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广西的“晓”康之旅中成长
2021-06-19乔宇昊,王雨曦,孙威威等
采访手记
在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如何对外讲述好中国脱贫故事是中国媒体的重要课题。作为青年媒体人,我们在践行“四力”的采访中深深领悟到:必须到新闻一线去,必须扑下身、沉下心、走下去,用眼睛亲历变化,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心灵激荡生活,才能采制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报道。
以外籍记者视角在行走中拍摄
为了展现中国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故事,做好对外传播和报道,我们中国日报网策划推出“晓”康之行系列视频报道,我们带领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外籍记者马修(Matt),一同深入中国各地,与人们沟通交流,通过外籍记者的亲身经历和外国人视角,边走边看边拍摄,在行进过程中去真切感受和呈现中国为脱贫致富付出的努力。
我们的中外摄制团队一行来到了广西,这是“晓”康之行系列报道的其中一站。我们全程带着思考“走”、带着责任“走”、带着感情“走”,真正去锤炼我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广西的大部分采访地点都在农村、山区,我们乘坐高铁、大巴、采访车等交通工具,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翻高山、越田野、到田间地头,总行程超过3000公里,走到了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柳州市柳城县等多个县市区。“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报道过程中,我们总共采访拍摄7天,每天起早贪黑、商量思路、反复取景、认真拍摄、详细采访,前后深度采访拍摄了十多位采访对象的故事,采访笔记总计超过60页。
在新闻一线挖掘好故事
好故事是要在新闻一线花时间去认真挖掘的。近年来,螺蛳粉风靡中国甚至世界,作为柳州市的特色小吃,这个美食也逐渐成了地方脱贫致富的好帮手、金钥匙,是广西的重点扶贫产品之一。在柳州市里高镇螺蛳养殖基地,当地人说,这里的交通不太方便,但是养殖螺蛳却保留了天然优势,地势群山环抱,依山傍水,很多地下河都是泉水,非常适合养田螺。我们采访和拍摄了养殖基地负责人阿勇的故事,他是青年创业者,2017年开始流转土地,2019年他配合政府一起给村子做规划,帮助贫困户和村民一起养殖螺蛳。我们的外籍记者Matt在阿勇的鼓励下,也换上了养殖人员的工作服,在田间地头体验了一把捞螺蛳的快乐。田里的村民们,耐心地教Matt怎样捞螺蛳,还把自己捞上来的螺蛳放到Matt的篮子里……他们不断通过肢体语言和欢笑声与Matt交流着,仿佛语言不通也不是一个问题。
捞螺蛳是一个看着好玩,实际上特别不简单的工作。为了确保呈现效果的生动,我们拿着摄像机多次下到田里拍摄,到了田里才发现,我们的腿很快就都深陷在泥里,感觉都使不上力,每次移动,双脚都会越陷越深,稻田里的水甚至都没过了大腿,手里的拍摄机器也显得越发沉重。但我们都被村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深深打动,忘却了手中机器的重量,那一刻只想着拍出最好的效果。
随着螺蛳粉在网络上的走红,它已经从不知名的美食,成长为年产值几十亿元的庞大产业。作为螺蛳粉的供应商,阿勇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为了帮扶贫困户,政府和养殖基地每年免费提供一些螺蛳,并无偿在基地养殖。养殖螺蛳的收入加上在基地工作的工资,帮助很多贫困户摆脱了贫困。村民们也很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他们说“会把螺蛳养好,让未来的日子过得更好”。
在与村民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和他们聊天,更多地去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故事,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乐观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相信,他们的未来会更加光明。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以及螺蛳粉产业的蓬勃发展,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村民也能与世界紧密相连,并通过互联网展示和销售当地的特色产品,我们也祝愿并相信这条致富路一定会越走越远。
在采访中体察国情民情、体悟政策内涵
扫码阅读《Discovering secrets of Guangxi’s antipoverty efforts》1
扫码阅读《Discovering secrets of Guangxi’s antipoverty efforts》2
扫码阅读《Discovering secrets of Guangxi’s antipoverty efforts》3
寻找故事的脚步还来到了具有2300年历史的广西桂林龙胜县的龙脊梯田。当地人以前靠种地和外出打工为生,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家户户开民宿,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回家乡。以前寨子里道路难行,供电不足,现在有平整的马路,还有便捷的网络,以及慕名而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对于贫困户开民宿的银行贷款,政府会承担部分利息,并且银行的工作人员会上门办理业务。每年一到旅游黄金期,景区几乎家家户户的民宿都是爆满。因地制宜开发民族文化、民族节庆、民族美食等旅游产品,推动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村寨,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在广西的采访中,三江侗族自治县也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傍晚,在熙熙攘攘的游客正沿着村里蜿蜒的巷道走来,这些人要去的地方是村里标志性的庭院,在那里等待他们的正是百家宴。侗族百家宴是侗族人民传统的待客习俗,是一项体验度极高的旅游产品,三江在发展旅游业中融入百家宴、拦路迎宾、芦笙踩堂、多耶等环节可以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对游客有巨大的吸引力,有效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四面八方的游客品尝侗族美食同时也被少数民族无与伦比的热情感染着。同时,百家宴也是三江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旅游业带动百家宴发展,促进群众就业,促进农产品的销售。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自然风光每年吸引上万游客参观体验,为村民创造收益。经过旅游部门多次的提升打磨,成为特色旅游品牌。当地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吃上了文化旅游饭。
我们在采访和对话中深深感受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村民的思想也与时俱进,他们通过网络平台拍摄家乡美景,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家乡,这几年的游客数量也翻了好几倍。很多部门还推出以旅游为重点的微信小程序,遵循“互联网+旅游服务”的发展理念。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各项需求,提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三江通过实施“一部手机游三江”项目,辐射带动程阳桥景区、布央茶山景区、丹洲景区等景区贫困群众脱贫。2020年1至8 月份,全县共接待游客388.6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4亿元。三江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三江文化和饮食独具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其中侗族大歌、多耶、芦笙踩堂等以及侗族农民画、侗族刺绣、侗寨木建筑让游客领略独特的民族风情,侗族打油茶、侗族酸菜、酸肉等可以让游客体验舌尖上的侗族味道,是旅游消费扶贫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三江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包装打造,将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开辟一条文化旅游富民的新路子。村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也让日子过得欣欣向荣。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布央仙人山,我们结识了一对茶农夫妇。在政府的帮扶下,他们把自己生活的旧阁楼改造成了民宿,耕耘自家的茶园,打出了自己的茶叶品牌,是一个很有意义和代表性的故事。他们说,以前村里的茶叶没有市场,因为没有畅通的销售渠道,但是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和旅游业的发展,布央村民现在不仅可以通过在网络卖茶赚钱,同时还会得到政府补贴,也从景区门票中得到分红,而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布央仙人山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茶农,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村民们近年来越来越富庶的幸福生活。
□加拿大籍主持人Matt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里采访当地村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践行“四力”的采访中,我们在接触到每个广西百姓的身上都感受到了一股向上的力量。习总书记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在广西期间的采访中,我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感受到了山水甲天下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在碰撞融合中迸发出的生命活力和光明“钱”景,让我们对“精准扶贫”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晓”康之行,不只是让海内外受众知晓中国扶贫之道、中国脱贫攻坚之成就,也是一次让我们这些青年新闻工作者体察国情民情、体悟政策内涵的“心灵奇旅”。“晓”康之行,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