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建设性”,哪些值得点赞?哪些不能忍?
2021-06-19刘江
□ 刘江
▲ 评委刘江发言。(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锐度与温度都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不赞成单向度、走访式的表扬稿”“不能把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对立起来”……
由中宣部新闻局主办、《中国记者》杂志承办的2021年中央新闻单位青年记者践行“四力”优秀作品交流活动中,854个报道激烈角逐七个类别的奖项,其中有61件作品参评“最佳推动社会建设奖”。
事实上,近年来,“建设性”成为主流媒体把握报道原则的高频词,也备受关注。什么是报道“建设性”的标准?如何看待“暖新闻”背后的制度缺陷?在评选过程中,专家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界定“建设性”:回应社会关切的真问题,兼容锐度与温度
根据评选标准,最佳推动社会建设奖是指发现或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实际困难、发现或推动解决基层治理实际问题、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具有建设性社会效益的新闻作品。
评选中有两轮背靠背实名投票的环节。其中一轮是,每位评委需挑选2至3篇优秀作品并阐述理由。这涉及到标杆性标准,多角度呈现了业界学界对“建设性”概念的理解。
《瞅瞅这“尬厕”,真气人、真愁人!——沈阳部分农村厕改问题调查》《咋让“货拉拉”不再“祸拉拉”:网络货运平台安全问题调查》等舆论监督报道受到一致好评,达成高度共识。评委们认为,这些报道紧扣民生痛点、难点、热点,提出“真问题”,彰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担当。
人民日报侠客岛负责人张远晴表示,这些问题导向报道,政治站位高、敢碰硬,体现了中央媒体的大局意识与责任意识。
舆论监督报道在推动问题妥善解决方面,效果令人振奋。
农厕报道播发后,农业农村部派调查组赴沈阳督促问题整改。辽宁省和沈阳市均表示接受媒体监督,立即着手整改。沈阳市第二天即召开整改电视电话会议,并根据报道线索全面排查厕改中存在的问题。
货拉拉的报道播发后,交通运输部公开回应此事,属地警方详细披露调查进展,平台方发布整改措施计划,并就报道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内部整顿。
与此同时,关注困难群体的“暖新闻”也备受肯定。其中,融媒体产品《点亮事实孤儿的未来》以及微纪录片《暗夜微光》等作品,以细腻的采访、充沛的情感令人动容。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负责人从玉华说,《暗夜微光》讲述的虽然是困难群体的故事,有眼泪,但基调不悲伤,乐观温暖,让人们看到希望。
评委们认为,评判报道的建设性,要充分考量报道是否最终产生了对社会正向推动。舆论监督、民生暖新闻均应成为新闻建设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问题出发、以提出解决方案为逻辑闭环的监督报道,还是发现盲点、冰点以完善社会治理为结果的民生“暖新闻”,以及有可复制经验的正面报道,均能有效提升报道的硬度与深度。
淘汰理由透露了哪些“底线”意识?
在活动设置的首轮评选环节,需要评委背对背“残忍”地提出1至2个淘汰作品并说明理由。这实际上是对报道“底线”的探究,作品内容的专业性成为议论焦点。
工人日报社社长孙德宏对一组报道的淘汰意见颇具代表性:“工作总结性的套路化报道,‘走’的劲头不明显,内容说教。践行‘四力’首先要‘是个事儿’,是新闻。”
评委们对某些篇目的负面评价高度一致:不符合“四力”要求,仅仅是地方政府工作的生硬组合,一般性走访,表达僵化空洞、文件化,缺乏鲜活的现场、细节和故事。
浅表化的表扬“鸡汤文”与黑板报式宣传备受诟病。评委们认为,走基层,记者不仅要有热情也要有思考,不仅要看材料还要去现场,不仅要跟政府打交道更要跟群众打成一片。
还有评委对刻意策划、摆拍新闻表示质疑,认为扭曲真实。
此外,有的新媒体短视频被批评“缺乏公共性”,没有新闻主题和事实,内容随意,更像是自媒体制作的自娱自乐产品。
从“瞭望者”“看门人”到“协调人”
对“建设性”新闻的评选,引发了对新闻从业者从“瞭望者”“看门人”到社会利益“协调人”角色更加丰富的探讨。
与会评委认为,互联网舆论环境下,人们理念、诉求多元,话语权分散。以积极、乐观的方式介入社会生活,弥合利益与价值观的鸿沟,协调社会健康发展,成为媒体重要责任,新闻“建设性”的意义凸显。具体来说,记者不仅要勇于揭露问题,还要善于提出解决方案;不仅要记录时代,还可以提供智慧,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援助。
值得注意的是,新技术为媒体赋能,一方面,通过趣味性的手段吸引更多受众关注严肃新闻;另一方面,利用平台公信力整合社会资源扶贫纾困。新闻传播起到的实际作用变得多维。此次参评的融媒体报道,体现了媒体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新的可能性。
例如,《点亮事实孤儿的未来》一组报道,选择江苏7个城市的事实孤儿家庭进行采访,融合了VR全景、地图、深度报道、全国数据图表、点亮心愿互动、公募链接等多种方式。报道引起中国女排惠若琪等大V转发,国际钢琴巨星李云迪在微博上邀请借钢琴苦练6年过十级的孩子参加演奏会。全国人大代表鲁曼撰写的相关建议引起民政部高度重视。江苏一家民企看到报道后,向江苏青基会捐款1000万元,用于帮助事实孤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漆亚林认为,中国的建设性新闻和新闻的建设性实践,体现了新闻业与国家战略、社会治理的协同关系,也体现了新时代国家顶层设计对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协同主义范式廓清了中国特色建设性新闻的主要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