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战地报道”幕后
2021-06-19董豫
采访手记
扫码观看《新春走军营 新春年货送抵喀喇昆仑边防一线》
扫码观看《新春走军营 海拔5100 米高原上的战地新年》
扫码观看《新春走军营 直击15 式轻型坦克高原实弹训练》
2020年4月以来,中国西南边境局势日渐升温。10月下旬,我作为军事记者奉命来到喀喇昆仑山脉班公湖畔,真正成为一名向往已久的战地记者。在战地一线,我所承担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边境冲突,及时取证,为军事外交提供舆论法理支撑;二是积极介入边境一线宣传报道,为满足国内民众对边防局势的关心关注提供一手信息。然而,在对峙一线开展宣传报道并非易事,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考验,更多的是对时局的把握,对新闻信息披露程度的考量以及对社会舆论的预判。
感受高原之“苦”,记录高原之“美”
高原边防苦不苦?苦!
我此行正好赶上冬季,是一年中高原环境最恶劣的季节。高寒、缺氧、干燥,让置身其中的我和战友们倍感不适。在山脊一线,夜间温度将近零下30摄氏度,即使是在白天,七八级的大风也使人的体感温度极低。此外,受特殊的边境局势影响,这里没有半点手机信号,无论是记者还是解放军官兵,与外界的通联机会都十分宝贵。可以说,“苦”是这里的常态,也是新闻报道中最难把握的点。
诚然,渲染“苦”更能衬托出高原官兵的吃苦精神和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可爱,有博大众同情之功效。然而,这可能在舆论导向上让大众产生片面的判断。
在喀喇昆仑战地驻守的4个月,我和战友们居住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坑道里,炉子自己烧,吃水自己打,就连去趟野战厕所都要在寒风中走上几百米,唯一能够接收外界信息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视机。4个月里,我真切地经历着战地的“苦”,感受着战地的“苦”,也在思考着战地的“苦”。“苦”是客观条件所致,受限于这里的恶劣环境、高海拔、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特殊的边情,这里很难有如内地一般的后勤保障水平和文化娱乐生活。然而,从上到下各级都关注着这里,想尽方法让这里的官兵有尽可能好的衣食住宿条件和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如实报道边防官兵的真实生活状态,不仅能够稳定国内民众对一线局势的担忧,更有助于展示我军强大的后勤保障和国防动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慑作用。这正是采编《探访高原驻训生活》这条新闻的初衷。
在具体制作这篇新闻时,我不断思考如何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让高原官兵的生活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为此,我采取体验式报道的方式,在海拔4300米的地方跟战友们一起踢足球,在战地与官兵一同品尝香气四溢的火锅。此外,在拍摄方面,我们也做了针对性策划:
1.在拍摄高原战地足球赛时,我作为记者参与其中,与官兵同场竞技,增加代入感;在拍摄手法上,参考网络上较为常用的运镜方式,让画面更有动感,更好地展现高原官兵的青春活力;
2.在拍摄高原洗澡方舱和军营超市时,我们注重捕捉细节,如军营超市里来自家乡的特产等,不仅展现出军营后勤保障的成效,更透露出其中的人文关怀;
3.官兵品尝战地火锅的拍摄则参考了美食类纪录片,利用大光圈、长焦镜头拍摄每一道美食以及官兵品尝美食时的神情,让不少观众隔着屏幕也“嗅”到了战地火锅的香气。
《探访高原驻训生活》这条新闻较为有效地呈现出现代化人民军队的后勤保障建设成就。在微博上,基于该新闻衍生的话题成为热搜话题,阅读量超过1.3亿,不少网友在评论区中对这种报道方式表示认可,这让我倍感欣慰。
把握大局,为军事外交服务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应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调“政治家办报”。边境一线的新闻报道不同于平时的新闻宣传,稍有差池则有可能泄露军事机密或违背军事外交方针。为此,我从新闻策划阶段起就极其注意以上问题。《15式轻型坦克首次列装新疆军区高原驻训部队》《首批军人保障标识牌配发高原部队》《直击15式轻型坦克高原实弹训练》等新闻在规避风险的同时,配合边境局势进展适时发布,让国内民众充分了解我军边防备战能力水平和官兵亮剑制胜的决心意志。
在《直击15式轻型坦克高原实弹训练》这条新闻中,我们同样注重发挥记者的作用,通过记者的参与、体验,让这场看似普通的射击训练变得更接地气,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采访对象上则专门安排了一级军士长张红军这样的“兵王”,增加新闻事件的专业性与可靠性。
当然,如果说上述几条新闻意图较为“直白”,那么《新春年货送抵喀喇昆仑边防一线》则更加委婉。在了解到新型野战会餐食品即将运抵边防一线的消息后,我们及时跟进,从专机运抵高原到分发至一线部队,我们全程跟随拍摄,一方面反映出军委机关对高原边防官兵的牵挂;另一方面也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高原汽车兵的坚毅与无畏;第三则是通过山脊一线“无意”拍摄到的国产某型坦克,低调展示我军在边境一线军事斗争准备的状态和人民军队捍卫祖国领土的决心。
寻找情感共鸣,在战地收获“感动”
高原最缺的是氧气,最不缺的是感动。《海拔5100米 高原上的战地新年》就记录下了这样的感动。
大年三十一大早,我和战友出发前往海拔5100米的边境某驻勤点位,旨在全程记录驻勤官兵的战地除夕。
□本文作者参与战地足球赛。
□本文作者在边境某执勤点位拍摄。
前往边境的道路并非坦途。一路上,我们要翻越海拔5100米的秋迪俭格拉达坂,100多道“之”字形弯路让人一阵阵恶心、眩晕;然而,更危险的是道路极其狭窄,最窄处仅有2米多宽,车轮边缘就是几米深的陡坡。
其实在1月下旬采编《新春年货送抵喀喇昆仑边防一线》这条新闻时,我曾乘卡车经过这段路,每到转弯处,卡车的车头总会探出道路边缘一点,让人有一种悬在半空的错觉。细细想来,对于这段山路,我只是个过客。4个月的战地采访,我只是到过这里十几次。而我的战友们——那些担负运输任务的汽车兵——却常年在这条通天险途上驰骋,他们才是真正的勇士。
在山下的营地集结,皑皑白雪将这里装点成童话般的世界。然而,就在不远处的山头上,外军对我们一行虎视眈眈。尽管从军十余载,但在山脊一线和战士们过年对我来说还是头一次。极低的气温让这里的储备水全都成了固态,炊事班长在每次做饭前都要提前将冻得硬梆梆的冰融化。对山上的战士们来说,这些早就习以为常。椒麻鸡,拉条子,手抓饭,还有上级配发的战地餐食……没多大功夫,炊事班就将年夜饭准备妥当。地窝子外面,战士们用石子在地上摆出巨大的“亮剑”二字,原来,这个单位的前身正是电视剧《亮剑》中大名鼎鼎的独立团原型。
说是跟战士们一块过年,但作为记者,记录山上的驻勤官兵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地窝子里,连长德里木热提和战友们聚在一起,气氛轻松愉快,战友专程从山下带来的家人祝福视频也让山上的官兵惊喜万分。而当大家分享家人寄来的信件时,战士邵宇航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看着刚刚半岁多的孩子的照片,七尺男儿竟泣不成声。去年年中,接到执行边境控守任务的邵宇航义无反顾辞别妻子和刚刚满月的孩子,随队来到边境一线,这一走就是大半年。离别时,邵宇航将孩子的照片揣进上衣口袋,只要有空都会拿出来反复凝视。半年时间过去,孩子的照片已经被他翻得皱皱巴巴。这一幕是我未曾预料到的,也是这一天最让我触动、最让我感同身受的。2019年11月23日,我的孩子出生,原本大年三十回家探亲的我却在到家的当晚接到赴武汉执行抗疫报道任务。大年初一,逆行出征,那一天我的孩子刚满2个月。结束了武汉抗疫,我又奉命奔赴南海,之后又是中印边境。可以说,整个2020年,留在北京的时间不足三分之一,陪在妻儿身边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相似的经历让我难掩内心的情感波澜,强忍着的泪水竟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转。
□本文作者前往边境某驻勤点途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情感的共鸣正是作为记者的我在采访路上不断寻求的态度与温度。
如今,我离开战地一线已两月有余,可是每每听到边境的消息,都会回想起那些被高原红日晒得黝黑的面庞,那些被狂风吹得皲裂的双手,以及那些不顾一切誓死捍卫国土的勇士。这时,总有一个熟悉的旋律回荡在脑海:“亲人和朋友请多原谅,战士在和平中默默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