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色技术在陶瓷修复中的运用
2021-06-19顾煜磊
顾煜磊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background color and clearly points out what is the background color in ceramic resto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eramic restoration effect. The background color is no longer just an auxiliary material for the base layer of the picture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but is expanded t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eramic restoration technology.With the help of its color and other aspects, the ceramic restoration technology creates the most concise brushwork as possible. Possibly rich ceramic repair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the unexpected effect produc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is background color and the ceramic restoration technology itself reveals the conceptual problems behindthis "borrowing force" and its internal connection with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随着底色技术在陶瓷修复效果中的作用和意义不断深化,陶瓷修复效果观念也在不断地转变。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了底色运用在陶瓷修复效果方面的实验性探索,把底色运用到陶瓷修复技术中,将修复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分析了底色运用与陶瓷修复效果的关系,揭示了底色技术的运用对现代陶瓷修复效果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底色运用在陶瓷修复技术的作用和意义重新进行审视,不仅从技术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和探索,而且将它作为整个陶瓷修复语言的一部分与陶瓷修复的观念相联系,赋予其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花插 修复前
花插 修复后
青花 修复前
青花 修复后
1.早期陶瓷修复技术的产生
人类社会早期,陶瓷便开始了其长远且辉煌的发展。中国陶瓷之美,在于她集烧造工艺、实用化学、民俗神话、书法绘画、美学等于一身,因而受到了各个社会阶层的追捧。随着制瓷贸易业的兴盛,促使制陶工艺的蓬勃发展,使之更加精准、细化,而陶瓷种类的增多,也推进产生了陶瓷修复行业。经过历朝历代对材料研究,修复方法效果的拓展和逐步归纳、总结,陶瓷修复技术由此产生。陶瓷修复最早的锔匠锔瓷场景也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出现,宋以沥青和脂灰补璺器。有文献记载的应为明代隆庆五年的《墨娥小录》粘碗盏法。其后的记载中有用蛋清调和石灰粉粘堵,衬以金属片的修缮,在口沿处包嵌金、银、铜等做镶口,为了接合部位牢固用铁、铜等材质的锔子来修补,即“锔钉法”,在实际操作中涌现出了许多新的修复方式。
2.底色修复技术的由来
绘画艺术中为了表现画面的厚重感或细腻感,往往会采用底色技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曾用一层薄而透明的色彩为白石膏底子,通常称之为上色,后来使用有色底子作画曾一度成为油画的制作标准。由于艺术家绘画理念的革新和对不同的画面效果的追求,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底子。
在陶瓷修复实践中,通常根据需要用不同的颜色调制铺垫打磨处,补缺创造性采用底色技术修复处理。从广义上说,统一的有色底子叫底色。底色的概念是个宽泛的概念,在表层釉色(即最后一层表现最终效果的颜色)以下的所有颜色均应被视为底色。陶瓷修复底色讲究气韵连通,融为一体。
底色技术在古陶瓷修复中的运用是从其他学科、工艺、艺术中受到启发,并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而来。
3.底色修复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从陶瓷修复发展的传统角度看,底色技术是修复师为了表现效果,大胆简化繁琐修复过程提高修复速度所创造的有效方法,所以一件陶瓷修复的最终效果是由底色层与表面釉色层共同组合“编织”起来的。而底色在陶瓷修复中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运用底色以尽量简练的用笔,删繁就简地呈现出丰富巧妙、一气呵成的修复效果。底色技术并不是纯技术问题,而是陶瓷修复的理念差异,是与陶瓷修复意图和理念表达相联系的。陶瓷修复通过对底色的巧妙运用,将它作为形成釉色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底色与表层釉色交织所出现的“意外”效果丰富整个瓷器修复色彩,也体现修复者对器物原貌的追求。
如前所述,底色在陶瓷修复中的运用旨在以更为简练的笔法来呈现丰富的画面效果,从而充分地展现陶瓷修复理念。为了更有力地诠释修复效果的意图,这种过程的“简化”实际上是将中国传统笔墨效果上的用笔、用色借鉴到底色技术的色彩变化中,通过色彩透叠,相互借力从而达到更为丰富的效果。在这增减之间体现出陶瓷修复的观念——“意到笔不到”,这点与中国传统画论中对“逸品”的追求不谋而合。陶瓷修复这些简而意到的运笔和对修复作品整体巧妙的处理,体现着陶瓷修复的个人观念和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4.底色修复技术创新运用
底色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颜色“透叠”出表层釉色色彩关系,这与直接调配颜色、修复陶瓷色彩的方法是有区别的。使用底色技术必须考虑底层色和表层釉色的搭配关系以透底的方式呈现色彩关系,它比直接调配出来的颜色更具有朦胧和神奇的效果。
汝窑 修复前
汝窑 修复后
陶瓷修复中运用不同的底色所产生的丰富变化与陶瓷上的纹饰形体、釉色色彩相结合,本身就是理性的修复与非理性的任意的颜色涂抹相交织所形成一种随机的效果,但这种意外的效果又可以说是精心“策划”的。在这种偶然与必然之间蕴含了修复师的理念,即个人文化修养,精神内涵以及社会的认知,这些都在“不经意”间转换成为陶瓷修复者第二次创作传递给了观者。陶瓷修复在制作底色时并不是将它作为制作程序,而是在一开始就将它作为画面中的一个部分,对其形式,色彩进行选择以便与整个画面效果相协调,与个人的精神诉求和修复理念相统一,达到整个修复作品的统一。
下面以一件红色花瓶修复为例,具体阐述底色在陶瓷修复中的运用。
底色腻子反复刮涂到经过黏结或修补部位的表面,再反复打磨使其平滑。这种工序中使用的底色腻子是采用附着力强的矿物质颜料和填充料制成,需要多次反复做,直至触摸没有丝毫的凹凸感为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打第一遍底色腻子时,腻子调得稠一些,打第二遍、第三遍底色腻子时,就要调得稀一些,颜料用于调整底色腻子的颜色。底色腻子的颜色要以釉面上最浅部位的颜色为参考进行调制,色彩要调得准确,不能调深,否则在做下一道工序时,不易掩盖住底色腻子的痕迹。笔者在实践中从用笔用色用釉方面总结出“三宁方针”,一是宁淡勿过、二是宁薄勿厚、三是宁平勿露。
经过实践总结几点经验,不同的釉色颜色用在不同的底色上时,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釉色颜色鲜艳明亮、透明,但这种色彩容易给人单薄的感觉;暗色底子会使颜色沉闷,同时也容易给人以厚重、沉着的感觉;陶瓷修复做底色时,颜色比表面釉色浅一点即可。表面釉色颜色调得稀一点涂于底子上,底色层的颜色便会从半透明的表色层下依稀地透露出来,对釉色颜色的稀释加以控制就会在有色底子上表现出釉色层的色彩变化来。如果底色的平涂能制造一些变化,那么表层釉色就会产生出更加丰富的色彩变化。
因此,制作有色底子并不是仅限于陶瓷修复技术上来解决问题,陶瓷修复不是理性地制作底子,而是要借助这种制作底色的过程,使整个修复釉色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增强其还原陶瓷色彩的内涵,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巧妙色彩效果。这不仅缩短了修复过程,还将底色的作用拓展深化,也形成了用和谐色彩关系来表达陶瓷修复的观念目标。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底色运用与釉色画面效果之间关系,尝试从技法和观念角度更进一步探索陶瓷修复底色技术。作为修复语言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的深化,底色技术并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修复理念的问题。绘画追求意味,其“意”到就停,故陶瓷修复釉色层上有意保留一些东西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本身就是修复所追求的瓷器画意语言形式,同时这种修复的“完成感”蕴含更深层次的内涵体现着一种精神满足。从修复角度对绘画的理解和看法,一种意境的追求,这也恰恰与传统中国画理论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