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知道写什么之前,先学会不写什么

2021-06-19陈卓琼

中国记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桥隧工区鄱阳湖

采访手记

扫码观看《鄱阳湖上“钢琴师”》

全长5360米的鄱阳湖特大桥,横跨于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之上,宽阔的湖面上,大桥犹如一架巨型钢琴优雅伫立。定期为这架“巨型钢琴”进行体检、调试的是九江桥工段琵琶湖路桥养修工区里的23名年轻桥隧工。

这支队伍里一半以上是95后。从青年到中年,桥隧工们人生最美的光景里有脚下的鄱阳湖,更有自己站立的这座大桥。这不是一个有烟火气的地方,途经此处仅偶尔能在桥下遇见零星的垂钓者。

今年1月底的一个雨天,迈开步子,我和几名年轻的桥隧工一起出工作业,体会这个青年群体的酸甜苦辣。全文3000余字的融媒报道《鄱阳湖上“钢琴师”》,首发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热点频道、“冰点周刊”公号,2月10日刊发于《中国青年报》“新春走基层”专栏。

“恐水”“恐高”我一一经历

裹上一件新拆封的橙黄色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往兜里揣上一只手机和一只录音笔,武装好自己,“上桥”,陌生的环境让我对即将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倍感好奇。

8节、约300米长的箱梁,是桥隧工每天的作业通道。密闭的箱梁里漆黑一片,只有梁端缝隙和几个预留圆孔处透进微弱光束。箱梁间隔1米多,之间搭上两块不规则的木板供作业人员行走,一路上不停低头、弯腰、攀爬。约20分钟后,我们终于到达桥墩。

一到桥墩,凛冽的湖风让人瞬间“清醒”,脚下20多米处就是湖水,粼粼波光令人望而生畏。大桥处于风口位置,湖面上有时出现六七级大风,不一会儿我的鼻子就冻得失去了知觉。

桥隧工们作业前要跨入悬于半空中的小车内检查,“恐水”“恐高”我一一经历。我在被风吹得摇晃的小车里拍视频,小车在晃,但画面要稳,我努力让自己保持平衡。

“深度”“青年视角”“全媒体”是报社基本的业务要求。入职中青报以来,我就养成了习惯,对于大部分选题都尽可能在深度报道的基础上,进行全媒体操作,某种程度上,视频拍摄、剪辑成了文字记者必备的技能。

不同于一些媒体同行拥有的强大阵容,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单兵作战,一篇融媒报道,从摄影、视频拍摄、剪辑到成文,多数时候都是文字记者一人独立完成。

从钻进桥“肚子”里的那一刻起,口袋中的录音笔就已经开始“工作”。陌生环境下,一些声响和对话转瞬即逝,录音笔随时待命可以把一些精彩瞬间保存下来。此外,桥上大风天气,录音笔可以很好地收音,避免太多杂音。

在大风和摇晃的作业环境下,女记者一人若是要扛三脚架,同时架上专业设备进行视频录制,则会有些困难。事实上,手机是最轻便好用的拍摄工具,如今,智能手机也早已达到4k的高清画质了,可以完成日常大部分新闻选题的视频录制,也能保证清晰度。手机拍摄完成后,使用手机软件包装、剪辑,也避免了后期电脑来回导视频的麻烦,一些视频在车上就能进行快速剪辑。

“眼力”是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

小车上的采访以观察和视频拍摄为主,很少有提问。视频拍摄完成后,晚上,我趁热打铁去了工区采访,和桥隧工们唠嗑。为了防止思维固化,采访前我没有准备采访提纲,全程想到什么问什么。

工区是桥隧工们最熟悉的地方,不出工时他们会在那里值班和休息。选择晚上去,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这是桥隧工们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有了白天的采访、接触,桥隧工们能放下心中的顾虑和我开怀畅聊。

采访时,“眼力”要跟上,这是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文章中的众多细节是“看”来的:除对桥隧工作业通道的观察外,我还看到,桥隧工工作的检查小车悬于半空中,距离湖面20多米;箱梁低矮,入口和出口仅1.3米高,距离墩台有1.5米的高差……

■ 《鄱阳湖上“钢琴师”》视频报道截屏。

采访对象拘束紧张时观察尤其重要。我注意到,工区年龄最小的侯奇奇是一个1998年出生的帅小伙儿,穿着白色鞋子、浅色牛仔裤。采访期间他全程不说话,气氛一度有些尴尬,“小伙子长得帅”,期间工友的一句调侃,让我注意到他。因为这份工作的特殊性,桥隧工们大多穿黑色运动鞋和深色衣服,唯独侯奇奇穿了白色的鞋子,连牛仔裤都是浅色的,再和其他工友一打听,小伙子爱“臭美”,平时一下班就打发蜡捯饬头发,人物的性格特点一点点清晰起来。

尽管没有动笔前我不知道要写什么,但是思考的“脑力”告诉我不写什么——不将这群年轻人塑造成“高、大、全”的铁路工人,尽力呈现最真实的桥隧工群体,是我给自己画的红线。

因此稿子舍弃了一些“格式化的内容”,通过抓取一些细节,让文章尽可能真实有趣。如为了倒班,有桥隧工在3个月里喝掉5公斤速溶咖啡粉;平均不到20分钟就有一趟列车从作业人员头顶驶过;对抗大风,工友们用绳子把裤腿扎起来,防止风从裤管处钻进来;出工前特意带了米饭和干粮,开吃前才发现忘了带筷子;作业时,不只一名桥隧工的鞋子掉进过鄱阳湖,有人就地取材,“穿”着蛇皮袋干完了一上午的工作等。

这些细节是通过大量采访获得的,恰恰体现了桥隧工们的个性,一些内容“平常”到他们自己都快忘记,再次回忆这些细节时,桥隧工们大多微笑中透着无奈,我想,这才是这群年轻人最真实朴素的样子。

在时代脉络中审视人物

时代洪流中,社会的一切都在快速发展变化,刚走近桥隧工这个群体时你会发现,他们的工作、生活就“停”在那里,砂浆勾缝、巡检防洪、喷砂除锈、整修养护……尽管桥隧工的工作内容多且杂,但更多的是重复作业。

白天列车穿过时,他们会在桥“肚子”里或在桥面下,入夜又出现在桥面上。九江桥工段琵琶湖路桥养修工区位于九江市郊浔阳区,在众多工友的描述中,这里不及城中村繁华,过去几年,他们几乎没有业余生活,“下班后就在房间里待着,等待上班”“离了手机就生活不下去了”。

正是因为这种“一成不变”,这份坚守才显得愈发珍贵。“一刻都不想待在这里”,年轻的桥隧工们初入工区时大都这样抱怨。和这种“抱怨”形成反差的事实是,多年来这支年轻的队伍里很少有人会因为吃不了苦主动申请调走,多数桥隧工从青年一直干到了中年。

我问他们,你们这么年轻,工作这么枯燥,也少有娱乐活动,人员流动性会不会很大?得到的回答是:几乎没有人走。很多桥隧工工作十几年了,在他们看来,这份工作本来就很苦,少一个人就多一份活儿,大家都不愿意掉队。

这是一个平日里不被大众看见,网上也少有流量的群体,进一步采访你会发现,他们工作中的任何一点变动都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鄱阳湖特大桥从普速铁路改造升级为高铁线路的过程恰恰使桥隧工的工作从白班变成了白加黑的过程;高铁运行速度变快,开行对数增多,人们出行更便捷的同时,也意味着大桥的维修养护工作有了更高要求。

■ 上图 陈卓琼在采访中。■ 下图 桥隧工们在做准备工作。

在时代的大背景中审视这个群体,才能体会他们这份工作的重要意义。一名桥隧工曾问一位老师傅,桥上有2.3万多套高强度螺栓,高强度螺栓缺一颗就缺一颗呗,又不影响桥梁的稳定性,何必做这些“无用功”马上去补上呢?这位老师傅告诉他,“正是因为我们做那么多感觉没用的事,才避免了事故发生。”

“耐得住寂寞”“偶尔也会想不通”“ 实诚”“不好高骛远”……这些年轻人各具特性,而他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守护大桥和铁路的安全,奉献着青春。

为了怕家人担心,桥隧工们从不主动和家人提及自己的工作,一旦家人问起,这支队伍里的北方人和南方人有着难得的默契,“很轻松,一点也不累,待遇也不错。”

采访中发现的一个有趣现象是,多数家长从电视画面中第一次知道儿子的工作,当意识到这份工作的危险和不易时,第一时间心急火燎地给自己的儿子打去电话,让他保护好自己。

陕西、山西、湖北、湖南、安徽、黑龙江、江西……桥隧工们来自各地,相对于父母对这份工作的不理解,这个工作在这群年轻人心中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呢?一次,桥隧工雷哲哲的父母来九江办事,经过鄱阳湖公路桥时,雷哲哲指着对面的铁路桥告诉他们,这就是自己工作的地方。他告诉记者这些的那一刻,看得出他的心里满是骄傲和自豪。

猜你喜欢

桥隧工区鄱阳湖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关于铁路编组站减速顶工区标准化建设研究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精确发现溢流研究及在西北工区现场应用
铁路隧道定额工区长度和通风管线路工程量计算规则探讨
耀眼的橘红色——河南省焦作市公路局养护工区养护机械队速写
桥隧管养新理念(桥梁篇)
鄱阳湖好风光
桥隧管养新理念(隧道篇)
大连开凿全国最长城市山岭桥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