伴奏,一副陶醉于其中的样子。很多明代的著名学者在年少时非常喜欢这个游戏,有趣的游戏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给予了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

除了放风筝,过家家是我们熟悉的游戏之外,竟然还有“跳绳”!这让如今的人们最有亲切感了。这个画面在衣服的背面“跳白索”,两个人分开一段距离手上拉着一根绳子,中间的小朋友边唱边跳。这个趣味游戏在《帝都景物略》也有记载:“二童子引索掠地,如白光轮,一童子跳光中。”可见这个游戏多受孩子们的欢迎。

总结

“婴孩图” 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活动。儿童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充满朝气,是美好事物和幸福的象征,充满了喜庆色彩的“婴戏图”是美好生活吉祥事物的代表。婴戏图在明代虽然只是艺术文化发展的一个小分支,但是它不断更新出现新的内容、深层内涵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从婴戏图中发掘明代儿童的童年玩耍活动,也在侧面了解了明代生活经济状况和背后隐藏的审美趋向,从婴戏图的人物形态中看到被赋予的更多社会涵义。以社会因素、艺术变革的发展,文人思想的映射等元素相互揉杂,再通过成人的视野成为了假借的代替物,寄予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明后期,甚至到清朝民国,婴戏图被赋予越来越多沉重的“美好”愿望,“望子成龙”是成人的愿望强加在了孩童的身上。婴戏图在社会中发展,艺术与社会发展相互印证,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社会审美的转变使得婴戏图在对人物形态的表达上有所变化。

猜你喜欢

婴孩竹马放风筝
郎骑竹马何处来
成长
NO.5竹马
细微的阳光
放风筝
小事
巷 口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