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Treg及负性共刺激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

2021-06-18张凯辉段行武陈曦张润田

山东医药 2021年17期
关键词:负性外周血淋巴细胞

张凯辉,段行武,陈曦,张润田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 1011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寻常型银屑病(PV)为临床常见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干预仍以对症治疗为主[1-2]。因此,本病病因学的研究不但可进一步明确病因,对临床治疗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临床普遍认为,PV为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的免疫性疾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为PV发病的关键环节[3]。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为近年来发现的具有显著免疫抑制作用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对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4]。有研究表明[5],PV患者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数量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较健康人群升高。薛潇春等[6]实验发现,小鼠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配体(PDL1)水平降低,可能引起小鼠免疫细胞失衡,导致或加重PV。本研究探讨了PV患者外周血Th17/Treg及负性共刺激因子水平变化,旨在为寻找新的免疫治疗靶点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PV患者35例(观察组)及体检健康者35例(对照组)。纳入标准:①观察组符合《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完整版)》中PV诊断标准[7];对照组无免疫性、系统性疾病,无银屑病家族史;②临床资料完整;③受试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近2个月内曾服用免疫抑制剂、维A酸类、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②孕妇及哺乳期;③伴有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④入组前1个月内曾接受外用药物治疗、紫外线及光化学疗法等物理治疗;⑤合并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炎性肠病等其他疾病;⑥合并其他皮肤病。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9.65±11.84)岁;BMI为过轻6例、正常23例、超重4例、肥胖2例;饮酒22例、不饮酒13例,吸烟16例、不吸烟19例;已婚20例、未婚15例;PV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8](24.68±7.19)分,≤24分(轻度)19例、>24分(中重度)16例。对照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41.69±10.65)岁,BMI为过轻8例、正常20例、超重5例、肥胖2例;饮酒18例、不饮酒17例,吸烟10例、不吸烟25例;已婚24例、未婚11例。除PASI外,两组年龄、性别、BMI等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标本采集与处理 于清晨采集观察组治疗前和对照组空腹静脉血5 mL,分为两等份。一份置于肝素钠抗凝管内,用于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和Treg细胞;另一份以2 000 r/min离心20 min,取上层血清,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于PCR检测负性共刺激因子PD-1、PDL1 mRNA。

1.3 Treg检测方法 取试管2支,均加入肝素钠抗凝血100μL,加入CD25-PE、CD4-FITC各20μL混匀,4℃下避光反应30 min;加入缓冲液2 mL混匀,室温下以2 000 r/min离心5 min,去除上清液,将残留液同细胞混匀;2支试管分别加入新鲜配制的固定/透化液1 mL混匀,4℃下避光反应45 min;再加入1×透化液2 mL混匀,室温下以2 000 r/min离心5 min;重复洗涤细胞2次,末次离心后去除上清液,重悬细胞;2支试管分别加入大鼠血清2μL混匀,4℃下避光孵育15 min,一管加入20μL FoxP3-PECy5,另一管作为对照加入5μL IgG2a-PE-Cy5混匀,4℃下避光反应30 min;加透化液2 mL混匀,以2 000 r/min离心5 min,重复洗涤细胞2遍,第2次离心后去除上清液;加入适量缓冲液混匀,于24 h内上流式细胞仪检测;以CD25、CD4设门区分CD25+、CD4+细胞,再测定FOXP3+细胞,并以散点图表示,以荧光抗体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记录结果。

1.4 Th17检测方法 将PBMC悬液接种于24孔培养板内,每孔1 mL;每孔加入2μL刺激剂,37℃5%CO2下于培养箱孵育5 h;将细胞悬液置于2支试管内,以2 000 r/min离心10 min,去除上清液,重悬细胞;分别于2支试管内加入500μL破膜剂混匀,4℃下孵育10~15 min;室温下以2 000 r/min离心5 min,去除上清液,重悬细胞;一管加入5μL PerCPCD8a抗体、20μL FITC-CD3、20μL PE-IL-17A,另一管作为对照加入5μL PerCP-CD8a抗体、20μL FITC-CD3、5μL PE-IgG1混匀,4℃下避光孵育30 min;2支试管分别加入PBS缓冲液2 mL,室温下以2 000 r/min离心5 min,去除上清液,重悬细胞;2支试管分别加入PBS缓冲液300~500μL,重悬细胞,24 h内上流式细胞仪检测;以CD3、CD8直方图设门区分出CD3+、CD8+细胞,以散点图表示IL-17+细胞,即CD3+CD8-IL-17+细胞群来代表Thl7细胞,以荧光抗体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记录结果。

1.5 PD-1、PD-L1 mRNA检测方法 采用RT-PCR检测PBMC中PD-1、PD-L1 mRNA。TRIzol法提取PBMC中总RNA,引物由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对提取RNA逆转录合成cDNA进行扩增,PCR反应体系10μL。反应条件:95℃预变性10 min,95℃变性10 s,60℃延伸30 s,共40个循环;每升高1℃采集荧光信号5次,将β肌动蛋白作为内参基因,利用2-ΔΔCt法计算mRNA相对表达量。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与PV发生的关系,采用偏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指标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外周血Th17/Treg、负性共刺激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外周血Th17、PD-L1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PD-1 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外周血Th17/Treg、负性共刺激因子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外周血Th17/Treg、负性共刺激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35 35 Th17(%)3.53±0.55*3.30±0.21 Treg(%)4.29±1.04 3.89±1.12 PD-1 mRNA 0.20±0.11*0.35±0.14 PD-L1 mRNA 2.78±0.91*2.09±0.78

2.2 外周血Th17/Treg、负性共刺激因子水平与PV发生的关系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h17、PDL1 mRNA高于均值者发生PV的风险增加,而PD-1 mRNA高于均值者发生PV的风险降低(P均<0.05)。见表2。

2.3 不同病情PV患者外周血Th17/Treg、负性共刺激因子水平比较 PV轻度患者外周血Th17、PDL1 mRNA水平低于中重度者,PD-1 mRNA水平高于中重度者(P均<0.05)。见表3。

表2 外周血Th17/Treg、负性共刺激因子水平与PV发生的关系

表3 不同病情PV患者外周血Th17/Treg、负性共刺激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不同病情PV患者外周血Th17/Treg、负性共刺激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轻度患者比较,*P<0.05。

PV病情轻度中重度n 19 16 Th17(%)3.31±0.22 3.79±0.20*Treg(%)4.35±0.91 4.22±0.98 PD-1 mRNA 0.26±0.08 0.13±0.05*PD-L1 mRNA 2.51±0.52 3.10±0.67*

2.4 PV患者外周血Th17/Treg、负性共刺激因子水平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V患者外周血Th17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r=0.740,P<0.01),Treg与PASI评分无相关性(r=-0.264,P=0.126),PD-1 mRNA与PASI评分呈负相关(r=-0.636,P<0.01),PD-L1 mRNA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r=0.726,P<0.01)。将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饮酒史、吸烟史、合并疾病、疾病类型、Treg等控制后,偏相关性分析显示PV患者外周血Th17、PD-1 mRNA、PD-L1 mRNA仍与PASI评分有关(标准化β分别为8.552、-6.890、8.769,P均<0.01)。

2.5 PV患者外周血Th17/Treg、负性共刺激因子间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V患者外周血Th17与PD-1 mRNA呈负相关(r=-0.845,P<0.01)、与PD-L1 mRNA呈 正 相 关(r=0.653,P<0.001),Treg与PD-1、PD-L1 mRNA均无相关性(r分别为0.140、-0.063,P均>0.05)。

3 讨论

PV又称“牛皮癣”,发病周期较长,且难以根除,易复发,发病人群以中青年为主,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巨大损害[9-10]。目前,国内外对此病发病原因及机制的研究虽取得一定成就,但仍未得到确切结论。因此,探讨PV病因与发病机制已成为皮肤科领域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大量研究证实[11-12],PV病理特点为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持续激活;多数学者认为,PV发病核心为细胞免疫紊乱,尤其同CD4+T淋巴细胞密切相关。吴明顺等[13]发现,活化的CD4+T淋巴细胞根据抗原性质、细胞因子类型不同分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1(Th1)、辅助性T淋巴细胞2(Th2)、Th17、Treg四个细胞亚群。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单纯以Th1/Th2细胞失衡理论,无法完全解释PV免疫发病机制。Th17与Treg的功能和分化过程相互对抗,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平衡,以维持机体免疫稳定[14-15]。Th17/Treg失衡的发现可弥补Th1/Th2介导效应机制不足,有助于临床深入研究CD4+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效应,为临床深入研究PV发病机制及治疗开辟新思路。本研究结果发现,与健康人群比较,PV患者外周血Th17水平升高,Tre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OHENBERGER等[16]研究亦证实,PV皮损中IL-17水平高于正常皮肤。分析其原因在于:①Th17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IL-17、IL-26、IL-2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发挥生物学作用,具有强大的致炎性。已有研究证实,Th17在红斑狼疮、硬皮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这提示Th17可能参与PV皮损内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过程,与PV皮损内角化不全区可见毛细血管扩张、Munro微脓肿,周围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浸润的病理特点相符合。②Treg细胞占正常人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的5%~10%,在外周血中数量较少。本研究发现,健康人群与PV患者Treg水平无显著差异,可能与研究对象所处病程及取材部位不同有关。由此可见,Treg细胞及相关因子在银屑病患者体内的行为还需进一步探究。

近年来,关于负性共刺激因子的表达成为研究热点。PD-1分子属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超家族,主要通过与其配体PD-L1结合传递负性协同刺激信号,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进而在外周免疫耐受建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显示,与健康人群比较,PV患者外周血PD-L1 mRNA水平下降而PD-1 mRNA水平升高,可能与PV患者PBMC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CD1)基因的表达下调有关。PD-1 mRNA表达升高可能是机体对PDCD1表达量下调的负反馈调节,PDCD1的负性调控信号减弱,PD-L1 mRNA表达下降,下游信号通路的NF-κB等分子过度激活,致使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大量炎症因子。本研究结果显示,外周血Th17、PD-1 mRNA高于均值者发生PV风险增加,PD-L1 mRNA高于均值者发生PV风险降低,说明Th17、PD-L1 mRNA、PD-1 mRNA变化与PV发病关系密切。

本研究发现,随着PV病情进展,患者外周血Th17、PD-L1 mRNA水平升高,PD-1 mRNA水平降低。廖晓容等[17]发现,PV进行期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及血清IL-17水平高于静止期患者,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此外,相关性分析显示,PV患者外周血Th17、PD-L1 mRNA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D-1 mRNA与PASI评分呈负相关。这说明PV患者外周血Th17、PD-L1 mRNA、PD-1 mRNA与PV病情程度有关,有望成为评估PV严重程度的可靠实验室指标。华圣元等[18]通过免疫荧光方法发现,PV患者皮损真皮上部广泛表达PD-1,皮损处70%的T淋巴细胞表达PD-1,超过95%的IL-17A+T淋巴细胞表达PD-1。但是,Th17与负性共刺激因子间是否具有相关性仍不十分明确。本研究发现,PV患者外周血Th17与PD-1 mRNA呈负相关、与PD-L1 mRNA呈正相关。其原因可能为PV患者PDCD1基因缺失后失去抑制Th17细胞产生IL-17等炎性因子的能力,致使IL-17水平升高,极大增加了对中性粒细胞的招募及炎症通路的过度激活;Th17表达所致PD-1下调,致使PD-1与PD-L1结合变少,进一步上调PDL1 mRNA表达。这提示临床可从纠正PD-L1、PD-1 mRNA表达及减少Th17方面出发,选择恰当药物治疗PV。

综上可知,PV患者外周血Th17、PD-L1 mRNA水平升高而PD-1 mRNA水平降低,且三者与PV发生及患者病情程度具有相关性;纠正PV患者Th17/Treg及负性共刺激因子表达有望成为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可为PV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负性外周血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肝内T淋巴细胞单细胞图谱显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肝脏幼稚样CD4+T淋巴细胞的扩增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